首页 >

沉浸式数字展览在文旅领域有什么作为?

本文作者:蒋艺莹 2019-11-07
沉浸式数字展览,文旅目的地的新玩法?

近两年,沉浸式娱乐悄然兴起。

企业涌现。沉浸式数字展览teamLab的系列作品、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死水边的美人鱼》、沉浸式演艺的“千古情”系列等成为爆款。一时间,行业赛道挤进众多新兴企业,市场上沉浸式娱乐产品数量大增,一批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产品横空出世,意在为人们重构一个区别于现实世界的场景。

政策给力。今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沉浸式数字展览何以兴起?

十余年来,线上娱乐从无到有,产品也经过多次迭代升级,已成为消费者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反观线下娱乐的发展进程,一直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线下娱乐并不是没有市场。艾瑞《2018年中国新生代线下娱乐消费升级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线下娱乐的市场规模为3735.1亿元,预计2019年有望达到4900亿元。线下娱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需求旺盛,只是缺乏好的供给。

不过这两年有了新的转机。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立体投影等新技术的普及,线下娱乐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出现大量新业态,科技的运用为娱乐体验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前景。沉浸式娱乐可算为其中的黑马。

传统观念中,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关系是“静态”的,存在着天然的隔阂。但当今时代更加强调的是“互动”。沉浸式通过科技对观众进行全方位包围,营造360°沉浸感,设计互动环节,拉近展品与人之间的距离,与观众重新产生一种新的连接关系。

以何赋能文旅场景? 

有数据显示,沉浸式数字展览是沉浸式娱乐的主要增长的细分赛道之一。可见,这样新型的观展模式很受年轻人的欢迎,有段时间更是风靡各大社交平台,也引起了文旅企业的关注。从此,这样具有高沉浸、高互动的创新展览形式,其应用场景也从城市转战文旅场景。

赋能博物馆。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博物馆是陈列文物的地方,是一排排玻璃橱窗里摆放着刻满历史痕迹的文物,是历史学家、文物爱好者们的高堂庙宇,却是大众眼中枯燥乏味的地方。沉浸式数字展览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可以让人们“走进了文物,体验了文化”。

“宫里过大年”《观灯赏焰》展览现场

今年故宫做的“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式体验展作出了很好的典范和表率。“宫里过大年”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新技术重现紫禁城的春节文化场景,构造出一个具有中国年味的新文化体验空间。其中设有“堆瑞兽”交互游戏环节,还原故宫典藏书画《乾隆雪景行乐图轴》中孩童堆雪狮子的场景,为展览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据了解,该展的人流量最高的一天可达6万。相信除了故宫的金字招牌以外,更多的还是打破陈规的展览形式和内容,活用科技手段,活化传统文化基因,才会吸引如此多的人群。

赋能美术馆。对于很多人来说,美术馆是陈列艺术作品的地方,是一面面墙上摆列着盛装着艺术家们思想的作品,是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们的天堂,却给大众一种距离感。沉浸式数字展览一方面打破传统美术馆"白盒子"形态,另一方面降低观展的门槛,不需要观众有深厚的艺术史背景,拉近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火爆全球的teamLab系列展览。近日“teamLab Borderless”美术馆在上海黄浦滨江开馆。这是根据无边界艺术作品群打造的没有地图的美术馆,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希望用无界拓宽对于艺术的想象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6月,东京台场“teamLab Borderless”美术馆,在开馆1年多的时间内,接待了约230万名访客,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单年度参观人数的记录。相信有这样的成绩,除了teamLab的品牌效应外,还有其作品融入了对艺术的深入思考。

赋能商业地产及文旅综合体。从商业地产的角度讲,沉浸式数字展览成为新的线下商业空间的增长点。所以新型商业空间都乐意把这样的展览形式加入到规划当中。比如在杭州万象城一楼入驻“TeamLab未来游乐园”,为其带来新流量。

“花舞印象 Art by teamLab”

未来,关于文旅的商业场景或许有无限可能。绽放文创与teamLab打造了感官餐厅“花舞印象 Art by teamLab”,被定义为“在用餐情境下的一场展览”,展出期间常被订满。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一个文旅目的地了。风语筑全资成立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欲要打造中国商业展览院线第一品牌,并计划在3年内实现30场展览项目的落地。

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营销总监及全资子公司要看文创副总经理,首席商务官陈力娜在接受执惠采访时说到,要看文创首创“商业文创展览院线”的概念,在这个概念里要看要追求的不仅是让人们在一线商场和文旅景区这些主流场馆能够看到好的艺 术展览积极突破优质展览在二三线城市难以落地的僵局,改善人们看展方式同时对原有文旅景区进行艺术赋能,打造具有当地特有文化符号的新文旅IP。

“加入”≠“融入”

既然文旅场景切入沉浸式数字展览有广阔的空间,那么这两者如何联姻?展览内容及载体怎么更好地连接?以怎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进行结合?

或许,“加入”和“融入”,可以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加入”科技,不能长久。“加入”表现为文化与艺术的内在气质被科技所吞噬,只是科技包装下的“糖衣炮弹”。如果把展览数字化纯粹只是为了炫技,为了跟上所谓的“潮流”,意图以此为噱头糊弄观众,没有任何观赏性。观众也是不会买单的。况且人们的审美也在提高,越来越追求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完美结合的产品。

“融入”科技,方可走远。新技术是使大众难懂的文化与艺术展品能够以更好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是在保证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前提下加强互动性和传播力。因此彼此理解,彼此融入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文化性、艺术性、技术性共融。

就以故宫的两场灯光秀为例,“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的前一夜网上流传的灯光秀视频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被网友吐槽。而“故宫中秋灯光秀”则灵活运用故宫佳节元素,以数字技术重新诠释和编排,打造出一场令人震撼的激光投影秀,引起一片赞誉。可见,文旅目的地上的“加入”科技与“融入”科技天差地别。

“故宫中秋灯光秀”

科技与展览的联合同样如此,两者间应有一杆秤,平衡好之间的关系。因此,相互结合时,仍需客观的评判和审慎的选择,这也是策展人与场地提供方该重点考虑的事情。

陈力娜表示,科技在展陈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高大上,炫酷即可,这更是一种附着在内容之上的新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是全沉浸式的,也可以是部分沉浸式的表达,总之技术更是对内容的服务与赋能,一切新鲜的技术都是为了使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力,使年轻群体能够融入相应的内容。 

因此,数字科技与展览融合的前提,是了解、分析、策划及定位,把科技融入展品当中。做到“融入”才能吸引更多人来“游”,真正赋能于文旅场景。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