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美好生活论坛 | 陶明:乡村振兴时代下,如何构建平原城市典范

本文作者:执惠 2018-03-30
陶明阐述了他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分享了梅花洲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流动。“农民这个标签不是不可动的,只有人流动,才有可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3月30日,“2018首届中国乡村美好生活发展高峰论坛”在嘉兴市梅洲酒店举行,本次论坛由凤桥镇人民政府、嘉兴市联众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梅花洲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主办,执惠、嘉兴梅花洲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与会嘉宾围绕“从乡村振兴到文化自信”的会议主题,探讨了乡村振兴走向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嘉兴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梅花洲董事长陶明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陶明阐述了他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分享了梅花洲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流动。“从事农业的人,不一定是在地农民,所有喜欢这个产业,或者是个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事这个职业。农民这个标签不是不可动的,只有人流动,才有可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以下为陶明演讲全文

(本文根据演讲实录整理而来,未经当事人审核。执惠略做删减)

一、什么是乡村振兴?

今天的《乡村振兴时代下,如何构建平原城市典范》的题目非常大。对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小的业态的话题,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赋予我们这样的职责,关于怎么迎合这个时代我们有很多的构想,在整个时代发出这样的号召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所以才有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会议。

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首先梅花洲地处浙江北部,平原水乡,前面有大量古镇已经占据了我们原来所理解的乡村,有六大古镇,八大古镇等等,这些古镇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但是跟我们原来理解上的那种乡村旅游,或者是旅游主题有巨大的变化。在乌镇和西塘真正兴起之前,最北的旅游业或者说业态在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是不够丰富的。虽然现在有了乌镇、西塘,但从常态的理解来说,我们感觉内容还是不够。

那么,怎么样要在现有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平原城市典范呢?

二、乡村振兴,梅花洲做了什么?

梅花洲这个项目从2007年开始做规划,今天在座有我们的规划师王老师,当时请他来做古镇的重修,是因为当时有想法把自己分类,比如说我们的业态二层三层,但现有的状态下,实际上我们多层融合,只有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有机生态。原来的分类业态是为了统计,为了计划经济下更好地相互调配,但是现在不是了。

同样,我们这个城乡二元结构也一样,一直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字面意义上差不多,但是事实上不知道,我们当时梅花洲规划的过程中,希望把城乡能够打通,小城市和大城市,或者中国和国际的能够打通,这个就是我当时请王先生来做总体规划的最初想法。希望他有国际的眼光,但是又有中国的味道。

现在十年下来,我感觉我们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这种国际的眼光,大城市的理念,才可以让今天乡村的课题在经过12年之后不落伍,也没觉得当时确定的目标跟现在有很大的差距,这个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我们一直说我们做项目是一个点,但是从规划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希望是一个面。

2006年我去了乌镇,当时的乌镇没有什么人,整个晚餐只有两桌人,一桌是市长请客,一桌是书记请客,我在市长这张桌,但是展现出来的高度,乌镇当时给我的震撼,同时给我的是安静、宁静。

我们去的时候是晚上,乌镇给人的状态,在这里确实是应该有的生活的硬场景。但是有一点,我感觉我们整个空间狭小,乌镇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做了东栅一张皮,西栅做了一个面,面也大,当时的规划是,如果想把中国的传统生活,在新时代下能够体现的话,所以当时做了6666平方公里的规划,还规划了5个村落,是我们当时2007年跟王先生我们几位共同探讨所确定下来的,在这里非常感谢当时的区委区政府,以及镇委镇政府对我们的支持。

当时的构架空间能够给6666亩土地,而且一坚持就是12年,目前为止,梅花洲的边界没有在整体开发过程中,因为冲动而打破,我们现在控制规划还是能够保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座的从业者是比较幸运的,因为说实在的,如果以亩产论英雄,以这样的思维方式,税收、投入,梅花洲的规划是难以保持到现在。非常感谢南湖区政府,以及凤桥镇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梅花洲保持了当时的规划。我们希望做平原城市的典范,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必要的基础。

现在梅花洲核心区,一共是800亩土地,我们处理的非常完善,从2018今年开始,其中两期2500亩,这里有三个村落,相应的规划空间都已经得到的明确,拆迁工作也会实施。明年这个时候,做第二届乡村振兴论坛的时候,王镇长在这里,只要他大力支持,我想我们明年加起来3000多亩基本上能实现乡村最新典范。

三、乡村振兴的思考

我想阐述一下我理解的乡村振兴,我印象当中很深,当时我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理论,从某种意义是针对嘉兴这个平原城市,原来农业历史的空间,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做的过程中,对土地的确权,当时做梅花洲的时候,还没有文化用地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嘉兴整个周围城市开发,农保率没有调整,反而妨碍影响了产地的落地,希望能够做到节约有效,我认为目前仍然有效,跟我们的乡村振兴是匹配的。

但是乡村振兴有一点,我们是希望我们的农民,我们原住民是就地待着不动吗?还是希望有一定的身份变化?还是流动性?我个人认为“人挪活”,我一直认为农民这个标签,不是不可动的,只有人流动,才有可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的理念是农业首先确实是一个产业,但是从事农业的人,不一定是在地农民,所有喜欢这个产业,或者是个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事这个职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说我们认为的乡村振兴,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这个开发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名词,而不是给这些内容一个定义。

我们具体怎么做的呢?首先,很多的东西身份转换需要政策,政策不能说你还是农民,你享受不到保险,享受不到这个改革开放成果应该给你的一些保证,那怎么办?

第一,我们建立了农业合作社。由我们企业当主体,加105个农民,成立了果蔬合作社,通过这个方式,来把农业的生产能够纳入到企业。

第二,我说用我们现有的旅游这个行业,吸收当地的老百姓。现在除了梅花洲景区,还有其他的一些产业,这个行业吸纳了300多个当地的老百姓,通过这些职业的转换,保证最基本的收入。

第三,如果我们希望能在梅花洲这个地面上实现自我价值,现在努力在培育的是文创店。

第四,跟当地的村、社区进行合作。梅花洲在成立之初,就在村和镇两间成立了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是亏的,我们一直想寻求资本突破,但是非常难。从反哺乡村的角度来说,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今年又结合当地的两个村、跟社区的关系,我的设想原来是跟镇合作,这一次是和村合作,与村集体以企业的运作方式形成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通过我们的进入,以企业的运作思维,把我们的村集体的概念真正介入到市场机制当中,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的界定,资产的认同,仅仅是围着自己这一侧,还是拿到市场上去交易。

通过这样的企业运营,能够实现我们后期的一些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困惑。但是今天在座各位专家,特别是各位领导,能够莅临梅花洲现场,来沟通探讨乡村话题,我想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梅花洲到目前为止做了12年,有了一定的时间,但从乡村振兴这个主题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

前面有很多的专家也谈到创建模式,我个人来说,到目前为止,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现有语境下所有失败只是刚刚开始,所有的失败也不代表终结的失败,所以接下来更有机会,共同来推动在乡村振兴下,怎么把乡村共同推动。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