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旅游学院院长、旅企高管亲述:新文旅人才供需的痛感有多强?

龙雀奖 本文作者:执惠 2021-01-27 08:51:17
文旅向前,但人才不足严重拖后腿。

1月20日,由执惠主办,以“新经济 新业态 新人才”为主题的2020第五届CTCAS峰会暨“龙雀奖”颁奖盛典在上海成功举办。峰会汇聚了行业主管部门人士、国内外文旅专家学者、头部机构与头部旅企高层、知名项目操盘手等嘉宾同台论道,多层次多角度纵深探讨研判后疫情时代文旅发展走向,也为目的地、文旅企业等搭建富有成效的资源链接服务平台,提供协同互促合作机会,形成链条性、生态圈的合作共同体。

在下午的圆桌研讨环节,5位重量级嘉宾围绕“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议题展开关于培养文旅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人才的深度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主持嘉宾:

景域驴妈妈集团副总裁 任国才

研讨嘉宾:

复星旅文集团副总裁兼服务及解决方案总经理 王越男

浙江省旅游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应天煜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院长 闫向军

四川旅游学院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 晋超

以下为圆桌研讨实录

任国才:这个环节是本次峰会最后一个环节,今天来的都是旅游教育领域重量级的嘉宾。

今天环节的主题是新人才的培养。刚才所有讨论的话题,是明确思路与方向,但重要的执行要靠人才。当有一堆执行人看不清方向的时候,也得靠人才。今天四位嘉宾围绕新文旅人才培养的话题,也是针对旅游行业根子上的内容进行相关研讨。下面先请嘉宾简单做一个介绍。

景域驴妈妈集团副总裁 任国才

闫向军:非常高兴在这样的场合与各位老朋友、新朋友进行交流,我现在新的岗位是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2019年以前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旅游局,一直干旅游30多年,谢谢各位。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院长 闫向军

应天煜: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叫应天煜,来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我们还有一个名称叫浙江大学旅游学院。我们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历史非常悠久,脱胎于1980年成立的杭州大学旅游经济专业,上个月刚刚举办专业40周年庆。上世纪80年代设立全国首个旅游本科专业,以及全国首批硕士和博士点,1993年成立杭州大学旅游学院,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省旅游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应天煜

任国才:文旅行业缺人才,一方面文旅行业在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国内一千多个大学有旅游专业,但有个问题引发思考。很多学生考了旅游专业,读第一学期就想申请转专业,刚刚毕业进入社会,就想离开旅游行业。对旅游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对文旅行业从业者来说,是我们很不想看到的现象。对这个问题,在闫向军院长心目当中,什么样的人才是今天中国文旅行业最需要的人才?

闫向军:从个人感觉,有两个标准,第一是专业能力,第二是创新能力。

专业能力,现在旅游边界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延展。旅游发展几十年历史,现在我自己,尤其到职业学院以来,经常陷入这样的困惑,所有各界人等都可以对旅游发表建议意见。但是旅游业覆盖面这么宽泛,不可能保证在任何领域都是专业的,这是一个疑问。

第二,旅游发展几十年历史中,尤其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状态,不断产生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也需要各种新技能。从产业需要角度来讲,能否培养出这些整个产业需要的人才,这就是一个时间维度的问题。无论从广度还是时间维度看,专业能力都非常需要。

同样,非常希望现在无论是各个院校,还是各个培训班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创新能力。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创新跨界能力非常重要,所以说更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任国才:闫向军院长刚才已经回答了一个问题。新文旅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符合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的新文旅人才?闫向军院长提到两个关键词:专业和创新能力,因为文旅行业越来越宽泛,新文旅人才要知道自己的专业属性在哪里,又得有思维创新性。

应天煜院长认为文旅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您认为有哪几条是新文旅人才应该具备和提高的?

应天煜:我来自浙江大学,如果在一个985高校谈旅游管理或者旅游专业,往往有一个困惑。首先,同学们都非常优秀,往往会问,包括领导也会问我们,有时候想想看,到底是我们成就了学生,还是学生成就了我们。很多情况下,更愿意相信优秀学生成就了我们。优秀学生进入高校。尤其从2000年开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在我们学校越来越少留到旅游专业里面。如果他们没有去旅游,去了哪里,更多去了华为、房地产、互联网企业。我们也做的挺好,培养的人才是多面手。从这个角度延伸过来看,谈到人才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讲旅游、文旅边际越来越泛化,对人才定义没有必要限在旅游这个框里,如果不把自己限在旅游这个框里,从我跟同学接触下来,觉得新文旅人才以下三块比较重要:

第一不是专业能力,学校学到的知识到公司以后要推倒重来,学生更多需要的是人文素养。

第二是专业或者职业的理念或者意识,这个会对后续到新工作岗位或者到新企业愿不愿意学习,愿不愿意投入有很大影响。

第三专业技能。个人看来,现在的旅游,与其说旅游,还不如说旅游+。有时,不管是申请科研项目还是与学生合作项目,一直推旅游+,+数字、+计算机学院、或+其他专业。慢慢发现,以前邀约别人到我们盘子里一起玩,现在变成他们邀约我们,现在讲旅游+,哪天变成+旅游,所以我们要考虑自己企业的定位在哪里。

新时代文旅人才在跨界融通大背景下,首先是人文素养,第二是职业理念,第三是职业技能。

任国才:旅游人才未来应用不一定是传统文旅领域,跨界出去,说明这个领域为整个中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是一种开放的理念。

下面请四位嘉宾当中唯一来自企业界的王总,代表人才培养需求方或者人才应用方,从企业角度谈下,您心目中新文旅人才有什么标准?

王越男:从我个人来说,我在复星旅文将近四年时间,其中将近三年时间负责整个复星旅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复星旅文人力资源总负责人。过去一年负责解决方案和内容,转行到业务端。这一方面确实有一些痛点,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复星旅文集团副总裁兼服务及解决方案总经理 王越男

从我自己个人经验来说,以及在实际的应用场景过程当中来说,我们发现,两类人才特别难得。第一,是有深刻的消费者洞察能力的人才非常的难得。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当我们找一些高潜人才的时候,并不完全看重他的教育背景。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根据过去的行业经验,有了自己的行业洞察,可是他的行业经验和行业洞察并不等同于消费者的洞察,这是有很大区别的。具备消费者的洞察能力意味着这个人要持续学习,他背后的动力因素和能力要求是什么,说明这个候选人自己要有能力把他从行业和经验当中提炼出的技能,放在一个环境中进行整合。这个环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客人或者消费者到了目的地,到底是哪些客群已经来了,哪些客群没有来,想吸引的是哪些客群,那些客群为什么要来,在复星称之为从消费者洞察出发,再设计在旅游目的地当地提供给客户体验的解决方案,对我们来说是最难的。要求招聘的候选人有独立思考、持续学习、保持好奇心的能力,不被自己的学识能力所框住的能力。

第二个能力特别难,特别在一些大的集团公司,把一件事情从0到1,1到10,10到100做出来的时候,就是整合能力,理解所谓你周围有哪些生态,有哪些资源,可以为你所用,为你所嫁接,把自己看到的变成一个创新方案出来的能力。你有消费者洞察,有了客户洞察,现在不一定能够100%满足消费者需求,就我目前集团自己所在这一块区域或者我所在的部门只能提供50%需求,怎么样嫁接其他的资源。这个资源嫁接不仅仅在自己集团内部,创新的思考合作、赋能,跟不同的行业,甚至有时候是跨界合作,把一个更能够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让真正的C端客人最终持续满足他的期望,并不断超越他的期望。

这两个能力非常重要。

任国才:王总讲了两个能力,洞察消费者能力,整合能力,整合各种资源解决问题。培养人才也需要有一个需求导向,这可能就是企业端的需求,对学科设置和师资队伍、培养的课程等都有新的导向。

晋超兄你好,自我介绍一下。

晋超:我是四川大学的博士生,做过英语导游,在绵阳市旅游局干过十多年,做到副局长,还在成都市旅游局挂职过一年多,又在平武县做副县长,分管过四年多旅游工作,去年才在四川学院做文旅学院的院长,算是旅游行业的一名老兵了。

四川旅游学院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 晋超(线上参会)

我对文旅人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现在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形象来说,就是“文”这个字:一撇是广博的知识,不断更新的旅游专业知识。旅游行业在不断更新,旅游从业人员得不断的学习,知识才跟得上行业的需求。一捺是主动的行动力,旅游行业实践性非常强,光有知识没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横是广博的知识面,跨界融合,文旅+,都得广博的知识面,全方位的素养。一点是一颗不断的超越自我的内心,有激情才有持续精进,持续创新的动力。这就是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文旅行业人才。   

任国才:晋超院长不愧是四川大学做博士,对文旅人才都用图文结构法。

我们进入另外一个讨论话题,现在在学校培养人才当中,既包括招聘也包括内部培养培训。学校培训和企业培训,在培养文旅人才这样一个目标下,碰到什么痛点或者困惑?闫院长非常有感触,说说你感觉到文旅人才培养痛点是什么?

闫向军:以我们学院作为一个案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是专科职业院校,定位是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旅游业培养产业人才。但是碰到一系列问题,我给各位介绍一下:

第一,2020年开始,我们有一些专业将来要没人干了。举个例子,整个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专业覆盖旅游产业各个环节,27个,人数最多的专业叫饭店管理,20多年的专业报考人数一直在增长,但是最近几年掉头向下,报考人数下滑,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拐点。现在的年轻人一听说到星级酒店工作,可能是不想干了,这和20年前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酒店工作体面、收入高,尽管累点。

第二,我们很多的专业开始招不起来了,比如说高尔夫球专业等,也可以归纳为疫情带来的影响。但是也反映了很多大众对整个旅游产业人才的认知。

第三,据我了解,部分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招生数量越来越少,到最后,个别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取消,还有相当多旅游专业毕业以后不在旅游行业工作。

第四,人才流失率越来越高。拿饭店管理毕业生来算,如果一百人到一个高星级酒店实习10个月,想留在饭店继续干的不足20%。也就是说,100个人留下20人,觉得这个工作挺好,继续干。坚持三年不跳槽,再砍一半,降为10%。意味着培养10个人,只有1个在三年以后还干旅游行业。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旅游业在蓬勃发展时期,尤其现在新业态多业态发展时期,而未来的产业终端人才,尤其是高端服务技能方面人才是不是会出现一个断层?而另一方面,涉及饭店的服务人才在我印象当中就像一个黑洞一样,无论往里边填多少人,总是填不满。

还有一件事情,今天参加一天执惠的论坛,从上午主题乐园讲到沉浸式体验直到街景梦工厂,到现在为止,没有一门课程教这个东西,课本没有体现,甚至老师都不清楚。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想到,现在做这么多旅游项目,一定是和原来的山水景区观光旅游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今天开发的所有旅游项目,可以肯定全国高职职业院校在内,没有一个院校开这样的专业,那么谁来干呢?我们天天说培养高端的管理人员,文化旅游产业这么多的项目,这么多的新业态,文旅小镇、度假区、主题乐园等,总得有人来运营、管理、维护,难道都要现场进行培训吗?

所以说,这一系列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教育的周期还是一个麻烦事,哪怕今年要下决心修改专业,赶快调整培养方向,各位见着学院培养的人才是三年以后的事。   

任国才:闫向军院长在旅游行业很厉害,闫向军院长不断提出中国文旅行业痛点,基于自身观察经历研究发表出有很多深邃思考的问题,对我们很有启发。

王总,每次亚特兰蒂斯大型酒店开业,首先需要一堆人,您招聘当中遇到什么痛点?

王越男:痛点太多了,不仅仅是亚特兰蒂斯,当年开业时候招聘的人,2018年4月份开业,到现在第三年,从流失率角度来看,理论上人都换一遍,差不多流失率到50%左右,特别是基层以及中层核心岗位不断的有很高离职率。

我们和很多学校有很多长期合作关系,包括和复旦旅游学院都有很好的关系。很多优秀人才选择最后不加入这个行业,这是让我感觉到比较痛惜。在招聘和面试或者宣讲过程中,复星本身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条线,后来很关注,有的人说,我读旅游学系,想加入集团总部投资岗位,我是双专业,来读了经济学,虽然是旅游学系高材生,就是想要做投资等。这个让我感觉到,在这个行业当中,非常需要有能力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加入这个行业,我称之为众人拾柴火焰高。非常多优秀有梦想的年轻的人才不愿意选择这个行业,我是挺失落。

其实跟很多教授做过分享和探讨,确实有这样一个很明确的现象,很多家长也会有一些看法,不要加入饭店行业,不要做饭店的工作等。特别是在上海招聘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家长对于孩子择业的控制力很大,哪怕这个孩子自己说要加入这个酒店的管培生,家长说不行,这个行业太辛苦,工资起点不高,要做别的行业。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让他做酒店行业,可以从销售部开始学习,他的妈妈说不行,太累太辛苦了。后来转行做汽车销售的市场部,又走掉了,又没有加入这个行业。这是我看得到明确的一个痛点。

还有一个痛点,在复星旅文旗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度假村ClubMed,有一种非常著名的工作GO(gentle organizer ,ClubMed 度假村里面的一个“核心角色”),贯穿在整个度假村方方面面,从小孩子的迷你俱乐部托管到在吃饭过程中跟你的交谈,以及各种各样活动,有各种各样体育活动,穿插在里面的氛围、演艺、运动等都由GO带动,像流水一样存在的一个角色。我也参加全球非常多优秀GO大会,也跟法国度假村村长进行交流,我的感受,在中国GO工种几乎成为一个伪命题,非常优秀的GO非常难招。最后,GO在中国的培养的难度非常高,目前为止,ClubMed中国的村长在我们非常大力扶持鼓励倾斜情况下只培养出一个女生,不是读旅游的,是重庆的一个姑娘。这个GO特色在于自己一定要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有很高学历,但是一定要热爱这样的生活方式,热爱人,跟人在一起有很多的火花,往往有很突出的特色。

为什么说是伪命题,虽然在中国有对这样生活方式有情怀的年轻人,但是英文不好,英文好,这个人又得读大学,读了大学以后不要做GO。又要读大学,又要愿意做GO,又要愿意从基层工作,每六个月做一次,职业生涯中不断轮岗,中国的孩子最后就没有了。有可能中国所谓GO培养到最后没有人,现在的思路是培养会中文的东南亚GO。很倾斜,真的很艰难,这是很大的痛点。

任国才:王总从企业角度碰到的痛点,复星这些年做的非常优秀,身处其中就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痛点。

应天煜院长作为浙江大学80后院长,12月份参加旅游系40周年,看到您提出新的思维,肯定是基于碰到什么痛点,说说您在担任院长之后和之前看到的痛点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是关于旅游专业?

应天煜:刚才王总提到的情况,我们同样存在。从2000年开始,那个时候15年到20年是分眼,同学考进来很难,他会对后续职业预期有一个人生规划,而且他们的规划非常清晰,今后要干什么。清晰的规划体现在哪里,我们读书的时候,2000年初,当时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要去一线干,只要耐的住性子,比方从基层领班到部门经理到总经理到总监等这样一条职业发展规划路径,往往是国际连锁酒店管理集团的路径。这条路径对于现在的同学来讲不具备吸引力。会发现只是专业不同,描绘一个场景,5年以后可以在一个酒店怎么样,但是他说我的同学2年以后在阿里怎么样,可能他在阿里2年以后薪酬是我在酒店10年以后的薪酬。

2016年的同学不是对酒店不感冒,是对他的专业方向职业路径有不一样的期待,最后去了酒店,恰恰去了做酒店投资筹建。去酒店轮岗,轮完以后对那个方向来走,对他来讲旅游不是专业,是场景,做酒店的资产管理而已,在4年本科教育当中给了一个基本素质和能力培训。

上个月做40周年,碰到一位我的本科同班同学,他告诉我他本科毕业以后直接去了投行,从来没有在酒店领域待过,直到去年他去了香格里拉,负责香格里拉人力资源的管理,差不多15年20年兜兜转转又回到酒店行业。这么多年过去,基础能力培训又回到酒店行业。像复旦这样的学校,给他的职业路径是明确再一个非常明确的职业发展框架里,对他们来说反倒不是具有吸引力。文旅大产业作为场景描绘,有哪些领域或者方面的可以抓住,为了抓住这些机会,做投资等,后续4年本科做旅游+,做专业化定制化培养。现在本科人数越来越少,一年十几个人,完全可以做到定制化。在全学科综合性大学,所有原料都有,想炒什么菜就可以实现,可以做到这点。

大的背景,国内文旅行业人才高质量发展,随着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对于高校来讲,面对的需求侧或者供应方,一方面是行业是企业,另外一方面是学生,怎么平衡两方需求,给一个合理预期、合理培养和产出,这是我们恰恰需要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浙江这次疫情后,对旅游行业是很大冲击,所有不同业态,对旅行社最大冲击。去年5月份慢慢放开以后,很多传统旅行社还是待业停岗歇业状态中。但是浙江一家旅行社做的非常好,我们去调研参观,到企业里我感觉是去了阿里巴巴,就是一个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思维。现在200多人的企业,三分之一是内容创造者,研发产品。三分之一是70多人,70多人有90%以上不是旅游专业,真正做旅游+内容,内容可以是露营等。不是旅游专业没有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也许没有那么适合或者满足需求侧的要求。他们恰恰从专业化人里挖掘出来,对我的感触非常很深,后续这块也是发展方向。

回过头来看,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时候,在本科专业泛领域培养,旅游+。到底要不要做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现在理解放到专业MBA层面来做,不做MTA,以前有MTA停掉了,把名额转到MBA做文旅产业管理项目。招生报考人群只有20%左右的人是传统的景区、传统旅游行业、旅行社、景区、酒店,剩下80%都是来自房地产、商业投资、内容创作、商业中心、互联网大平台、数字媒体、政府行业的人。恰恰这些人可以组成生态系统,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

讲到明确旅游专业培养,现在侧重点放到专业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这批人以前也许不读旅游,回到文旅行业有更明确的方向。

任国才:晋超院长在培养人才方面碰到什么痛点?

晋超:我现在在的学校叫四川旅游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旅游本科院校。我感到困扰学校专业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旅游本科院校到底应该怎么建?专业边界到底在哪里?专业特点是什么?旅游学院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客观来讲,大家都还在不断探索调整。四川旅游学院是原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和农干院合并而来的,但升本之后,名气反而不如烹专大。大家开玩笑说,本来是一流品牌,升本之后,反而变成了三流的品牌。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因为学科边界不是那么清晰有力,旅游学院的品牌价值难以得到大家认可。

第二个,旅游学院的旅游教育专业按理说应该和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但客观来讲,难度很大。像川大这样的学校可以吸引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四川旅游学院就很难做到。而且因为品牌价值不彰,旅游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都没法和211、985高校相比,导致旅游专业教师拿项目和做项目的能力不够,师生在行业实践机会就受到影响。我感受到本科学院规范的教育体系和整个旅游产业所需要的实践性特别强的人才的这种矛盾还是很明显的。

任国才:4位嘉宾围绕旅游行业教育的痛点说了各自的观察,或者各自的经历,大家都发现每家都有每家难念的经。请问各位,您所处单位以及您带领下团队怎么解决痛点,有哪些新的思路和理念,做了哪些新的动作?

闫向军:再给各位介绍一个前提,专科的最大好处就是非常可以快的调整专业方向,和产业结合比较快一点。

今年正好碰到全国职业院校调整旅游大类专业目录,说几个例子,饭店管理专业从今年开始改成饭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餐饮管理调整为餐饮智能化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改成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新加一个专业智慧旅游技术应用,这几个专业都是一般的旅游职业院校或者专科里边的骨干专业。这几乎就是依据新技术新业态,进行大的调整。根据我的了解,这几年旅游专业没有这么大范围调整。

如果这么多专业都向数字化新业态方面转移,单体的旅游职业学院能力肯定不行,今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采取一个办法,通过新设定专业方向来推动各个专业的调整。第一个专业方向叫主题娱乐与休闲专业,我们和执惠、全球主题娱乐协会等机构合作。 第二个专业方向叫电子商务专业的旅游信息方向,更侧重内容的管理。将来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比如这些学生能够写一篇漂亮的旅游指南,拍一段吸引人的短视频等等,将来旅游信息专业方向就是培养这部分人才。

这两个专业方向都有一个典型特点,1.符合现在新技术场景,2.符合现在的新业态,来拉动整个涉及到今年调整的专业向前推进,速度已经够快。还有,通过执惠平台,和猎户座签订合作协议,把新型的营地设备以及住宿设施比如账篷、房车等设置到校园里,作为面向学生的实训基地。

通过这样一个体系,我非常希望在座各位旅游装备公司、旅游技术公司等新业态新技术公司,让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进入校园,作为我们的教学案例,建设实训教室和实训基地,和学院合作,共同培养新产业的人才。

任国才:王总在人才培养和招聘当中,有没有新的思念和思路?

王越男:从去年开始,也是从疫情开始,整个集团确实有很大的在人才方面的变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轮岗机制,职能条线要贴近业务,业务条线做职能的工作。现在复星集团CHO从业务条线来的,做新兴经济团队总负责人现在是整个集团CHO,包括我本人也参与了轮岗机制,对我的启发是巨大的。你自己要理解到底痛点在哪里,中台要冲到前面,前线要把痛点带回来,中台要给我提供解决方案,要训战结合。

集团内部现在非常讲究训战结合,培训训练和真实项目结合在一起,每一个人在工作过程当中或者我们在做一些本职工作的时候,打通和打穿非常重要,怎么样整合出一个整合能力的培养,就是跨界。让大家很多人引领一些项目,这个项目往往是跨集团、跨部门、跨公司、跨生态圈,以这样的方式组织一个队伍,提供一些更重大的解决方案。在训练和真实工作有机结合的过程,包括激励、目标考核都配套,都整合在一起,这也是一个比较新的做法。

在招募人才过程当中,整个集团现在也调整一些思路,结合大家刚才提到的一些想法,不一定要读传统的旅游行业来的。比如说,我们做很多的2C端贴近消费者的工作,很愿意从大消费的背景,比如说零售、消费品、食品、过去称之为零超行业当中,他们更多在整个行业当中经历过起起伏伏,经历过民营资本和民营服务的挑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涌现出年龄高潜人才,愿意跨界的让他们在我们的旅游板块里承担一些更重要的任务,让他们带着新的视角过来。

同时,我们也非常看重,我们称之为Z时代的年轻高潜人才。这一部分希望能够给消费者洞察,Z时代马上已经起来或者已经起来,这些人是未来强有力的生力军,在消费端,他们要的东西跟传统消费者完全不一样,让这些人未来能够给到我们更多新的洞察,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

任国才:闫向军院长生产的都是Z时代的人。应天煜院长在浙大方面以及有什么思路解决痛点。

应天煜:考虑这个问题不只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更多放到产学研相结合角度看这个问题。首先,对上说服其他学科或者领导,对下说服学生。读旅游专业,研究的、做的到底是什么,你做的不是旅游这个场景本身,做的从旅游内核里延伸出的核心内容。目的地营销或者旅游营销不就是市场营销在旅游场景来做的。围绕这个问题,一直强调,挖掘旅游管理学科内核,旅游相交于其他学科来讲,核心要素是基于用户体验的服务管理和创新。如果把这个作为旅游研究或者旅游专业内核,把要做的内核的东西从低频旅游酒店消费场景延伸到高频消费场景,比如物业服务、养老、医疗等,把整个事业打通打穿。

围绕这样一个角度切入看待问题,再从人才培养角度,就是做旅游+。从学科层面来讲,+计算机,+数字技术,+数字传媒等。从产业角度,+房地产,+康养等。主要是在MBA文旅产业项目中,这批人来自不同专业来自不同背景,但是对大文旅前景非常看好,想投入其中。

任国才:晋超院长刚才说了痛点,本来全中国一流烹饪专业不小心升为全中国三流的旅游专业,学院有什么举措或者思考?

晋超:现在我们学校正在迎接第一轮本科评估,学校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突出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建设全国一流的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这是学校的整体目标。另外就是突出特色专业建设。

任国才:谢谢晋超院长。

通过探讨,因为所处岗位和单位不同,看到问题不同,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有的有共鸣,有的有共识,有的有难处,也有各自的解决方案。

文旅是开放的行业,是边界很宽泛的行业,这里的人才不再是20年前饭店景区旅行社的专业,不变的人才迎合变化的市场。该有的专业性还是要坚持。

同时,我们也更多看到,现在的需求在变化,相关的专业设计、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包括合作模式都要做变革。

对学校来说,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旅游行业需要的合格的更有发展空间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内部在做变革,通过轮岗方式,让每个人更了解对方。打通打穿融合创新,是文旅人才培养和应用当中非常需要的一种态度或者一种思维。

今天这场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