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一、请别叫我创业者
在这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名片上不印个创始人,似乎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然而在我看来,这只是虚假繁荣的一面,另一面又有几个真心想要创业的人呢?当伪创业与创业者混为一谈的时候,我想创业者应该是个贬义词,就像当初叫自媒体一样。
我并不喜欢这些标签,哪怕你叫我:那个是做到位的人,或者是到位的人,我都很开心,我都觉得是个褒义词,所以请别叫我创业者。
二、为什么创业公司不该有CTO?
首先在我看来,CTO是组织老化沉淀出来的职位,是一个岗位停滞不前的表现,也不仅仅是CTO,CMO、COO等也大都如此,这都是那些所谓的大公司的病,而不应该是创业公司该有的职位。
其次,CTO是一个将人画地为牢的定义,意味着你只能做技术,你只要看技术相关的指标,而公司其他的事情与你无关,你也无权干涉,哪怕是你发现了问题所在,但也无能为力,因为人家压根不听你的。
三、那么创业公司到底需要什么?
在我看来,创业公司需要的是全能的人,每个人都有一抵十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至少也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可以适应企业所有岗位,可以发现每个环节的问题,并自己扑上去解决问题的人。
这点,我非常欣赏小米、阿里,以及我上一家公司的用人机制,就是谁行谁上,不要说那些有的没的,创业不需要讲感情,更不需要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享福的高管,要的是解决问题,让企业变得更好。
譬如小米挖来Android的雨果,并不是让其负责MIUI研发,而是让其负责海外市场,因为小米当前阶段更需要海外市场。又譬如黎万强以前在金山只是一个UI,通过这样的机制,阿黎一步一步变成金山总经理,最后进入小米负责营销。
又譬如MIUI的运营、商务负责人朱建峰,他以前在金山是负责海外的,貌似没有做过客服。包括我自己在上一家公司,除了出纳与技术,我几乎都干过,都是上去补位。
抽象这些,你会发现他们大都没干过当前干的这些职位,而是发现企业需要这样的岗位,就去学习,去弥补企业这块的不足,这才是创业公司该有的,我们把这个机制叫做“挖坑式机制”。
四、挖坑式的经营机制
挖坑式机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对每个合伙人划分职责,而是机动的。这个机制下除了CEO,其他合伙人都没有职位之分,都是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的任务是,发现公司的经营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财务、运营、人事等,然后组织大家讨论立项(你得想很清楚,而不是头脑风暴),立项后抽调公司生产力配合,立项的人在当前阶段做主,其他人无权干涉,项目平稳进展后交由他人(对应部门的人)负责,再去挖下一个坑。
这个机制前提是大家水平差不多,否则能力强的肯定会被弱的拖垮,这也是为什么雷军当时为什么耗时一年找人的原因,如果不在一个高度,沟通是很大的问题。这么做的好处是效率很高,开发一个项目一般都在一个月内,而摆在以前那种协同机制,至少要一个季度,甚至更久。
对于挖坑的动力,每挖个坑,且填好坑(项目立项且平稳发展),则对应挖坑的人会获得股份激励,挖坑的团队成员也会获得奖励,而对于没有坑位(挖坑)的人采取淘汰机制,一定期间限内,没有挖坑直接淘汰。最后你会发现,这样的机制下,半年就会达到别人两年的效果。
五、创业团队最忌什么
a、自嗨的人
那些尝尝把:我们很牛逼,我们是下一个阿里巴巴,下一个百度,挂在嘴边且和内部人也这样交流的人。这群人与传销的:我们要买房,我们要买车,我们要买别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评论:
大姐,我们不是传销,没必要打鸡血,嗨多了你可能就真信了,清醒点。
b、没有结论的人
那些时常把:这个有问题,感觉不太好,看起来不舒服,别人这个好,我们要不要抄袭下等放在嘴边的人。
评论:
这不是爱情买卖,不是讲感觉,哪里有问题,论据是什么,论据来源是什么,要有理有据啊,为什么要这么做,决策不是拍脑袋,是有过程的,说话前多想想为什么。
c、没有量化的人
那些时常把:我们明年要做到第一,我知道这个有问题,我马上解决,我们很努力,我们做了那么多等放在嘴边的人。
评论:
第一是什么指标,什么期限,明年几月?解决问题是什么状态,达到什么指标,什么时间。说大话谁都会,多做事才行。
d、永远说废话的人
那些时常把:这个问题很严重啊,我都说了半年了等放在嘴边的人。
评论:半年了,你说那么多废话你不累啊,半年了,你怎么不想着解决问题,如果没时间解决就不要说,要想办法克服,多动动脑子,又不是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