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截至2018年7月,我国共有世界遗产53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自此,“建设美丽乡村、共创美好家园”便成为地方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围绕文化、产业、环境、风俗等,提升农村产业、生态环境、乡村文明,大步开启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
目前许多地方以“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为载体,发展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等休闲旅游产业,从“点”的观光形态转向“全局旅游”。
国内许多地方拥有众多资源可供转化为文化产业,并进一步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应当善加利用,并在培养地方人才、投资与经营管理、发展当地产业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振兴”成为提升地方整体发展及打响城市品牌的有效良方。
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
近几年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独特的发展形式与优势:
天然资源优越——凭借地表形态多样、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异,各地方持续挖掘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深度结合文化与旅游,打造出独具样貌的文化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生态旅游区等,安排文化旅游线路及行程,逐步推动全城游、全市游、全民游,把天然资源与文化特质紧密联结,致力打造集文化与自然深度融合的自然文化旅游产业,将天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鲜明——悠久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艺术优势,让各地方能够创设文创街、艺术城、艺术小镇、文化产业园等文化场所,以及发展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绝佳的革命老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名人主题园区。另外非遗项目的产业化也走出一条“项目+传承人+基地”的生产性保护发展新路。
产业资源独特——许多村落拥有深厚的历史及发展成现代农业园区的资源潜力,独具地方文化特质的产业成为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资源。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农业高效示范园、农产示范村等,以及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的乡村文化旅游。
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形式与方法
乡村振兴可以以文化为基础,促使产业发展,其营造形式与方法分为:
天然资源型——界定区域、保护环境。天然资源型文化产业凭借的是优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在开发建设时应当高度重视生态的保护,避免破坏自然环境。营造天然资源型文化产业时应以有机发展为原则,依性质将风景度假区内划分不同片区,有效分散景区、度假区、社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加工厂、展厅、酒店、民宿、农家乐等,将对天然环境资源的干扰降至最低。合理的区域规划也让游客的活动限定在一定范围,减少因旅游人潮对环境产生的破坏。
天然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不仅藉由文化开发的梳理还原自然风貌,也起到保护地方生态环境的作用,并以产业发展的方式引导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山水生态优势,让天然资源为文化赋能、文化为产业助力,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要求。
文化资源型——在地特色、复合多产。各地方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丰富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并发挥创意,为品牌增加附加价值,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积极地激活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使得文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并以产业为动力,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要求。
产业资源型——就地取材、寓教于乐。实施产业资源型的乡村振兴,应深度挖掘产业的根本,并根据产业间的区别,以体验、教育、休闲、科研、生产、销售等的方式,营造独一无二的产业形态。
以独特的产业发展为观光模式是吸引游客的诱因,各地方便是以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履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要求。
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课题
培养地方人才。为了适应产业持续发展,地方需要培育专业的人才,才能够为当地注入有别于以往的发展模式。培养地方人才可以让当地居民能够在“文化+旅游”的趋势中提升自我、回馈地方,也可以使当地居民在“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当给予当地居民重要的任务与角色时,他们便会越发努力参与其中,地方也能够更加顺利地推动发展。地方政府必须考虑如何以地方的立场,建立培养当地人才的模式,不仅培育出地方的人才,也要能够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心力,永续经营自己的家乡。
投资与经营管理。目前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大多由开发公司、旅游公司、投资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投资和建设,未来可以让当地居民在人均收入足够、专业知识充分的时候,自行选择是否要投资当地的产业,让当地居民能够得到参与地方发展的机会,使得居民能够更积极关注资源保育、游客管理、产业的营运状况等。当地人参与当地发展建设的益处在于更能够规划出贴近当地文化的发展方式。
发展当地产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与劳动人口、工作机会、人均所得的关系极为密切。大量年轻人口外移,主要原因便是当地缺乏能提供工作机会的产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到,“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乡村振兴便是以最少一种产品,让当地居民参与所打造出来的产业新契机。
内容前置如何赋能文旅产业
艾牧嘉禾运营规划事务所执行董事柳雨佳
2018年开始,我们把对内容的需求摆在了第一位。内容和运营不能分开。内容包括人、财、市。人指的是消费主体,指的是社群。财指的是资产、资本、资源。市,指的是所在地方的文化内容,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这三者才是支撑所有运作的核心。
运营前置需要把管理思维向消费者思维转变。文旅产业找到自己的个性,找到自己的不同类别,才能做好。
归属地核心IP是承载文娱内容的主体和载体,为一个文旅产业赋能的时候需要把这个IP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去考虑,思考这个名字是否可以承载得起这么丰富深厚的内容,而不是取一个新奇炫的名字。
想做好IP,想做好内容,不要只想着去买一个IP,变成轻资产,实际上购买行为最终会成为一个重资产。一定是在地原创IP挖掘,才能成为内容的承载主体。
带领游客融入当地生活
裸心度假村首席执行官章霆翰
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是裸心度假村建设的核心。裸心度假村一直坚持的理念是,让城市里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到户外自然的环境里去放空,愉悦自己的身心。
度假村在选址上要注重当地自然资源,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目前,短途旅游正在成为潮流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旅游者开始选择环保型住宿,意识到旅行度假应该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也更愿意接受更本土化的住宿体验、品尝当地的美食与体验当地的生活习俗等,这些趋势都更有利于为当地带来可持续性发展。
旅行者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当地人的和谐共生,与当地文化的和谐共生是文旅度假所应重点关注的方向。带领游客融合当地生活、深度体验人文自然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融汇历史与人文风貌,这是为游客带来美好度假体验的一种方法。
未来的家 未来的城市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青山周平
我希望在北京胡同里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胡同既不代表过去老的街区,也不是现在的居民社区,胡同对我而言是未来的一个空间、未来生活的一个场所。我在胡同里租住的房子代表的只是第一个空间,空间很小,胡同里的菜市场是自己的第二个厨房,外面不同的小餐馆是自己的第二个、第三个餐厅。这种思考改变了我对家和空间的思考,胡同里房子的范围和家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北京胡同的空间概念和生活方式让我获得灵感。
过去我们的社会大多是以大家庭为主,后来是越来越小的家庭,现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家庭。这种新的社会状态下,要思考的是如何设计下一代人居住的房子。
我在胡同里看到很多半公用半私用的家具,它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发现很多本应在家里的事情都放在了公共空间里,胡同充满了共享家的概念,房子是半家具半房子的形式,于是便有了“盒子”社区的概念和实践。
*本文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梁真瑜,原标题:《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