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研习舍 | 带孩子,造房子——未来人居的自然式

住宿 本文作者:执惠 2019-12-31 10:03:01
消费升级和自然主义的回归。

12月27日,执惠“文旅研习舍”线上公开课邀请到了个个世界创始CEO穆威进行主题分享。本次分享中,穆威围绕“北欧的文旅和自然教育”、“消费升级和自然主义的回归”、“共建共享共生,用户参与式IP”等话题,探讨了未来人居的自然式,并通过个个世界打造的项目案例,分析了未来人与建筑的协同和自然主义。

穆威表示,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自然不再是某种奢侈品或者遥远的东西,它已经变成了很多主力消费者、家庭和中产阶级的标准配置。他认为,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多媒体跟互联网信息的海量传播,建筑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大家的审美变得更加普世和自主,以往的某些风格或某些建筑师个人执念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但同时,建筑的消费者,无论是业主方还是建筑的使用者,都在对建筑提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需求。

穆威进一步表示,随着中国的城市化的上半场结束,整个的乡村振兴也好,文旅度假也好,大家对房子的获取不再是简单的购买或者租赁,而是有一种新的方式可以让用户创造自己的房子。他表示,“自然是我们某种意义上特别重要的归宿,我们也希望用自己的实践,可以把建筑从机器生产,从冷冰冰的东西再次交还到到每个人的手中。”

以下为穆威分享内容精编

大家好,我是个个世界创始人穆威,很高兴能跟各位分享交流。

先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第一身份是职业建筑师,在北欧参与了很多和亲子、度假相关的项目。2010年,我收到母校的邀请回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留校做了老师,同时创立了自己的先进技术实验室,致力于用数字化的方式探讨建筑有没有可能像宜家或乐高一样,和所有人发生关系。后来,我们又和清华同济大学的一些好朋友成立了中国数字建筑专业委员会,也是致力于用数字技术去改变和改良很多建造的方式和方法。

当我成为父亲之后,因为各种巧合的关系,我在欧洲时特别喜欢去幼儿园和欧洲的学校做志愿者。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北欧式的自然教育,如何培养出非常具有创造力的人格。当我的小孩从幼儿园回来的时候,我发现,他可能不太敢去脱鞋,不太敢光脚走路,不太敢触碰泥土……这给我带来很大的焦虑。我认为,80后的一代以及我们未来的孩子是不是离自然太遥远了?

所以,2012年,我发起了一个计划,邀请很多家长,如果有兴趣就和我一起造房子。当时我们邀请了36个家庭,用三个月的周末建造了一个水边的房子,叫“天空之城”。这个项目做好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发现,在中国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其实很多70、80后的父母充满了玩的乐趣,也希望做这种好玩的项目。所以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一年都发起这样一个公益的项目。

从2012年到之后的五、六年,我们每年都会在全球发起公益性的建筑教育课程,不经意间打造了一个好玩的国际IP,叫“带孩子,造房子”。我们认为,小孩子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我们还发起了一个计划,叫“千户计划”,我们相信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从小就可以具备城市环境以及人文尺度的很多知识。我们希望在地球上留下1000栋房子,在谷歌地图上可以被拍到,它可以证明“改变世界不需要等你长大”。

我们通过独特的数字化设计,积累了很多好玩的产品系列。我希望未来可以把“房子”这样一个事情重新带回到每个人的身边,可以让造房子变成每个人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带着全球很多孩子造完房子之后,我们有幸受到资本的垂青。我们通过更精细化的产品设计,和更多用户建立一个以建筑空间、社交和教育为属性的连接载体。我们和融创中国在莫干山合作的一个项目叫“小小部落”,这个项目引来了联合国人居署的现场支持。因为他们罕见发现,在神秘的东方有这么一个团队,居然可以带着大家参与到未来乡村图景、文旅图景,包括第二次生活的畅想跟实践当中。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建造者,每个房子不再是所谓的地产型采购,或者说像民宿一样的租赁,房子真的和用户发生了一个直观的关系。所以截止到今年,我们终于把产品以IP的形式打磨完毕。

那么,在自我学习和产品迭代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思考的呢?

先分享一下我个人在北欧的经历。因为我是挪威第一个获得注册建筑师的华人,有很多年的工作经历,又在北欧非常喜欢做教育的志愿者,所以对整个北欧以挪威代表的文化旅游再教育,有很多让我内心触动的地方。

我在挪威的时候帮事务所做了一个很小的项目,是一个儿童营地和野营的产品。这个产品我探讨了一系列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说有树上的房子,有水边的房子,有岩石上的房子。它用建筑的方式思考人和环境究竟可以多么紧密地生活在一起。

undefined

北欧的文化生活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所有的幼儿园,即便在寒冷的冬季,午休都要在室外进行。到了中午12点,你会发现所有的挪威小孩都开始穿羽绒服,外国的小孩都开始脱衣服上床睡觉。北欧因为崇尚海盗的文化,所以他们非常强调在自然当中这种坚强的人格,不要惧怕寒冷和炎热。所以,即便是五岁以下的小朋友,在零下十度的天气,他们也穿着羽绒服在草地里躺成一排睡觉。

第二点,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挪威人都是好的木匠,无论是我的同事、室友,还有我的好朋友,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一个基础的课程,老师会带着所有的小朋友去大森林里徒步,而且他们的徒步很可能开始就是两到四小时。所以每个北欧人都会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成长环境。他们要一起走到大森林里砍伐,自己搭很小的帐篷,自己学会钻木取火,自己做小家具。他们认为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受馈于大自然的馈赠,同时又以人类的方式获得人类文明和自然的某种平衡和智慧。

在北欧,我了解到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新型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北欧人更主动的生活,更主动去动手,同时他们有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很多项目都适合社区社群去参与和讨论。它不是开发商的一意孤行,也不是设计师的某种执念,它一定是某种对话和协作的产物。

在回国之后,以及带了很多孩子造房子这段时间,我个人从消费升级的角度发现,其实自然真的不再是某种奢侈品或者遥远的东西,它已经变成了很多主力消费者、家庭和中产阶级的标准配置。

接下来我会分享一些我们做过的项目。

一个是天空之城,也是我们第一次实验性的带着家庭去建造的可以生长的房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设计,让大家干活”的过程。我始终强调,这种参与是一个很棒的学习过程,所以我们让每个孩子都去了解建筑,了解材料。

芬兰去年刚刚把建筑教育作为底层一年级的全日制教育内容。因为建筑是人生的steam,它涉及到本质性的建筑、几何、力学、美学、材料质感、物理工程等等。所以我们的“PPL”(音译)式学习,其实是让每个孩子都去畅想自己的理想家园,每个孩子还要像学生一样去做模型,去做presentation,去表达,去和老师讨论,然后大家达成某种一致,建造自己的房子。

在这过程中,父母真正成为了“农民工”的角色,他们完全是小孩子的工人,弥补小孩子体能上的短板。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项活动非常有效地解决了“老爸缺失”这个问题。因为很多老爸一开始不太情愿参与这样的活动。但在参与过程中,他们发现,男性的力量是建造房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后来很多老爸特别希望来这里表现一下,发泄一下,出一下汗,做一些体力活。通过这样的活动,老爸似乎在孩子的心里塑造了某种很高大的形象。

从天空之城这个项目开始,我们坚定了把建筑变成和用户一种新型的设计跟协作关系的思路。

第二个分享的项目叫“丝房”,就是在树林里缠绕很多丝线的房子。这个项目当时有很多媒体传播,因为我们缠了47公里的绳子。这个命题其实是让小孩子如何在森林当中发现自己的树上王国。同时,在建造“丝房”的过程中不能使用混凝土,不能使用钢结构,还不能对树木造成破坏,所以过程还是挺艰苦的。最后孩子们成功打造出的“丝房”场面很壮观。他们从一开始不敢上树,到后来在树上行走如飞,同时也让他们获得某种沉浸式的愉悦,这是一个特别好玩儿的过程。

第三个项目是一个小岛上的房子。这个房子其实是我给自己和家人建造的,因为我确实挺厌倦城市的忙碌生活,特别想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有自己的一个小房子,可以周末带着家人去休息。所以当时我们邀请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协作设计,协作建造,最后盖了四栋在水边的小房子,基本是装配式的木结构,把大自然吸纳到里面,让房子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第四个项目是我们在广西的一个贫困村做的乡村改造项目。这个项目特别有趣,就是在美丽乡村的背景下,我们执意要保留一个老房子,并且让老房子焕发新生,同时还要植入一个新的房子。但我们实在不希望房子有太多建筑师的表现欲,我们希望新的房子要非常地简单坦诚,没有存在感。相反,它的存在应该是通过人的行为和环境的投入来呈现的。

所以,当其他的房子装上窗但没有玻璃,只有一个看似新的躯壳儿,我们把老房子的内外全部做了翻新,可以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很棒的教室跟工作室。新的房子我们使用了预制装配的结构,这个设计其实也是为了避免在当地的工人施工上可能带来的不可控环节,所以我们全部是用了乐高一样的快速装配的方式。

新房子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它既是一个厨房一个餐厅,还可以是大家开会或者上课的地方,非常的开放。新老房子基本上是一个对应的关系,我们希望能够呈现乡村过往的美丽,让乡村未来的美丽通过建筑表达出来。

这几个项目的分享,我主要想和大家讨论两个比较重要的心得。

第一,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多媒体跟互联网信息的海量传播,建筑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大家的审美也变得更加普世和自主,以往的某些风格或某些建筑师个人执念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但同时,建筑的消费者,无论是业主方还是建筑的使用者,都在对建筑提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随着中国的城市化的上半场结束,整个的乡村振兴也好,文旅度假也好,大家对房子的获取不再是简单的购买或者租赁,而是有一种新的方式可以让用户创造自己的房子。

我经常在做讲座的时候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好玩儿的想法,我们称之为“回归到原初的未来”。其实建造是人类打造自己文明非常重要的工具,在原始时代一定是没有建筑师的,也没有美学,不会有一个部落说要设计某种风格的部落,然后做好一个房子卖给另外一个部落,也有没有开发商。那个时候大家是物尽其用、力造屋,造的房子一定是功能性强、安全性高和社会关系性优先的。所以我们认为,建筑在原始的最初就是和大家协作和共同生产的。

当然,随着学科和专业的进步,建筑学变成了一个非常值得尊敬,门槛也非常高的专业。但是我们在思考,是不是建筑一定要这样?有没有新的边界可以被打破?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建筑有没有可能变成某种教育、社交,或者说主动式生活协作的产物。它并不和产权、所有权,或者通常我们所谓衡量房地产空间产品的标准来对标。相反,它是一种消费品,一种消耗品,它像一辆汽车一样,你想拥有它、驾驭它,在买到的那一刻,它就会贬值,它最终只有被淘汰这条路。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建筑一定是永恒的,虽然建筑可以做到永恒,可以像教堂、神庙一样,但是我们更喜欢做一些轻松的建筑。

最后和大家分享的是第三点:共建共享共生,用户参与和新IP。

随着多年的摸索和经验,还有一些社会和媒体的认同,在资本的助力下,我们今天开始完全商业化和产品的方式去打造自己的产品。比如我们在莫干山和融创合作的一个叫“小小部落”的产品。这个产品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的高度支持。

这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我同时还是法国一家叫“全球七十亿趋势规划师联盟”的联合发起人,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我们当时研发了一些很好玩的产品,是基于地图和手机拍照的工具,可以让每个人在城市的任何地方拍照,并且通过我们的工具栏,可以对这个地方的未来空间需求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可以在里面种树,可以做人车分流的设计,可以放很多儿童的娱乐设施。那么,通过这种大数据的积累,每个用户都可以表达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的某种诉求。用这种方式,设计师和政府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到一个局部社区或者城市更新片区到底需要怎样的设计。

我们当时还打造了一个中文版本,可以让中国的小孩跟家庭实现对一个小区可能需要垃圾桶,需要翘翘板,这样好玩的城市内容的需求输出。

因为这样的先进理念,我们很早成为了联合国人居署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因为人居署提出的新城市议题,各国首脑也都联合签署这样的协议,非常鼓励所谓的社区型思考,自下而上去推动城市发展,协作更多社区居民和用户参与到城市的更新和新城市空间打造。所以我们在小小部落投放的产品不再是像传统服务地产商一样简单的设计施工,然后开业并使用。我们采用的是让用户一起来设计,一起来参与,一起来建造的一种方式。它是永续的,永远都会有新的临时建筑由孩子们打造,留给下一帮孩子们去使用。

此外,我们还同步打造了一个小程序,这个小程序是可以和场地内的儿童建造的声光电装置互动的。它白天是一个装置式的教育营地产品,到了夜晚它是一个和声光电以及我们的小程序相关联的交互式游戏。

通过这样一个线上的游戏,我们的用户或城市家庭,其实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提出对这样一个未来自然生活的设想,我们做了一个线上的规划工具,大家可以在里面去放房子,房子可以收集能量,整个的场地当中还会有怪物,还会有雨雪风霜,用游戏的方式让小朋友去了解所谓的文明、城市规划的起源,了解什么是生产生活。同时,优质的玩家会有机会到现场亲自把房子建造出来,或者冠名,有很稀缺的参与感。所以小小部落的英文为什么叫Wiki Tribe?它的意思是说,它是一种开源思维、互联网思维和用户参与思维的产物。

结合第三点讲到的,如何把这样一种新型的文旅,新的人居模型,变成一种可以在中国去践行的产品。

众所周知,整个文旅的下半场重点其实是文化旅游,还有乡村振兴,很多城市外土地的开发和内容的植入。那么,传统的所谓的酒店型或乐园型,其本质上还是资产型的地产投资行为,用户是不是有可能在我们所主张的这种参与式、友善型的产品当中获得某种新的产品活力,是我们未来想和行业优秀的从业者共同去探讨的。

上周有一家瑞士媒体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玩的称呼,说我们是“全球第一家儿童建筑公司”,把乐高玩成了建筑,或者说把minecraft我的世界玩成了线下的游戏。我们现在也打造了非常好的线上线下的沉浸式体验和建造一系列产品。因为今天的分享,其实我也很难得的去回顾了整个十多年的认知到自己尝试做很多实验性产品的一个心路历程。我们还是认为,自然是我们某种意义上特别重要的归宿,我们也希望用自己的实践,可以把建筑从机器生产,从冷冰冰的东西再次交还到到每个人的手中。

其实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筑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某种快消属性的空间产品,它是教育形态的建筑,是社交属性建造的建筑,也可能是很多家庭在一起亲子属性建造和设计的产品。但是我们才刚刚开始做到第三年,团队非常年轻,还需要向各位学习。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注:穆威线上分享全部内容将在执惠文旅研习舍《大咖说》呈现,图文全公开!!扫码一站直达↓↓↓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