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甘肃力争旅游总收入达4000亿元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执惠 2021-12-02
到2025年实现人数突破5亿人次,力争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

11月29日,据甘肃文化和旅游厅网站消息,甘肃文旅厅印发《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个工程、十大体系”取得明显进展。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基本完成,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拓展深化,甘肃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十四五”期间,在2020年国内旅游2.13亿人次,总收入1455亿元基础上,到2025年,实现人数突破5亿人次,总收入达到4000亿元,力争两项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35年,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样板,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枢纽站,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

《规划》提到,建设四大文化旅游经济区。打造以敦煌为核心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辐射带动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等河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以兰州为中心的“中国黄河之都”都市文旅产业集聚区,辐射白银、定西、临夏、兰州新区文化旅游发展。打造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南始祖文化旅游经济区”,辐射带动陇南、平凉、庆阳文化旅游发展。打造绚丽民族风特色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区。以临夏、甘南城镇群为依托,整合回、藏民族民俗文化、黄河流域生态景观、草原湿地、高峡平湖、丹霞石林、地质奇观、原野牧歌等资源,引领国内外旅游者美好需求,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自驾越野、生态康养、寻根祈福、民俗体验、休闲避暑、摄影采风、度假研学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规划》还指出,推动文化和旅游服务乡村振兴,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盘活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培育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旅游景区(点),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推动乡村传统工艺振兴,挖掘利用中医、中药、彩陶、茶叶、陇绣、雕刻、草编等优势传统文化技艺,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乡村工艺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非遗文化旅游示范村。扶持培养一批乡村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本土人才。

围绕《“十四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重点任务,整合多元文化资源,探索建立文化资源产权评价制度和体系,开发“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演艺”“文化+动漫”“文化+出版”系统化产品。延伸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产业链条,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有历史底蕴、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和旅游目的地。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全省建成10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打造10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增强园区孵化功能,吸引更多中小微文化企业入驻园区。

《规划》提出,培育文旅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效益。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持续培育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培育“体育+文旅”消费,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参与。建设集合文创商店、小剧场、影院、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培训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文化街、古城古街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鼓励各地制定文旅消费优惠政策,举办消费季、消费月和数字文旅消费等体验活动,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型消费。

旅游产品供给方面,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力争创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街区、旅游度假区和休闲度假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市域、县域内旅游景区“一票通”,新创建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专项旅游和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推进国家级自驾游目的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2021年底前,全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实现在线预约预订服务。到2022年,全省文化旅游智慧化建设全面展开。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全省国家三级及以上博物馆全部实现数字化、智慧化,重点酒店、民宿、乡村旅游基本实现智慧化。

重点依托玉门油田、钢城嘉峪关、镍都金昌、铜城白银、酒泉航天城等工业科技重地,整合甘肃冰川冻土、沙漠化防治、生物医药、重离子科技等重大科技成就,创新开发矿山公园、酒文化博览园、火星基地等工业科技旅游景点。开展自驾游、房车、登山露营、户外运动、沉浸夜游等旅游装备自主创新研发,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孵化衍生功能的科技型文化产业园区和沉浸式旅游消费基地。

在红色旅游方面,积极研究拓展优化红色旅游景区,在保证国家军事机密的绝对安全前提下建设一批国防军事旅游基地,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下开发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八步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等新时代红色旅游景区。实施“红色旅游+”战略,推进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发展主题性、特色类红色旅游演艺项目、创意产品。推动全省红色旅游向主题教育、红色研学转变,鼓励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创建各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到2025年省内16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部创建为各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发展大学生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出台甘肃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办法,配合教育部门建设20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

《规划》还提出,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鼓励4A级以上景区与周边乡村联动,开发以农业优势产业为依托的乡村度假庄园,促进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发展。积极推广美丽乡村、乡村+非遗、民俗+演艺、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景村一体化互补共建、乡村创客引领、民宿IP带动、艺术研学创意乡村等发展模式。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依法依规发展旅游业。“十四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25%以上,超过2亿人次以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年增长30%以上。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