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这座城市旧称“大庸”。如今的张家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一个包括山、湖、洞、历史文化和风俗的大的高级旅游景点,闻名中外遐迩。
张家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这座城市旧称“大庸”。1982年,中央政府在此建立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命名为张家界国际森林公园。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庸市遂在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张家界以张家界风景区(武陵源风景区)而出名,1992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2003年,张家界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古时的张家界被视为隔绝且难以进入。这里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相传神农氏便隐居于此。当地传说还称汉朝张良也曾隐居于此,后葬于青岩山(今张家界)。
张家界的名字来源于张家界风景区,1979年当地人发现了这片举世罕见的森林。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规划委员会批准张家界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1988年,张家界所在的大庸市,同天子山所在地桑植和所西沟所在地慈里合并为一座城市,并直属省级政府管辖。
1992年,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保护区和所西沟保护区在内的武陵源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现在张家界成为一个大型的高级旅游景点,包括山、湖、洞、历史文化和风俗,覆盖500多平方公里。
土家少数民族
“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是在汉族人大量迁入之后,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
土家族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其中土家族妇女的织绣艺术是其骄傲的传统工艺。土家人见面要互相问候,当家有来客之时,必盛情招待。
若是逢年过节时来到土家做客,这时主人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等到两面均烤得金黄开花后,吹拍干净并灌入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在一些特别的地方,土家人给客人吃糍粑有些特殊的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要接过就咬,不许吹拍火灰,在这时主人就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哭嫁”民俗习惯
土家族的姑娘们是用哭声来迎接自己结婚大喜之日的。新娘大都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甚至要哭上一个多月,最少也要三、五日。
土家人把是否会唱哭嫁歌,唱得好坏作为衡量新娘们贤德与才智的标志。《哭嫁歌》为土家族的习俗民歌。
姑娘们在出嫁前的这一个月里,用歌声来表达出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同时唱出对自己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土家人是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的,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类。
传统棒鼓戏曲
土家族的三棒鼓,古时称为三仗鼓,大约是在明代传入我国,并渐渐成为了观众十分喜爱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
每逢春节的时候,表演的艺人都是结伴走村串寨的拜年,并且挨家挨户的表演,观众不分贫富。当来到贫寒人家,艺人们还会将从别家收到的礼品相送,表达了人人过节均高兴的愿望。
这种形式充分体现看土家族的热情好客与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三棒鼓大多时候是由三至五人表演,其中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
表演打三棒鼓时极重技巧,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并且用力适当、贯通一气,与演唱者保持默契的配合。
传统吊脚木楼
土家族习惯住在吊脚木楼,更喜欢群居,所以在建吊脚楼的时候都是一村连着一村,一寨挨着一寨的,极少出现单家独户的情况。
现今土家族的吊角楼基本上都是木质的,按土家族的传统来说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土家族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为房屋均是依山而建,并且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的其中一边建在实地与正房相连,剩余的三面都悬于空中,全靠几根柱子支撑。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
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