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美国酒店业,中国酒店业如何变革?

大住宿 本文作者:彭雪蓉 2018-02-27
中国酒店业的成熟发展离不开国际酒店品牌带来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不过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差异决定我们仍旧需要探究国内和国际酒店经营发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借鉴经营成功的经验,推动、完善国内酒店的发展管理。

去年8月抵美开始为期一年的访学,考虑到酒店管理研究必须立足实践,所以,利用学校圣诞节放假时间,我到美东住了8个Midscale 和 Upscale的酒店。以下是结合本人在美国的半年学习和圣诞美东酒店入住的整体感受。

一、中美酒店业经营差异分析

(一)泛品牌化 VS. 品牌溢价

美国酒店业已经进入泛品牌化发展阶段,而在我国的酒店品牌还能获得很好的产品溢价。在订纽约的酒店时候,我发现美国人住酒店更看重位置和价格,不太在意品牌;而国人住酒店,尤其是在异国他乡住酒店,品牌是决策重要的考虑因素。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专门和两位美国酒店管理的教授聊了下,他们的回答支持了我的判断。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美国人为什么不太在意品牌,而国人比较在意?我认为还是文化和经济背景差异造成的酒店品牌供求差异。

首先,品牌供给差异,物以稀为贵。美帝人民日常生活中品牌无处不在,品牌不值钱,而我们在充斥着山寨和假货的世界里,对于良心品牌的需求强烈。用一位朋友的话说:在美国,可能连街上的乞丐全身是都是耐克、阿迪、哥伦比亚(乞丐也是职业,完全没有歧视的意思)。因为到处都是带品牌logo的产品,logo就不重要了。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美国山寨和假货很少?因为造假的成本太高了(人工很贵、违法成本更贵),不划算。

其次,品牌需求差异,国人还处于以品牌logo来定义自己身份与地位的阶段,美国人民炫耀性需求薄弱,消费比较理性。来美国前,以为美国路上跑的都是德系奔驰、宝马等豪车。然而并没有,美国人民最青睐省油又好修的日系车(北美四大神车全是日系车:Toyota Camry,Toyota Corolla,Honda Civic,Honda Accord),其次是美系、韩系车,最后是德系车(德系车耗油且修车贵)。

美国的豪车其实很便宜,按照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通家庭买豪车和养豪车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人家对豪车并不过渡追求。反倒是国内很多土豪留学生,来了美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买豪车。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低调的留学生,来美国后努力学习,学成回馈社会。

(二)去服务化 VS. 极端服务

▲费城索菲特

众所周知,美国的人工贵,所以,去服务化成为美国酒店业非常明显的趋势,管理理念是把人用在必须用人、应该用人的地方。

第一,鼓励客人“举手之劳”,比如餐盘归位和垃圾分类、按电梯等。美国很多酒店,没有GRO,没有客房服务,没有餐饮服务,除非你付额外的费用。国内酒店电梯引导这种岗位存在必要性确实需要斟酌。

第二,安全服务和交通服务很到位。安全服方面有两个特点:1)安全意识强,可能跟美国隔三差五出枪击事件,治安堪忧有关。比如,我取消纽约一家酒店的预订的时候,页面跳出来问,是不是因为酒店安全问题而取消(因为去纽约刚好是圣诞节,而圣诞节前ISIS发出要在圣诞节血洗纽约的海报,弄得人心惶惶)。2)安全工作做得很认真。比如游泳池巡查员时刻在数人,并且严控控制游泳池入水的人数。

交通服务主要是shuttle bus和停车,当然收费和免费的都有。

先说穿梭巴士(shuttle bus)。几乎每家机场酒店都会免费提供酒店来回机场的shuttle bus(时间间隔一般为30分钟)。大的机场一般设有去酒店和租车公司shuttle bus的停靠点(一般一出机场就能看见)。而位于旅游度假地的酒店则多会提供去知名景点的shuttle bus。

▲华盛顿机场到各大酒店shuttle bus

停车服务在美国非常重要。美国没有高铁,而普通火车有时候比机票还贵,所以汽车是美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去1000公里内的地方会首选开车。而美国对于停车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除大型购物场所可以免费停车外,几乎其他任何地方停车都收费或者需要所谓的permit。如果乱停会面临罚款和拖车,据说起步价是78刀。

所以,美国人民开车出门住酒店第一件事情就会考虑停车的问题。这样很多非核心地段的酒店会提供免费停车以吸引客人,而像纽约、华盛顿、费城这样的大城市核心地段很少有酒店为住店客人提供免费停车服务,停车费有时候比租车费还贵(租车一天本地还车20刀,异地还车70刀)。例如,华盛顿白宫边上酒店停一晚是65刀,费城downtown是45刀,新泽西最便宜,25刀。

第三,服务很贵。给小费是西方文化。餐饮服务小费比例一般有10%、15%、18%和20%。我只在奥兰多星巴克看见过10%的小费选项。一般都给15%到20%。虽然给了小费,但很多时候服务很少且不怎么样,大概是因为我身处美国郊区的原因。

服务贵,所以住酒店的时候,有时候工作人员会再三确认你是否需要服务。比如,一般前台check in后,礼宾会问,你自己可不可以把行李拿到房间(意思是你能自己拿最好,因为我很贵,起码得5-10刀,而房价也不过100来刀)。

大多数美国人会选择自己拿行李回房间,因为大家都知道服务很贵。也正因为服务贵,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自力更生钻研的习惯: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会麻烦别人,个个动手能力极强,堪比蓝翔技校水平。话说,我看见过美国人自己做家具刷油漆的,很多妈妈辞职自己带娃,因为保姆请不起。

▲波士顿的commonwealth(喜欢它的性冷淡风)

既然去服务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工贵,那么我们有必然进一步探讨下美帝人工贵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第一,身份平等(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客人和服务员是平等的,所以,我(服务员)为你(客人)做了你不愿意自己做的事情,我就该得到更高的回报。在美帝,凡是能通过机器来做的事情绝对不用人直接去做,以示尊重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做批量的事情效率高;坏处是做小事情效率非常低。

第二,穷人愿意穷、不怕穷,老百姓赚钱的欲望不强烈。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找到愿意为人服务的人。虽说life is service,但谁不想自己决定service的对象啊。

反观国内酒店业,我们的服务有三个特征:

第一,整体参差不齐。最好的服务和最差的服务差距很大。这点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向日本服务业学习,提高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

第二,服务焦点跑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度服务,把客人假设成什么也不懂也不会的傻瓜。电梯引导岗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岗位这会让提供服务的员工觉得自己的价值没得到体现,被服务的客人要么觉得智商受到了侮辱,要么变得越来越难伺候。二是极端服务。我们不去关注如何提升整体水平,而是一味的追求特殊场景接待的极致服务。炫技服务不该是酒店经营的常态,科学合理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操作技能才该是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服务焦点应关注酒店的可达性、安全性,解决客人举手之劳以外的事情。

第三,服务廉价,原因在于人多、服务没有技术含量和必要性不强。

随着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休闲需求的增长,我们中低端酒店走向一定是去服务化,让人从事创造性和关键性的工作,让从业人员有更多的获得感和自豪感。

(三)基建过硬 VS. 迭代更新

到美国的第一感觉是,基础建设太落后,没有高铁,没有支付宝,交房租需要支票或汇票(money order),刷信用卡收取高额的convenience fee(第一个月不知道,付房租刷的信用卡,扣了40多刀的convenience fee)。

纽约的地铁150年前建的(也就是说美国在咱们清末的时候就有了地铁,而国内最早的北京地铁竣工于1969年),又脏又乱,“运气好”还可以遇上耗子。而我所在的小镇上,唯一一处工地是一所扩建的中学,我来的时候就已经结顶了,半年过去,进展缓慢,估计我回国的时候都建不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几天得知,国内我家对面的中学没几个月已经结顶快建好了。

美国人曾经也很拼。美国如果过去也是按照今天的速度发展经济,肯定成不了世界第一。参观帝国大厦的时候发现,美国人在发展阶段的时候,也是铆足了劲在干。88年前,美国人仅用了410天(1930.03-1931.04)就把381米(后来设计了天际线,增加到443米)的帝国大厦建好了。同样是高楼,我们的上海东方明珠(主体350,塔顶468米)从动工到建成花了3年(1991.07-1994.10)。

美国放下速度,完善体验。在体验了美国的公交、地铁、高速公路、图书馆、健身房、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后,我才真正明白发达国家到底发达在哪里。

公交时间预测很准、坐轮椅的残疾人可以无障碍上下车、公交车车头前有放自行车的伸缩车架、司机和乘客会相互问好和谢谢,地铁24小时运行,大雪高速照样开,大雨城市不会被淹(排水系统非常给力),弱势群体受关爱(肥胖的人可以买到衣服、残疾人可以出行自如、闯校车stop sign重罚)……。

总之,基础设施内在结构和城市管理良好,表面上不那么美似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当然,美国凡是涉及需要大量人力的地方,就让人想吐槽,比如网购快递十天半个月才到,快递人员不会打你电话,快递直接扔门口或者物业。

美国的酒店给人感觉也是一样。以纽约酒店为例,建筑很旧,大堂简陋,房间小(放个大箱子走路都困难),服务很少。

但酒店住起感觉设计人性,基础扎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淋浴房下水很快,电源插头随处可见,各种接口应有尽有(灯上都是USB接口,连大巴车每个座位上方都有USB充电借口),各种电器操作简单,灯源开关设计合理(国内住酒店每次研究如何准确关灯和开灯要消耗很多时间)。再一想到这些酒店已是几十年、上百年的高龄,现在还能如此流畅的运行,还是非常佩服。

奥兰多 Rosen Shingle Creek 带USB接口的灯

我们的酒店恰恰相反。物业建设具有后发优势,酒店迭代更新很快,新酒店层出不穷,老酒店五年一装修,但在人性化和实用性的考虑方面还任重道远。

(四)故事营销 VS. 产品营销

我写过一篇文章讨论“酒店到底卖什么?”,美国人给我的答案是:卖故事。

在物质丰裕后,美国进入全面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美国人对于生活中的点滴,更容易给予积极和丰富的解读,很多在我们看来没啥意思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非常Amazing,都是有故事的。

举个例子。知乎上有个段子,说一美国人绘声绘色地给一中国留学生描述他的周末出游多么精彩。然后这个留学生心动也去了,结果到了那个地方一看,所谓的美景就一小水坑。造成这种感官差异原因可能,一方面,来自前面说的中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在追赶,还没有闲情逸致去感受生活。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见闻过的宝贝太多,“普通”的东西难以引起我们的兴趣。

美国人民把他们的有趣和发现能力延续到了酒店经营上,从卖产品上升到卖故事。说到酒店故事营销,我第一反应是贩卖文化。Van Hoof教授纠正了我的看法,他说故事传达的内容更丰富,不光是文化,还包括历史、生活方式等其他的东西。当然,如果从泛文化的概念来看,后面这些内容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举个费城自由钟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卖故事。自由钟,单从制造工艺和材质上上看,就是一个中间有条裂痕的大铁钟,制造没有任何难度系数(奥兰多迪士尼动物园就有个高仿的自由钟)。

但美国人给自由钟设计了安检(在美国,上安检的景点都是重重之地,比如大都会博物馆、帝国大厦)、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自由钟的历史和精神,最后排队拍照留恋的参观流程。

顿时,自由钟的层次从一个大铁钟上升到象征自由和平等的精神文明高度。这对没有感受过美国历史的“老外”来说,自由钟的那条裂痕立刻变得分外动人了,那可是自由的象征。自由钟还是钟,但又不是钟了。

费城自由钟

类似的例子还有迪士尼魔幻王国(Magic Kingdom)的烟火秀。试想下,把迪士尼的烟火背景故事讲解和音乐换上电视台主持人写实的讲解,立马会变得索然无味。迪士尼烟火秀之所以让人觉得震撼和感动,绝不是烟火本身的力量(要论放烟火技术,哪个国家能比得过我们),而是以烟火为载体传达的精神。

放上一段迪士尼主题烟火秀《Happily Ever After (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开始关于梦想起航的台词,可以感受下:

Each of us have a dream, a heart's desire, it calls to us, and when we're brave enough to listen, and bold enough to pursue, that dream will lead us on a journey to discover who we're meant to be. All we have to do is look inside our hearts and unlock the magic within.(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梦想,它在召唤着我们。只要我们勇敢聆听,勇敢追求,我们的梦想会带领我们开启一段我们想要的发现之旅。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我们的内心,释放我们的潜力。)(翻译水平有限,凑合着看吧。当时听完这段台词,马上就进入那个场景了。)

迪士尼Magic Kingdom 烟火秀结束场景

酒店经营也是一样。如何在产品的基础上,向客人讲一个好的故事,让客人在精神层面有所共鸣和触动,值得酒店人去深入思考。

(五)社区融入 VS. 社区分离

美国人日常生活就是社交、运动、参观各种博物馆,所以美国的酒店设施也自然而然延续了社区的功能。

在美国,酒店成为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周末派对的重要场所,是日常健身的场所,是周边博物馆、图书馆等的延伸,而不单是过夜或是特殊日子或场景的专用,酒店俨然已与当地社区融为一体。换句话说,美国人会更充分的享受和利用酒店的设施,而不光是睡觉的地方。

顺道提一下,除了酒店的健身设施很受居民欢迎外,美国的健康俱乐部也很发达,有近4万家,而中国不到5000家。考虑到我们的人口基数,我国健康俱乐部市场潜力巨大。

反观国内,我们日常吃饭会首选社会餐饮,运动不普遍、也不专业,我们更偏爱手机发微信而相坐无言。少数人会选择本地酒店作为周末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外出住酒店的时候,我们对客房和餐厅以外的设施利用有限(城市商务酒店更明显),导致体验单薄进而缺乏对酒店的深刻印象。

(六)艺术生活 VS. 生活艺术

艺术生活和生活艺术的差别,大概是我能想到的对中美老百姓生活差异最好的表达。美国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后面我会单独写),美国人从小就生活在艺术氛围中,而我们则讲究生活的艺术,参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

美国的酒店延续了美国大环境的艺术氛围:不管什么档次的酒店,各个角落都是画、画、画,而画的风格多为印象派。印象派的好处在于不容易看腻,远看有格局,近看有想象力,非常适合放在酒店。一般美国普通标间配画是4幅:房间2幅,卫生间2幅,画的搭配与选择非常重要,客人看到的结果是和谐。

莫奈的Morning at Antibes   局部近景拍摄

有些读者会觉得我好像都在说美国酒店业比较好的地方,没有说美国酒店业不好的地方。可能这跟我的出发点有关系。我的出发点就是发现别人好的地方,然后希望我的发现对国内酒店经营者有启发。

前面主要是定性的分析,下面我则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中美酒店业整体的业绩表现、供应量大小,以及消费者行为差异,力求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中美酒店业的差距与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整理所得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

二、中美酒店业整体业绩对比与供求分析

(一)酒店业绩:美国酒店业RevPAR是我国星级酒店的2.6倍

2017年,我国星级酒店平均房价(ADR)为359.17元/间天,平均入住率(OCC)为60.40%,同比去年上升3.50 百分点,RevPAR为217元/间天。自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我国酒店业市场表现急转直下,星级酒店出租率从2012年的59.46%下降至2014年的54%。

为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全行业着力于市场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到2015年创新变革效果开始显现,整个行业出租率回升,近三年我国酒店业业绩整体向好。

而更早的数据显示: 过去25年,我国星级酒店的整体出租率一直在60%上下,平均房价维持在300元左右。如果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不难发现我国酒店业房价整体偏低。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供给量的激增导致“降价换出租率”成为行业竞争的普遍做法。

就单个细分市场而言,近十年,由于非标酒店的快速崛起,原来的一二三星级酒店(现在为有限服务酒店)出租率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一星级酒店出租率甚至跌至20%左右。五星级酒店业绩最好,出租率第一,平均房价是星级酒店平均房价的两倍。

1991-2017年我国星级饭店的OCC与ADR

注:1995-2005年的ADR根据客房收入和客房占营收的比重等数据计算得出。2005-2009年的房价估计得纸质版的旅游统计年鉴才能查到。(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

再看美国酒店业的业绩表现。STR(SmithTravel Research)和美国饭店协会(American Hotel & Lodging Association /AHLA)数据显示:

除特殊时期,过去25年,美国酒店业出租率在60%到65%之间,平均房价增长了近1.5倍。2017年美国酒店业的出租率为65.9%(同比增长0.9Pts.),平均房价126.72美元/间天(同比增长2.1%,约合RMB为862元),RevPAR为83.57美元(同比增长3.0%,约合RMB 564元),是2017年我国星级酒店RevPAR的2.6倍。(PS:2017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为6.7518,而上年平均汇率为6.6423)。

2017年,美国酒店业创下新的供求记录,可用房为18.7亿夜间(约合512万间客房),而需求为12.3亿夜间。需求增长(2.7%)超过供给增长(1.8%),尽管供给增长是2009年以来最大增长值。

1991-2015年美国酒店业出租率

Sources: Smith Travel Research Trend Report, May 2, 2016, and the Center for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at OldDominion University

此外,中美酒店乃至全球酒店业业绩均受经济危机(如1991年、1998年、2008年)、政策变化和突发事件(2003年非典)影响较大。

(二)酒店供给:中国酒店业供应量全球第一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28万-30万家酒店(包括星级酒店11685家,客房数142万间),约700-1500万间客房(非星级酒店平均每家酒店客房数按20~50间计算),预计2019年我国酒店数量有望突破35万家。

而美国,目前有5.4-6.5万家酒店,500多万间客房。如果数据统计口径一致,中国当前的酒店供应量是美国酒店业供应量的1.4-3倍,这个倍数低于中美人口比4.4倍(中国人口14亿,美国3.2亿)。

如果放眼全球的话,中国当前的酒店供应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酒店供应量总和,是全球酒店供应数量最多的国家。

而在2010年,中国酒店业供应量刚超过日本。过去十年中国酒店业供应量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而发达国家的酒店业供应量年均增长率在5%以下甚至负增长(比如日本)。

2007-2019E全球主要国家酒店业供应量变动情况

注:西班牙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酒店大国,意大利近几年酒店数量增长速度也很快。数据来源:由Mintel,国家旅游局等数据整理而得

我国人口世界第一,所以单从绝对值不能判断我国当前酒店供应量是否过剩。但如果考虑到我国的房地产供应量、乡村民宿、国民旅游发展阶段、除港澳台外的国际游客数量,我们会发现,当前我国的酒店业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在此有必要指出:用知名度高的《HOTELS》杂志300强排名来看世界酒店业的格局是有失偏颇的,至少中国现在是全球酒店业供应量第一大国的现实没有反映出来。《HOTELS》300强排名只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酒店行业集中度还远远不够,但即便在我们看来酒店业集中度很高的美国,一些行业评论员依然认为美国酒店业是分散的。

另外补充一点:美国饭店业研究团体居住经济计量公司指出,全球在建酒店项目共11,547万个,客房共1,953,784间,同比增长分别为6%和4%。

(三)市场差异:美国闲暇专业化

需求决定供给。要理解美国酒店业,得先理解美国宏观环境和美国人民的消费习惯。百闻不如一见。到美国访学后,我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生活才有了更多的认识。

(1)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闲暇内容

美国人生活核心元素:家庭中心(父母+两三个孩子)、宠物相伴(养狗养猫)、运动健康(特别是跑步和游泳)、文化休闲(去图书馆、博物馆、剧场和体育馆)、聊天分享、教堂、星巴克,去年上映的电影《Coco》是美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集中表达。

家庭中心。美国人在结婚前会比较开放,但是婚后则以家庭为中心,基本的家庭结构是两夫妻带两三个未成年的娃住在一个郊区的大house里。

运动健身。美国几乎是全民运动健身(可能是看病太贵,也可能是太闲),男女老少皆宜。户外运动(如跑步、骑车)一年四季不间断,大雪天照常。当然,也有部分美国人不太爱健身,加上饮食高脂高热,很容易出现肥胖。当然,还有部分人健身也不瘦,但是动起来很灵活。

因此,美国的健身俱乐部非常盛行(全国近4万家,而我们国家5000家不到),各个档次都有,费用包括入会费(50刀到200刀不等)和月费(几十刀到上百刀),一些健身俱乐部低收入人群可以申请打折。在这种全面运动氛围的影响下,像我这种特别不爱动的人,都办了健身会员卡,督促自己要锻炼。

对美国人而言,夫妻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因为父母不会帮忙带孩子,孩子会独立,朋友之间分寸感很强。所以,美国男人结婚后,下班就会回家,会抽出很多时间陪小孩。我经常看见爸爸带着好几个娃泡图书馆、下游泳池,耐心程度让我自叹不如。

文化休闲。去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是美国人生活的常态。后面会有详细介绍。

Party、音乐、聊天。美国人很喜欢搞party。我参加过老外组织的party,吃的非常简单(一杯饮料或啤酒可以喝一下午),剩下时间全在聊天。这对非常注重吃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当然,party上音乐必不可少,跟我们一窝蜂的学钢琴、小提琴不同,他们玩乐器的普及性和多样性远远超过我们。

宠物。在美国这种看重独立和隐私的文化下,养宠物陪伴自己就显得顺理成章,空巢老人和单身的朋友需求更强烈。要不然一两个人住在荒郊野外的大house里非常冷清。

在美国最常见的宠物就是狗和猫,很多酒店会明确规定是否允许宠物入住。养宠物盛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即便在我们这样一个三万人的小镇,反正你能想到的养宠物的装备,镇上都能买到。

教堂。美国的基督教文化盛行,60%-70%的美国人都信基督教(真正的基督教徒比例没有这么高),每周去一到两次教堂是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内容。

Weber在《基督教徒式职业道德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Spirit of Capitalism)》一书中甚至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归因于民众的基督教徒式职业道德(Protestant work ethic/PWE),PWE的核心要件为工作努力、禁欲主义和道德至上。

▲波士顿三一教堂

星巴克。星巴克是美国人工作和家外的第三场所,随处可见。以前在国内我非常不理解星巴克文化,到了美国后我了解了。星巴克的流行跟美国人喜欢喝咖啡的文化分不开,美国人喝咖啡,跟我们喝水和喝茶样。每次路过学校图书馆的星巴克,都看见买咖啡的人排队排到门外。当然,美国的星巴克咖啡也便宜,一杯只要3刀。

除了咖啡,美国普通老百姓平常工作时间吃得最多就是汉堡、热狗、沙拉,牛排这种需要花时间的硬菜会放到周末。

(2)美国人的闲暇态度——专业

美国人喜欢健身、户外运动、去图书馆、博物馆,把生活中的闲暇过得很专业很有质量,而不是用刷手机、看电视等低质量的娱乐活动来kill time。

美国人专业闲暇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专业的闲暇装备。以运动为例,我所在的小镇都有好几个大型的运动装备商店,几乎能买到你想要的任何运动装备,而且是几乎人人如此。

另一个方面,老百姓闲暇活动涉猎领域很广。还是以运动为例,从跑步、游泳、骑车、钓鱼,到滑雪、帆船、攀岩、高尔夫。凡是在电视上能看到的运动项目,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就有人玩。美国人运动是家庭传统,1岁的小孩就开始下游泳池,小学业余活动就是进游泳队,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人家奥运会游泳比赛那么厉害。

需要强调的是,美国人生活注重专业,架势摆足(有人叫“美国腔调”),但他们不太刻意追求结果,更看重专业从事闲暇的过程。虽然搞了全套游泳装备,也请了教练,但他们不会要求游泳要达到什么水平。家里厨房工具应有尽有,但做出的饭菜不要求达到米其林餐厅厨师水平。

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看到的一本书可以解释美国人的专业闲暇态度,书名为《金钱与好的生活(How much is enough?Money and the good life》。书中提到:

凯恩斯认为100年后(即2030年),西方世界的经济增长将“足够”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注:生理需求而不是欲望),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我们将学会如何利用闲暇时间,过上“睿智、愉快和满意”的生活。

《金钱与好的生活》书中一段关于闲暇的讨论对我很有启发:

凯恩斯把闲暇看作人普遍渴望的福利,但也有人把闲暇视为成本,即不工作的成本。贝克尔指出,你在剧院待一晚付出的不仅是票价,还有机会成本。贝克尔认为,个人会权衡赚钱和花钱相比,哪个好处更大。换句话说,工作和闲暇的选择基本上是一个时间分配问题。闲暇不是免费的时间,而是有成本的时间。你的收入越高,时间就越值钱。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林德《烦恼的有闲阶级(the Harried Leisure Class)》一书对贝克尔的分析进行了扩展。林德主要观点是:如果人们准备停止工作,那么,闲暇的回报必须和工作回报一样高才可以。

增加闲暇产出的主要方法是用工具填满它。“就像个人工作时想用更多的工具和设备将有更多的产出一样,如果消费者在每个单位时间里用的“小玩意儿”越多,那么他们从闲暇中获益也更多。”去海边或者度假胜地时,如果不带上烧烤工具、防风用品、潜水服、冲浪板、网球拍、足球、沙滩排球和高尔夫球杆,就不算完美假期。

我开始理解美国人民为什么喜欢用各种更有获得感的活动来填满闲暇时间。换句话说,那些把闲暇时间用在低质量活动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时间不值钱。当然,闲暇质量高低也是完全主观的感受。

(3)美国人高质量闲暇的条件

第一,老百姓可自由支配收入高,有更多金钱投入到闲暇活动中。美国的物价相对美国人民的收入,真的是便宜。来美国前,我以为美国到处都像纽约曼哈顿,实际情况是美国人民更多是住在小镇上,俗称大农村。

收入以我所在的小镇为例,普通老百姓每个月收入在3000-5000刀,租房500-1000刀/月,买房(排屋或者别墅)大概20-40万美刀,任性吃饭大概1000刀/月,其他的开销大概300刀/月(健身、保险、邮费、电话等),每个月还可以剩个1000-3000刀。

美国也有穷人(按照联邦政府贫穷标准,一个人年收入1万2即为穷人),但穷人可以申请医疗、教育、生育、健身、购物等减免,实际上穷人不太穷。至于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的问题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第二,公共文化资源丰富。美东旅游,名校、图书馆、博物馆、教堂是主要看点。而很多时候,大学往往会整合图书馆、博物馆和教堂。美东名校里的图书馆、博物馆、教堂非常建筑非常有特色,备受游客青睐。

▲普林斯顿一角,美东最美名校

美国有4000来所大学, 我们国家大概有1000多所,全球top 100大学,美国占了一半。美东的名校主要有哈佛、MIT、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宾大、哥伦比亚大学等。时间紧张,此次只看了4所。美国的大学跟我们的大学很不一样。美国很多地方,一个大学一个城,比如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都在镇上,我访学的大学更是独自撑起一个镇和一小机场。

美国的图书馆有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学区图书馆等各类图书馆12万个,其中公共图书馆约1万个。美国每1.3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我国平均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美国这一比例是2/3。美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向民众开放,是平时休闲学习好去处。

美国的图书馆遍及乡镇。以我所在的镇为例,除了大学有北美top 10的学术图书馆(24小时开放)外,还有位于downtown的公共图书馆,周一到周日开放,一次可以免费借100本书,有wifi有电脑有格子间,还有各种亲子活动和ESL课程,在图书馆看书停车免费。

美国除了丰富的图书馆外,博物馆也随处可见,全国共有 35,144个(2014年的数据),其中历史博物馆占一半,艺术博物馆占4.5% 。到2016年,我国共有博物馆3060个,仅为美国博物馆数量的十分之一,而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4.4倍。

第三,老百姓有时间去闲暇。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老百姓对闲暇的时间需求会上升。美国人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工作有关的事情全部都是通过工作邮箱沟通,下班后不处理工作的事情。我所在镇上老百姓的工作是时间一般是8:30-4:30,中午不休息,下班就回家。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酒店高参”(ID:ehotelier),作者:彭雪蓉原标题:对比美国酒店业,中国酒店业如何变革?(上)》,《对比美国酒店业,中国酒店业如何变革?(中)》,《为什么美国酒店业RevPAR是中国酒店业的2.6倍?(完结篇)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