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文化遗产地的限流不能一“限”了之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史诺 2018-09-13
在过去的暑期旅游旺季,不少游客慕名来到故宫、敦煌莫高窟这样的知名文化遗产地,却因为限流而被挡在门外。有的人表示不理解,有的人不免抱怨。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文化遗产地限流已经成为常态。

在过去的暑期旅游旺季,不少游客慕名来到故宫、敦煌莫高窟这样的知名文化遗产地,却因为限流而被挡在门外。有的人表示不理解,有的人不免抱怨。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文化遗产地限流已经成为常态。

敦煌莫高窟自2014年9月11日执行参观预约制,单日最大游客承载量控制在6000人。故宫博物院自2015年6月13日,开始试行每日限流8万及实名制售票措施,如今已经实现全年常态化限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于2017年10月1日起,每日限流65000人。不仅是这些世界知名文化遗产地,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四川九寨沟等风景名胜区也实行了限流。

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的确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不少文化遗产地,尤其像敦煌莫高窟,其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观众的拥挤、拍照的闪光灯,甚至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对石窟和壁画造成一定的破坏。基于对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限流是在综合各种因素后做出的方案。此外,限流也是为游客安全考虑,过多游客同时参观会导致拥挤,造成安全隐患;限流也有助于游客合理安排时间,错峰参观,提升体验。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遗产地的限流不能一“限”了之。相关管理部门要更好地扩大宣传,让更多人理解和支持限流;扩大购票渠道,给游客提前预约购票提供方便;服务好限流后的游客,人性化对待现场游客。故宫博物院实行限流后,在观众购票队伍中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提供票务咨询和引导服务,提高购票效率;加强限流预警和现场管控措施,视情况不断增加工作人员进行限流前后的观众疏导和调解工作,保障限流措施顺利实行。

科技的发展,给文化遗产地的科学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不少文化遗产地推进了数字化建设,敦煌研究院建立了数字展示中心,参观莫高窟分为前端看数字展示中心、后端看石窟的方式。游客在进入莫高窟参观前观看两部20分钟的主题电影和球幕电影,待对莫高窟文化有一定了解后,再乘坐摆渡车前往洞窟实体参观。通过更有科技含量、更丰富多彩的手段,让游客了解璀璨的文化遗产,能够享受多重体验,让没法进入现场的游客,能够身临其境不留遗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限流成为常态,意味着文化旅游进入了新的阶段。更多文化遗产地在保护和开放之间寻求平衡点,充分考虑游客需求,进入了科学管理模式。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下一步,故宫博物院将试行错峰预约,提升观众的游览体验和质量。通过现代化手段的辅助,游览可以更加科学合理。这种参观游览模式的改变,既有利于减少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又有助于提高文化遗产地游客承载量,帮助游客更好地欣赏艺术,达到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双赢。同时,限流也对游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验了游客的素质。游客需要合理安排出行,提前网上购票,做好功课,感受文化底蕴。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本文作者:史诺,原标题:《当限流成为常态(金台论道)》。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