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剖“两会”9大热门文旅提案,窥探行业变革趋势

两会 本文作者:执惠 2021-03-05 08:53:01
重要时间看重要信息。

全国“两会”今明两天开幕,部分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包括媒体采访内容)已露“真容”,其中亦有不少涉及文旅产业的内容。执惠通过初步整理发现,有9份重要提案的聚焦点,值得关注,包括不限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旅游金融、旅行社、数字文旅、非遗旅游、邮轮等,皆为文旅产业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或落点。

以下,我们摘选相关提案的关键内容,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析文旅现状,研判文旅走势。

乡村旅游发展的五大核心要素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细花:

1、可在全国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庄,开发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乡村民宿、乡村度假村等,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亲子教育和自然教育基地、自驾车旅游车营地、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示范带动全国乡村旅游建设。在文化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启动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试验区,有效实现重点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优化。

2、加大对乡村旅游公路、停车场、旅游咨询中心、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对乡村旅游经营户改厨、改厕、改院落、整治周边环境进行资金补助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富有吸引力的专题博物馆,加强和改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

3、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培育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及文化和旅游职业院校,鼓励国内知名旅游高等职业学校通过结对帮扶为乡村定制培养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人才。加大各类乡村人才的培训力度,重点对村干部及文化和旅游致富带头人开展系统培训,同时对文化和旅游经营户、能工巧匠传承人以及文化和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等开展培训。未来,还可以考虑在党政干部挂职之外,重点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干部到乡村挂职,以进一步帮助对接市场资源。

执惠观点:在这些建议内容中,已涉及乡村振兴的几个核心要素,财税、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这自然也堪称乡村旅游发展的几个“命门”,这些要素的解决紧要度其实难分前后,彼此间都相互紧密关联影响,互为制约,互为增益,而如果一定要将某个要素前置,土地应该“当仁不让”,作为乡村旅游项目落地的基本生产资料之一,农村土地掣肘已成“痼疾”,对项目持续运营、获取金融支持、投资回报率等都带来影响,影响项目扩容、企业做大、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

而说到人才,近期国家也有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对乡村人才振兴加大支持,这对人才紧缺的乡村旅游来说,是积极信号,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带来双向推动力。

同样要看到,乡村振兴学院的设立、既有教育培训体系里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培训的存量优化和增量升级,这有助于为乡村旅游人才供给打下一定基础,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跨界融合型人才进入乡村旅游领域,包括更多“新”人才从城市走向农村,这是一个长期的体系化工程,其中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如何取得循环突破是一大关键。

接下来,乡村旅游在财税、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如何单个突破,又形成一个有效系统,还有不短的路要走,但乐观的是更多的政策出台、更多的业内声音关注呼吁,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潮势等带来更多的“倒逼”推进作用。

旅企“渡劫”,融资何解?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

1. 建议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红利,助力更多优秀旅游企业冲刺A股IPO;另外,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各金融机构更多地通过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地方产权交易所以及文交所等平台,为旅游企业量身打造适用的金融服务,提高旅游企业的上市比例;

2. 建议国家银保监会等金融管理机构联合出台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专门针对旅游行业的贷款评估体系,让旅游企业可以不依赖于主体信用和企业法人信用,而是主要以特定资产为支撑进行融资,以推动旅游行业的资产证券化;

3. 建议金融机构适当延长对旅游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周期,对于固定资产项目的开发贷款则根据旅游项目的筹备规划安排发放;

4. 建议目前国家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优惠贷款政策扩大至中小微旅游企业,也给予“应延尽延”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中小旅游企业的纯信用贷款额度,并进行针对性创新;同时鼓励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为不具备实体资产的中小型旅游企业提供增信担保,解决中小型旅游企业由于担保抵押品不足产生的融资难问题。

执惠观点:将2020年视为旅企的“渡劫”之年并不为过。营收与利润双双锐减、现金流承压、出售资产“断臂求生”,似乎已成为疫情下的旅游企业众生相,寻求资金支持迫在眉睫。

上述建议算是句句戳中旅企尤其中小旅企融资的“痛点”。

与多数行业相比,旅企融资本就困难。旅游企业尤其是景区类旅企,对自然资源依赖重,“靠天吃饭”的特性,限制了盈利规模与抗风险能力增长。新三板已基本失去了吸引力,但摘牌新三板后,冲刺IPO更是不易,较为单一的业务模式与隐藏的增长瓶颈,使其在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拓展乏力,A股上市旅企屈指可数。2020年末出台的沪深两市退市新规,为上市旅企带来更大压力,西域旅游、大连圣亚已面临退市风险,未来不排除更多旅企“中枪”。

同时,囿于投资体量大、回报周期长、运营要求高等因素,旅企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而当前的金融服务、金融工具已无法满足旅企自身的投资发展需求。受限于旅游行业资产确权及持续营收保障等相关原因,许多旅企的信用评级难以达到发债标准,导致资产证券化在旅游行业落地困难。

在此背景下,借助政策红利、金融机构支持等,打破旅企融资壁垒,推动优质旅企冲刺A股、地方交易所等平台,增强企业资产流动性。在此基础上探索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模式创新,也将进一步提高旅企的融资能力与灵活性,有效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但是,知易行难,打铁还需自身硬,旅企融资的模式创新、路径突破,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

被更多巨头“觊觎”的数字文旅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

1. 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拓宽智慧文旅全产业链条,深化科技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点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 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政企机构数据共享开放,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项目,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3. 政府提供专项补助等多举措刺激消费,把数字文旅打造为疫后内循环新增长点。

执惠观点:乍一看网易的掌门人提出智慧文旅、数字文旅的提案,让人有些好奇。其实从两方面来看,可能会觉得这些建议很正常。

一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数字时代到来。将互联网科技与旅游融合,激活传统文化与线下旅游资源,也逐渐成为文旅行业的一种新趋势。互联网企业所具备的庞大用户量、较完整的用户画像数据等数字资源,以及数字技术能力,对应到旅游业需要的客流转化、智慧运营管理服务等,都是直接助力。景区、目的地城市寻求的智慧化、数字化,已是难逆浪潮。同时,互联网企业也需要更多的场景、产业数据进行共融打通,包括对政府数据获取打通的需求;

二是除了能力的智慧化,还需要产品供给的焕新,目标客群在变、需求在变,新场景、新产品、新体验的打造已是迫在眉睫,而诸如网易等互联网公司,有什么?游戏IP、文化内容以及不断打造新内容的能力,这些需要更多的变现转化,形成更长的产业链条,与文旅需求、新技术等的加持,彼此形成了不错的合作空间,诸如游戏IP在主题公园落地为新项目、打造为一个新线下文旅体验项目等,已不鲜见,且会更加明显。

城乡互动的乡村文旅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

健全文化旅游资源向生产生活多向赋能布局,构建文旅资源转化利用的“新业态、新通道、新消费、新空间”,把乡村文旅大空间变成大城市的小场景、大线路转换为小通道、大产品转换为小卖场、大数据转换为小网店,孵化电商消费、小众消费、分众消费、订制消费、飞地消费等新形态。

执惠观点:这些建议总结下来关键一点是乡村文旅产品与城市居民消费的打通。其一,城市周边游、微度假需求,以及城乡交通改善等,推动城市居民消费向乡村的外溢,乡村成为承接城市消费的重要区域;其二,城市居民消费有共性,也更显个性化、差异化,乡村的场景、文旅资源等形成乡村休闲度假的共性供给,同时又基于多样化产品提供差异化、小众化的体验。

未来城市居民的乡村文旅消费,在一个综合型目的地模式基础上,会有分层消费,目标受众的差异化、个性化,意味着乡村文旅产品的供给既是综合长链条的,也需要对更多(小众)资源进行挖掘和产品打造,形成层次化、多样化的供给体系。

旅行社如何捱到“明天”?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细花:

1. 延长减免社保费用政策,建议将旅行社行业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减免延缓政策,执行至旅行社业务全面恢复的时间点;

2. 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纳税补贴,建议对旅行社2021、2022年度免征增值税,减轻企业运营负担;

3. 推出稳岗政策,建议对有序组织员工复工复产的旅行社推出相关稳岗政策,确保旅行社平稳度过难关;

4. 建议商业银行对旅行社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实行优惠利率,增加旅游行业信用贷款,推出针对旅行社的抗疫贷、工资贷、租金贷等小额贷款产品,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和企业间债务问题;五是对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实行动态管理、险种管理和税种管理。

执惠观点:多数还存在的旅行社依然处于危境中。疫情冲击下,国内旅游业的重灾区莫过于跨境游,其次则是长线游、跨省游。从恢复情况看,被暂停半年之久的跨省团队游于去年7月宣布重启,出境游至今仍处于“冰封”状态。曾经在跨境游、长线团队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旅行社,陷入“生死攸关”。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6266.38万/人天,同比减少56.26%。疫情之下,本地游、周边游成为城市目的地及个大文旅项目的发力重点,而旅行社普遍面临着“0业务、0团带”的困境,大量旅行社随之倒闭。

“幸存”的旅行社面临着漫长恢复期,复工达产难度大,绝大多数处于亏损运营中。同时,难以维系原有团队规模,人才流失严重,2021年1月旅行社员工在岗人数与2019年底相比减少约33%,专职导游流失超过80%。

提案中所涉及的措施,如延长减免社保费用政策、给予纳税补贴,以及推出稳岗政策、融资政策等,其首要目的仍是确保多数旅行社在旅游业完全恢复前“活”下去。有业者认为,“去旅行社化”或将成为趋势之一,其大意不是不要旅行社,而是转型,摆脱原有的产业链模式,一方面改变原有的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或产品进行组装的传统服务供给模式,优化产品设计开发,强化服务质量与体验;另一方面改变旅行社在文旅产业链的既定角色,利用自身的客群、渠道、资源等积累优势,探索更多业务模式与增长空间。

乡村振兴下的非遗旅游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

在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设置非遗技艺专业,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人才,让他们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动力。

建设国家非遗数字博物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非遗文化。同时,以此为载体,促进民间对外交往。

执惠观点:这些建议内容至少包含了两个核心信息点:非遗人才培养、非遗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数字化)。少数民族拥有较好的非遗文化资源、非遗技艺,但同时面临人才接续供给不足,乃至部分非遗技艺人才断层的情况,这种现实情况在政策支持、市场元素导入等影响下,得到一些改善,但还未得到整体实质的改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相信会给这种现状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因素,但同样涉及的人才、产业等振兴,又是一个长链条、系统性工程。

另外,非遗文化资源的差异化、独特性乃至稀缺性,某方面使其成为具备不小市场潜力的资源,在文化保护、文旅融合、技术迭代发展、文旅新消费等背景下,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或融合成为趋势之一,其中文化资源数字化是其一,不管是对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新体验产品供给等,都有一定助益。

长江邮轮产业要“变”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董事长张锐:

长江邮轮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为推动长江邮轮产业健康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旅游事业繁荣稳定,建议加大对长江邮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切实加大对长江邮轮运力管控力度。

执惠观点:从消费递延和产业发展递延等角度来看,我国邮轮旅游及邮轮产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较重要时期,而国内的几个邮轮产业发展(潜在)高地中,海南(尤其三亚)、长三角等各具优劣势。

以长三角来说,较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相对较高的消费能力、辐射较广阔的区域市场,使其成为休闲度假的高地,对邮轮旅游消费需求走高,同时,疫情常态化、出境游回流等推高了国内邮轮旅游的潜在需求。而邮轮旅游也是长三角内循环促销费的新供给之一。加之长三角海岛资源丰富,已形成较好的省域、城际交通圈,形成地利之便。推动长江邮轮发展确实到了时候。

但相关政策支持不足、海岛目的地基础配套设施还待完善、相关部门的联动管理创新等,都使得邮轮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政策、机制创新等支持。

地方文化IP,如何掘金?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

设立以强化豫剧在弘扬黄河文化中的先锋作用为重点的文旅融合专项工作机构,有效引导资金、人才、技术向文旅产业发展集聚,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品牌项目。

建议建常香玉、马金凤、杨兰春等戏曲名家古镇和旅游景点,用戏剧大师名字的影响力宣传我们河南、宣传黄河文化——豫剧本身就是黄河文化。除了发展旅游,更能构建古镇旅游经济圈,增强古镇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

执惠观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各种因素影响或冲击下,类似豫剧这种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演艺,发展现状难免式微,但从另一角度看,这类演艺的在地化、独特性突出,地方文化IP属性强烈,在目的地营销及品牌打造、文旅产品打造方面,依然有不小的潜力,关键看如何创新。

上述建议中有个重要信息点,即“豫剧本身就是黄河文化”,暂不说这个提法是否可以,但将豫剧置于更宏阔的黄河文化体系中,会有品牌营销转化、产品打造等方面的加分作用,不过宏阔的问题可能在于会将其中相对微观的个体“湮没”,使个体的辨识度走弱,所以如何借势,又在其中突显自身的独特性很关键。

具备独特文化IP、丰厚文化沉淀的目的地,如何在新文旅时代变革中,推动目的地营销及品牌打造、促进消费等方面,找到更多有效的借力点、突破点,还是个待解命题。

跨区域合作构建“大文旅”

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

注重文旅融合,丰富产品供给。围绕推动运河文化旅游,推动大运河由地理空间转变为文化空间;积极培育与运河文化相关联的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休闲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特色文化产业;以活动、赛事促进大运河绿道建设和完善,扩大影响力。

加强运河沿线文化旅游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运河沿线各省文化旅游、体育部门,可配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在大运河绿道沿线,结合居民集中居住情况和周围居民文化体育活动需求;规划并逐步建成一批服务设施齐全、对居民免费开放的文化体育休闲配套设施,将大运河建成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备的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绿色长廊。

执惠观点:大运河文化旅游的推动发展,可以置于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区域目的地文旅发展的角度来综合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旅融合发展诉求,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都会有所叠映。

大运河具有相对独特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跨越多个区域,属于“大区域”目的地的共有资源,于此,一要对这些资源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创新开发,实现新的文旅产品供给、产业链建设;二要所涉区域在协同合作、互利互惠层面找到更多落点,涉及管理、开发等机制的创新,产品的差异化互促互联,从而能够互为借力,形成一个长线资源的长链条协作构建。延伸来说,对其他一些跨区域的自然文化资源诸如黄河、长江等,也可有此逻辑。在交通的便利度提升、出行半径的扩增、城市周边游、城市休闲度假游等多重背景下,跨区域合作也是为必然。

(文中所涉提案或代表委员公开内容,综合摘选自中国网、网易财经、文旅中国、中国新闻网、中证网、大河网、大洋网等公开报道。对代表/委员的提案,执惠将持续关注。)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