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八个“不平衡不充分”

大交通 本文作者:王兴斌 2017-10-26
目前旅游业存在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要注意哪些方面?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具有普世性,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只不过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民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形式不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状态、水平也不同。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为“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的历史,这种奋斗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方式也不同。看看中外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岩画,石器时代的贝壳、玉石、鱼骨制作的女性饰物,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要具体研究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具体特点,才能找到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向、途径与方式。

十九大报告的这个论断可以指导与与民生相关的产业、行业和部门今后的发展方向与政策。这里用这个论断来观察我国的旅游业,可否作这样的表述:“我国的旅游业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旅游业存在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国民旅游两元结构式的“不平衡不充分”

全体国民收入不平衡的程度严重到什么程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人口13.38亿,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占人口1/5的高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月均4938元),1/5的中等偏上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月均2666元),占人口1/5的中等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月均1744元),占人口1/5的中等偏下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月均1075元),占人口1/5的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月均461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月均702元)。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0倍以上。其实真实情况比这更严酷。约占人口1/10的富豪群体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何止5万元?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月均1985元),这样一种收入的情况下,所谓人均出游3次掩盖了国民出游严重不平衡的实际状况。笔者据此推测,1亿多的富豪群体是国内高端旅游和出境旅游的主体,约2亿的高收入群体是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中端消费的主体,近3亿的中等偏上收入和中等收入城镇居民参加国内近程、廉价旅游(他们往往是低价游、零团费的主要群体),占城乡人口一半左右的中等偏下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群体没有参加旅游。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说明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比例小,国民贫富两元结构决定了旅游市场消费的两元结构式的“不平衡不充分”。

二、城乡居民旅游两元结构式的“不平衡不充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月均28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月均1030元)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相差3倍以上。其实真实情况比这更严重。

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戴斌先生说过这个数据是以离开惯常环境10公里以外、6小时以上标准测定的),其中城镇居民出游31.95亿人次(城镇户籍人口5.6亿),人均出游5.7次;农村居民出游12.4亿人次(户籍农村人口8.2亿),人均出游1.5次。国内旅游收入3.94万亿元,其中城镇居民花费3.22万亿元,人均花费1007.8元;农村居民花费0.71万亿元,人均花费572.6元。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旅游次数相差近3倍,人均消费水平相差1倍。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平衡决定了出游率和消费水平的“不平衡不发展”。

三、入出境旅游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入境旅游“不平衡不充分”。1980年入境旅游570.3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517.3万人次、占9成,外国游客52.9万人次、占1成。2010年入境旅游13376.2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10763.5万人次、占8成,外国游客2612.7万人次、占2成,自此以后一直是这种结构。2016年入境旅游13844.38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1.1亿人次、占8成,外国游客2815.12人次、占2成。入境游客中同属一个中国、但属于4个不同关税区的港澳台游客为主体、外国游客为辅助,而且外国游客自2007年以来一直在2600万人次上下徘徊。2016年接待外国游客2815.12万人次,排在法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德国、英国、墨西哥和俄罗斯之后,居世界第十位,与我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国际大国的地位很不匹配,足以证明入境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不平衡、国际化程度发展不允分。

出境旅游“不平衡不充分”。2016年出境旅游1.22亿人次,其中去外国旅游3812.67万人次、占31%,赴港澳台旅游8390.13万人次、占68.76%(《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全国目前有1亿人有出境旅游证件、约占总人口的7~8%;有6000万人有护照、约占总人口的4.5%。2016年出境旅游1.22亿人次,占总人口的8.8%;出国旅游3812.67万人次,占总人口的2.7%。出游目的以观光与购物为主,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娱乐花费低;按全体人口为基准,国民出游率低、人均花费低;能出境、出国旅游的基本上是占人口1/5的高收入人群,占人口9成的民众尚未参与其中,出境旅游、尤其是出国旅游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陆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出境旅游的国际化程度低,说明出境旅游发展相当“不平衡”,出国旅游发展更加“不充分”。

入出境旅游发展“不平衡”。我国旅游从入境旅游起步,1979年到2000年入境旅游一直以以两位数的年增率高速增长,出境旅游1997年以前发展缓缓慢,20年间入境与出境旅游发展不平衡。从1998年后出境旅游一直以两位数的年增率快速增长,但2004年以后入境旅游停滞不前、时起时伏,出现了入出境旅游发展新的不平衡。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发展、富裕阶层增长、购物需求旺盛,同时国内旅游供给的状况既不能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需求、又不能满是外国游客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内旅游供给“发展不充分”,导致出入境旅游新的不平衡。

四、国民休假时间“不平衡不充分”

休假是休闲与旅游的时间前提。当代文明社会公认休闲权与劳动权、教育权、医疗权、居住权一样成为人权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每天8小时工作、每周5天工作、一年11个公共节日和7至15天的职工年带薪休假组成的国民休假制度,符合我国的社会人文特点、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在国民休假制度的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已大体到位、基本上与国际接轨,第四方面只占应享带薪休假职员的一半左右。从1999年以来实施的拼假式休假导致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时段过份集中。《中国国内旅游年度报告2017》:“2016年全国七个节假日共接待游客达14亿人次,约占全国国内旅游市场的32%”,“旅游收入达到15757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旅游收入的40%左右”。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国内游7亿人次,约占全年的1/7。

全国7个节假日共计29天,占全年的8%,但国内游人数占全年的32%,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的40%左右。旅游市场的季节性波动是世界现象,也可以说是旅游市场的规律之一。“全年候旅游”只有少数地区存在,绝大多数地区不可能。但是旅游消费高峰期如此集中导致全年旅游客流运行的大起大落、高度失衡,其中主要原因是带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充分,国民的自主休假权利保障不充分,同时国民休闲设施供给不充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五、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按照《中国国内旅游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7》的判断,“2016年,我国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总的来说,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旅游发展指数”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递减,东、中、东北、西部四大区域之间表现为0.56:0.47:0.28:0.23。

全国游客接待量比例,东部地区占37%,中部地区占27%,西部地区占29%,东北地区占7%。全国旅游总收入比例,东部地区占45%,中部地区占22%,西部地区占26%,东北地区占7%。

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从东向西递减,在东、中、西三大区域“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表现为5:3:2的三级阶梯状分布。

全国10550家星级饭店中,东部地区占46%,中部地区占47%,20%,西部地区占33%。高星级饭店数量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格局,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各地区星级饭店平均房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8个省(区、市),位居全国前六位的为上海、北京、海南、广东、天津和浙江。

全国27621家旅行社中,东部地区占50%,中部地区占20%,西部地区占21%,东北地区占9%。东部地区的旅行社数量最多,占全国一半,东北地区的旅行社个数分布最少。

区域发展不平衡也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水平(主要体现在旅行社、饭店、景区上)与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粗放式经营与接待的差别上。

区域发展不平衡体现了旅游目的地与客源产出地之间的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客源地潜在出游力”为7:2:1的“三级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既是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主要的客源产出地,中、西部地区偏重于旅游目的地。尤其在东部与西部之间,东部是西部的主要客源地,西部是东部的重要目的地,两者处于不对等的状态,类似欧洲与非洲的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目的地与客源产出地的统一,两者兼而有之、大体平衡,既有较强的出游消费能力,也有较强的接待服务和创收能力。在区域经济不平均和城乡两元结构的大背景下,我国客源地主要在东部特大城市群和中西部的大城市,广大中西部和中小镇乡地区出旅游的少,区域之间的由发展不充分而导致的不平衡相当突出。

六、旅游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不平衡不充分”

旅游接待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与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的状况并存。20多年来,旅游企业员工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和人均利税额长期徘徊,甚至下降势头。旅游业三大支柱行业增速快、数量多,但旅行社业和酒店业总体微利、景区多数不景气的局面持续多年。以星级饭店为例,2016年全国11685家饭店的利润总额仅4.7亿元,实现税金134.4亿元,人均利润仅390元,人均实现利税仅1.1万元,客房出租率54.7%,足以说明旅游企业的经营的窘迫状态。正是由于“宏观形势大好”与“微观日子难熬”并存,才出现了时下旅游高层管理部门和旅游官方媒体讲的,与多数基层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经营者的感受大不相同的现象。

2016年云南省国内旅游收入年增率44%、接待国内游客年增率34%,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但同年“旅游服务质量指数”为7.0,位于全国末位,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不平衡”。

七、旅游综合竞争力要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旅行和旅游竞争力报告2017》,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全球旅游竞争力指标因子的排序分别如下(括号内为序位数):

第一板块“有利环境”:商业环境(92)、安全防范安全保障(95)、健康与卫生(67)、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25)、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准备(64)、行业的价格竞争力(38)。

第二板块“旅行与旅游政策和有利条件”:旅游业的优先程度(50)、国际开放度(72)、行业的价格竞争力(38)、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32)。

第三板块“基础设施”:航空运输基础设施(24)、地面和港口基础设施(44)、旅游服务基础设施(92)。

第四板块“自然与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自然资源(5)、文化资源与商务旅游文化资源(1)。

近几年来,中国大陆的竞争力排名从四十多位、三十多位提前到2016年的15位,可以认为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个排名总体上是客观的。在分项评估中,文化资源(1)、自然景观(5),航空运输基础设施(2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25),说明我国旅游竞争力的强项主要在自然与文化资源方面,其次是人口众多的人力市场及航空能力;我国旅游竞争力的弱项主要在健康与卫生(67)、国际开放度(72位)、旅游商业环境(92)、安全防范安全保障(95)、旅游服务基础设施(92)、旅游安全与保障(95),环境可持续性(132)等方面。

2014年,中国旅游舆情智库曾发布十多个国家《来华旅游舆情报告》表明,外国人不愿来中国旅游的主要因素是在“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问题”、“治安不好”、“签证不便”“语言不通”、“价格偏高”、“服务不好”方面,与《世界旅行旅游竞争力》的评估大体吻合,表明中国旅游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在资源与环境、硬件与软件、安全与开放度等方面突出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八、规模总量与国民人均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

世界旅游组织年度报告还有一种测算一个国家国民出境旅游消费水平的方法,即以该国总人口为分母、出国旅游总消费额为分子,测算该国全体国民人均出境旅游的花费水平。以UNWTO的《2016全球旅游报告》为例,该《报告》第13页有这样说明2015年十大顶级旅游支出国的一张表:


国家

出境旅游支出

(亿美元)

人口

(亿人)

人均出境旅游支出(美元)

1

中国大陆

2922

13.75

213

2

美国

1129

3.22

351

3

德国

775

0.82

946

4

英国

633

0.65

972

5

俄罗斯

384

1.46

598

6

法国

349

0.64

239

7

加拿大

294

0.36

820

8

韩国

250

0.51

493

9

意大利

244

0.61

402

10

澳大利亚

244

0.24

978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2016全球旅游报告》,2011年1月29日。

由此可见,如果以出境旅游支出总量排名,中国大陆为第一;如果以总人口为基数的人均出境旅游支出排名,中国(大陆)213美元,排在澳大利亚(978美元)、德国(946)、英国(972)、加拿大(820)、俄罗斯(598)、韩国(493)、意大利(402)、美国(351美元)和法国(239)之后,居第十位。这与GDP排名一样,以总量排中国大陆为世界第二,以人均GDP排,中国大陆在一百位左右。以GDP总量排,是世界经大国;以人均GDP排,是中等发展中国家。两者一起看才是中国大陆经济及旅游业的全貌,这样才不致于过低或过高评价自己。

如果用大陆3800万的出国旅游人次与各国出国旅游的人次比较,大陆排在美国、德国、英国和俄罗斯之后,为第5位。笔者认为,如设立出境旅游人数与国民总人口相比的“国民出境旅游率”概念:日本为14%,韩国为26%,澳大利亚为23%,德国为88%,英国为95%,意大利为40%,美国为20%,加拿大为88%。在金砖五国中,俄罗斯为34%,印度为10%,南非为10% ,巴西为4%。如以“国民出国旅游率”比较,中国低于俄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

总体上判断,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表现如下:

从资源品质和游客规模上,处世界上等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国土辽阔、历史悠久和人口众多,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国策;

从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上,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从国民人均接待人次、人均旅游收入与花费,人均出游人次与人均花费来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偏下水平。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从根本上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可以说,当今中国旅游业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旅游业。如果说已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那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众旅游时代”,实质上“半众旅游时代”。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永远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而且总体上受社会发展的阶段的制约,正如一个人不能揪着自已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

同时,有些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也与旅游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如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品牌,重形式、轻实绩,重整齐划一、轻因地制宜,重行政推动力、轻市场原动力,以及报喜不报忧、好大喜功的工作心态有关,与近年来对中央提出的隐中求进、隐中求好的工作方针贯彻不力有关。

*王兴斌教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历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治理论部主任、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专家、国家林业局森林风景委员会顾问、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