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地产的泡沫会再现吗?

大景区 本文作者:张敏 2019-06-02
房地产资金进军文旅,固然有利于“美好生活”的实现,但只有多一分敬畏心和专业精神,才能避免文旅泡沫又一次出现。

地产与文化、旅游并不是同一概念,但两者的嫁接由来已久。2009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依托文化和旅游业的“文旅地产”便应运而生。但在那时,文旅地产并非唯一的概念,旅游地产、度假地产,甚至康养地产等说法,都应运而生。

随后,文旅地产经历了一段无序和混乱的时期。一些房企打着“文化”“旅游”的幌子疯狂圈地,但开发和运营均缺乏可取之处。于是,在经过市场的选择和淘汰后,留下一批烂尾项目。在青岛、秦皇岛以及海南、云南的很多城市,至今仍能见到泡沫的遗迹。

2018年3月,国家机构改革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诗与远方”的融合再度掀起文旅地产的炒作热潮。2017年和2018年是房地产加码文旅项目力度最大的时段,很多企业通过买项目、求合作、挖人才等方式,发力文旅地产,其热度完全不亚于十年之前。

虽然房地产企业跟风炒作的做法一直遭人诟病,但文旅确有市场空间。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增长10.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旅游市场的火爆,带来了包括居住、消费、出行、医疗、安全等在内的一系列需求,其中很多都与房地产有关。

但文旅项目的运营,绝不仅仅是盖房子、卖房子这么简单,从前期定位、规划,中期建设,到后期运营,都需要一套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运作流程。对于习惯了“借鉴”、缺乏创新能力的房企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

另一方面,大型文旅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通常都在十年以上,小型项目也要6-7年。对于将“高周转”奉为圭臬的房地产业来说,同样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深耕这一领域,不仅要做好心理准备,而且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和成熟的商业模式。

近些年涉足文旅地产的,不乏投机者和炒作者,比如,中弘股份的股价就曾因其文旅策略而出现大涨。但由于文旅地产的回报周期实在太长,中弘最终深陷其中。在资金最紧张的时候,中弘的每一笔商品房销售回款,都要率先去填补文旅地产的窟窿。因为积重难返,最终于事无补。

就算有心做好文旅地产,也会遭遇挫折。文旅项目容易受天气、消费习惯、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收益并不稳定。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房地产价值下跌最大的区域,就在传统旅游胜地佛罗里达。

如今,房地产企业已经做到接近万亿的规模,房地产业的规模、销售额、利润等指标,在各行业中堪称难逢敌手。但事实是,能做好房地产,未必就能做好文旅项目,强如万达,其文旅项目也曾遭遇业主的集体投诉。

因此,房地产资金进军文旅,固然有利于“美好生活”的实现,但只有多一分敬畏心和专业精神,才能避免文旅泡沫又一次出现。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本文作者:张敏,原标题:《文旅地产的泡沫会再现吗?》。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