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浙西大山深处,新安江至富春江畔,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山水长廊、诗歌长廊,有人称之为“唐诗走廊”。据研究,曾有孟浩然、李白、刘长卿、杜牧、白居易、杜荀鹤等126位唐代诗人在那里留下了500余篇不朽诗作。
有一家名叫“江苏远见控股集团”的苏州企业,则以振兴乡村、唤醒传统为宗旨,以犀利的眼光和美学发现的理念,以保护性开发乡村遗产的文化自觉,将视角瞄准这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唐诗走廊”,精心打造“唐诗小镇”、“唐诗驿站”。
让更多的人们走进和领略曾被唐诗充分浸润过的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所呈现的洒脱而浪漫的气息,实现了文化洗礼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的新境界。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我以为,成功的本质在于发现。
发现美、发现内涵、发现价值、发现路径、发现使命,发现如何为使命去奋斗、去坚持。从浙西山水发现唐诗走廊、从“旅游体验”发现“传统唤醒”,从“乡村振兴”发现“乡村遗产的保护性开发”。
这种用心发现的态度,看似带有某种职业偶然,实际上有其客观必然性。
2018年4月18日,是远见·乡村唤醒计划发布会。
各路媒体纷至沓来,
问的最多的是唐诗小镇为何物?
亮点在何方?
据我理解,这个称之为“唐诗小镇”的项目,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以乡旅博览、乡旅体验、乡旅创投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化的诗化阐释,是洋溢唐诗生活、梳理唐诗风情、拥抱山水风景、覆盖旅游诸要素的田园休闲产业综合体。
首期投资项目坐落在浙江省建德市一个名叫瑞坑为中心的3平方公里左右的山体间。
经当地政府批准规划,按照山体现存机理和水溪,依据现有美景,适度调整布局,恢复和重塑功能,试图以乡村美学观撬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把青山绿水的资源顺势转化为产业资源。
在优质的生态资源和难得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有机融合中,一方面深挖唐诗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再现“大隐隐于市”的唐诗风韵生活状态,一方面细分当代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重塑和再造当代中国最具诗意特点的休闲产业形态和美丽乡村意境,从而让当地农村、农民在这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开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在物质、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振兴”的最高境界。
乡村振兴,时下是个热词。
乡村振兴战略是个大战略。把投资的目光瞄准乡村,大凡有远见的企业家绝不会失去这种机遇。问题是,乡村振兴,振兴什么?切入点在哪里?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回答,都可以有所作为。
在我们看来,乡村的振兴必须以建设美丽乡村、以乡村遗产的有效保护、开发、利用为前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总书记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最好解读,也是防止对乡村振兴走入误区的重要警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应该看到,对文化遗产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当一个时期,有人把遗产“贵族”化,总认为这是一种高不可攀的“文物”,有的至今还是“藏在深闺无人知”,有的对遗产状况“熟视无睹”、“漫不经心”,有的则是对遗产缺少敬畏感,要么“利益至上”、要么任其“野蛮生长”。
对于浙西来说,唐诗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山水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的自然遗产;被山水浸润的这块土地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积累,则是难以忘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远见控股集团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通过对乡村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使沉睡在乡村的众多遗产,回归人民的心田和视野,成为产业可经营,成为资源可分享,不仅进一步彰显其生动的经济社会价值,而且成为可亲、可敬、可游、可体验的活态文化旅游产品。
“唐诗小镇”是远见控股集团实施传统唤醒计划的一个切入点,是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品牌,这是一大创造。它的贡献既体现在美的发现,又体现在美的传播上。
中华诗歌大会有个宗旨,叫“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我想,我们之所以青睐“唐诗小镇”,最根本的就是让更多走进浙西青山绿水之间的人们,去陶冶情操,寻找心目中的“诗与远方”;借鉴浙西绝佳风景再现唐诗风韵,传播中华文明;张扬和运用企业的旅游文化功能,重塑和打造中国人最具诗意的居所。
对于企业来说,唐诗小镇的出现,也为实现崇高使命,探索自身长远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与运行模式,提供了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