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今年初,一篇大意是“95%的民宿都在亏损,民宿泡沫临近破灭”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引发很多人的转发关注。
莫干山镇劳岭村一位民宿老板看到这篇报道后,给笔者发来一条微信:我感觉没有这么夸张啊,我们村的几十家民宿生意虽然有好有差,但基本上都还是盈利状态。
第二天,笔者和裸心谷一位高管闲聊时,他说:现在裸心谷依旧要提前差不多一个月预定,生意和前两年没有太大差别。
一边是媒体报道中的哀鸿遍野,一边是部分民宿负责人眼中的热度不减,到底谁错了,还是都错了?
其实他们都没错。根据我们常年的跟踪调查,亏损数字虽未达到95%,但是这两年民宿行业整体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另一方面,整体的下滑,并不能掩饰局部的繁荣。
如果我们把民宿分为高端豪华民宿、中高端民宿和普通精品民宿的话,不难发现:以裸心谷为代表的高端民宿依旧一房难求。
同时,在莫干山以及其他地区,一些返乡青年利用自家房子,或者租下村民房子打造的普通精品民宿,也都获得了不错的客流。
反倒是,许多设计师们或者白领们打造的中高端民宿,虽然建筑美轮美奂、装饰调性十足,但最终整体经营不佳,贡献出了95%的数字。
同时,如果我们换个维度,以情怀与商业的角度来划分民宿,还会发现:真正完全以情怀来玩民宿的民宿主,或者完全玩商业追求盈利的民宿主,都可以爽得吃着火锅唱着歌。但既想玩情怀,又想着商业利益的民宿主,结果往往很不乐观。
这种尴尬的“微笑曲线”背后,即吻合了很多行业消费的趋势,也是民宿一出生就自带的原罪。
2011年,恰逢我国中产崛起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转折和酝酿期,裸心谷推出后,凭借远离城市、寻求原乡、回归本源的理念,自己火爆的同时,也点燃了民宿发展的燎原之势。
之后,大批设计师、高级白领追着这股热潮,纷纷走进传统风景名胜区及城市周边,租房设计装修,开始经营民宿。
值得肯定的是,在设计师们的亲历亲为下,这些民宿无论是装修风格、装潢还是软饰布置,都有浓重的轻奢小资范儿,使得中国的民宿从出生开始,在硬件上就不落后于台湾、日本。
在推广上,每个民宿还都有一个或关于爱情、或关于回归、或关于自然、或关于梦想的情怀故事,这些故事的铺垫,再加上图片的渲染,一时间,住民宿,成为都市新青年的装逼利器。
再之后,这些民宿聚集地土生土长的青年,看到“钱都让外面人赚了”,于是纷纷返乡,改造自己的房子,尝试开门迎客。
至此,民宿界的三股主力军,开始形成鼎立之势,构建了完整的高中低端生态系统。
然而,这种看似高中低档搭配合理的结构,背后却暗藏了许多天生的缺陷。
以裸心谷为代表的度假村式民宿,凭借回归情怀、强力品牌,以及逐步完善的休闲配套,牢牢抓住了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跨国企业高管以及国内高端群体。在众所周知的国内消费文化中,除非有更高端的业态出现,否则这些民宿的地位很难动摇。
而那些返乡青年利用自家老宅,或者是低价租来的民房,低价简装修做的民宿,凭借亲民的价格,以及较强的主人IP,也能够在网上形成良好的口碑,进而吸引追求潮流的普通收入群体,以及一般外来考察团。
相反,倒是在民宿界占据数量和舆论主流的,以设计师民宿为代表的中高端业态,一边讲述者梦想情怀,一边要实现商业变现。
最终,论价格,由于巨大的房租和装修成本,注定定价不菲。论主人文化情怀,恰如我们所见,打理民宿的多是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真正的民宿主甚至压根不常在民宿居住。
同时,民宿最初因“新奇”而产生的火爆,让善于建筑外观打造的设计师酒店,开始了盲目自信和变态竞争。最终,房间越来越少,单价越来越高,成为民宿行业的共性做法,或者说是“通病”。
更重要的是,这些租来的场地,很难有地理空间和时间空间去打造完善的休闲配套。而民宿真正的属性,恰恰不仅是居住,而是完整的休闲度假闭环。
试问,有多少人愿意花远超五星级酒店的价格,只为在一个漂亮房子里住一夜,还会多次重复来住?
最终,“高不成,低不就”造成了这些中高端民宿的尴尬存在。
但这个窘状,似乎又不值得同情。如果说裸心谷等高端民宿只是借了民宿之名的度假村,普通民宿更像是区别于快捷酒店的特色住宿,那么,大部分中高端的设计师民宿,其实就是一个定价变态的奢华精品酒店。
这种精品酒店的存在,比拼装饰另类、比拼房间少、比拼定价高,从一开始就把民宿带偏了轨道,最终恶果自食,也将自己带入了万劫不复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