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三空间视角:乡村经济应该外向而不是内卷

乡村振兴 本文作者:刘照慧 2021-07-21 09:26:42
乡村产品应该是补充、延展城市生活需求,形成新的第三空间。

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为始,各省市乡村振兴局陆续成立为续,及至《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至今,已近5个月,乡村振兴这个新战略大局的铺开已不可逆,这种历史变革机遇期中,乡村的角色变化、意义价值延展,都进入新的时代情境中,乡村命运的改变有了巨大推动器,也难免出现更多更明显的“分层”。

不可否认,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若化繁为简,乡村振兴的推动落地过程中,农文旅融合是抓手视角,乡村的“第三空间”化,是新产品、新模式打造的对应认知逻辑,这意味着,我们要重新认识城乡关系,重塑乡村经济体形态。

具体又该如何理解?

乡村振兴大战略方兴未艾,虽然很多乡村振兴的路径是靠发展乡村旅游,但并不是中国所有乡村都合适发展文旅。

适合发展文旅的乡村需要这么几个条件:

一是区位,大城市或者大城市集群周边的乡村有很大的空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城市群、华中城市群五大区域,在自驾两个小时车程范围左右的乡村享有发展的区位优势;

二是资源基础,无论是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或者在地物产资源,必须有一定的资源条件作为基础;

三是乡村农文旅融合要打通一二三产的融合和创新,用新的产品、营销、运营、品牌及投资逻辑赋能一产、赋能乡村,创新土地要素、物产要素及人才要素的价值释放。

农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振兴模式还要思考对这些乡村的认知,我认为应该从第三空间的角度去理解,以主客共享为视角,而不是单纯以原住民或者游客视角来重新审视新的乡村空间。

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曾经提出过“第三空间”的概念。第一是家,第二是工作,“第三空间”就是指除了生活、工作之外可供我们感到轻松、愉悦、抚慰精神的社会空间。他认为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必须从三个生活空间同时去考虑。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又往往表现为第一、第二生活空间的逗留时间减少,第三生活空间的活动时间增加。因此,必须把提高第三生活空间的质量作为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点。

乡村成为第三空间的要义:

1、明确乡村开发与城市的关系应是乡村服务城市;

2、乡村经济体类型为外向型;

3、产品设计思路为补充、延展城市生活需求;

4、业态多元化、实用化是必然的状态。

未来的乡村空间要首先明确与城市的人的关系,而不仅是传统乡村服务城市的关系,从人的角度审视,三个空间是平等的,服务的对象都回归到人身上,而不是乡下人服务城里人。

乡村经济体类型应该是外向型而不是内卷,自我循环或消耗,乡村的空心化无法承载消费的乡村内循环,而是城乡之间的双循环。

乡村产品设计思路应该是补充、延展城市生活需求,形成新的第三空间,承载着乡愁和独特价值。 

乡村的业态应该更多元化、实用化和美学化是必然的状态。从乡村民宿、农家乐、采摘园要逐渐升级到民宿集群,田园综合体,轻奢农庄,度假营地的综合业态,从单一要素逐渐扩展到小生态产品直至大生态聚集的形成。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