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力才是景区生存发展的核心引擎

文旅小编 2025-05-06 12:04:00

景区问题根源在产品,需创新聚焦核心卖点,加强营销,淡季旅游注重本地差异化产品。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很多景区出现的问题其实都是结果,而非原因,游客数量少感觉是营销问题,但根源是产品问题,景区墨守陈规,没有突破创新,产品没有吸引力。因此,景区解决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现在不是市场不行了,其实游客的市场总量没有变,更多的是景区自身出现了问题,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卖点,是景区自身的产品落后了,或宣传推广太老套了,类似探店达人,只是产品罗列,对外宣传太散,不聚焦,没有抓住产品的核心卖点,景区核心的玩法,景区需要告诉游客景区的玩法,就需要广告宣传、品牌宣传这样能抓住景区核心卖点的网红达人对外进行品宣。

景区需要的是产品属性,而非填充属性

景区要提升,首先要对产品进行升级,然后再升级营销服务。景区很多项目其实不是产品,不具有产品属性,只是景区的填充元素而已。比如景区中的博物馆,如果没有人讲解是不具有产品属性,只是一个景区的填充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之前的网红产品也失去了产品竞争力和产品属性,变成了景区的配套。

产品丰富度不代表产品力

很多景区的投资人认为可以靠产品丰富度吸引游客,质量不够数量来凑,量变一定程度可以达到质变,可以形成景区核心吸引力,但实际上产品丰富度不代表产品竞争力,景区竞争力需要景区聚焦核心产品,找到市场的核心卖点。

高大上的产品,市场不一定买单

做好旅游其实不复杂,就是如何让游客高兴,项目也不一定高大上,只要满足游客的需求点,市场自然买单。很多景区的产品不行主要原因是太高端了,是老板意志的呈现,非游客老百姓的意志(经济实力、认知喜好)的呈现。

产品的打造创新要基于市场、基于人性

文旅项目的运营逻辑,不应是建成后的“补救方案”,而是规划期的“基因编码”,是一场关于“生存概率”的精密计算。

运营前置要求操盘者“以终为始”,在蓝图阶段便做出“开放运营”还是“封闭管理”的战略抉择,是“招商为主”还是“自营+招商”的业态模式;这需要操盘者对每个业态、每个品类、甚至每个店铺都有清晰的运营方式、运营逻辑的认知。

景区要发展,就要梳理区域周边产品,洞察市场需求,熟知相关政策,审视自身项目和财务状况,看看景区有无必要继续经营,是否要及时止损,然后再去产品创新。

做产品就要尊重人性,满足人的欲望,满足人的贪嗔痴。景区的核心就是生产内容,新奇特是项目第一生产力,核心吸引物可能是景观、人、摊位等,站在游客视角,告诉游客该怎么去玩,人性爱玩,增加产品的竞争力的方法就是吃喝住行游购娱朝娱乐化方向努力。

产品的创新要基于市场需求,打造产品要符合、乃至超出游客预期,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供给,来构建景区的商业壁垒和商业模式。很多景区产品的突破点就做区域的补位型产品,给周边产品做补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联动发展;或做生活需求产品,比如爬完泰山后的沐足产品。景区还要明确哪些是具有时效性引流的爆款产品,哪些是配套型收割性产品,引流收割各司其职、协同分工。

或者融合性产品,就是基于景区自身的资源、文化,融合新的玩法,但要符合大众的喜好,避免曲高和寡。长颈鹿庄园,就是长颈鹿和庄园的融合。婚庆产品与农业相融合,与薰衣草庄园合作推出薰衣草庄园婚拍等产品,为新婚夫妇提供婚拍服务。

淡季旅游产品要循序渐进

景区淡季旅游要循序渐进,首先针对周边一两日游市场,做本地差异化产品,找到核心卖点对外宣传推广,慢慢作起品牌,再本地市场基础上再做长线的外地旅游市场。针对本地客群市场,景区产品属性不能本土化,要异域化,很多旅游目的地城市冬季客源以本地人为主,但产品属性针对外地人,这就造成了供需错位,投资低效。

本文来源执惠,原创文章,作者:文旅小编。未经作者同意,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后发表评论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