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言易行难 要走活“三步棋”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尹卫国 2015-08-03
旅游扶贫应做好3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景区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分配景区与村民利益。

在国家旅游局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说,2011年至2014年四年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带动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总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他表示,“十三五”期间,旅游还将带动和促进17%的贫困人口、约1200万人实现脱贫。

按照国家现行扶贫标准,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目前我国旅游经济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责任重大。旅游是绿色经济,旅游扶贫也是绿色扶贫,堪称是所有扶贫方式中最好的选择。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832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内,原生态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是发展旅游的天然资源,可见旅游扶贫占尽天时与地利,潜力巨大。但要把这些资源转变成现实的旅游生产力,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也并非易事。笔者以为,关键要走好走活“三步棋”。

首先,旅游扶贫要注重生态至上,做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重于开发。

贫困地区有着老天赐予的独特的青山绿水、秀丽风光,要把这些资源变成“钱库”,当然少不了开发,但发展旅游不是向原生态过度的索取甚至是破坏,既要科学规划,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决不能做“杀鸡取卵”的蠢事。

原生态是最大的“钱库”,让其源源不断的释放“财源”,就必须精心呵护,图短期效应,过分榨取,“钱库”就会枯竭。生态至上还表现在,要利用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发展生态农业与土特产,这种生态农产品想必大受游客欢迎,会实现价值倍增。

其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杜绝铺张浪费。

据统计,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30%,但消费不足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的20%,这足以说明乡村游留不住游客,人们只是走马观花式的逛一逛就走人。

据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住生活设施简陋,游客不愿住下来。可见即便是好山好水好风光,缺乏基础设施的配套,同样难以留住客人,旅游扶贫的溢出效益就会很弱。

因此,开发贫困地区旅游,道路交通、餐饮、旅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当为先,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本身就差钱,基础设施建设应本着量力而行、厉行节约的原则,不必攀比大城市,动辄就建星级酒楼宾馆,应以农家乐为主体,只要干净,卫生条件达标,同样能吸引游客居住。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景区与村民的利益分配关系。近年来,在不少地方,这方面矛盾时有发生,旅游大发展,旅客纷至沓来,景区腰包鼓了,但当地的村民却收益甚微。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双管齐下,一是要通过政府、景区与乡民的三方协商,确定合理的旅游红利分配比例。二是景区要帮助、指导、培训村民融入旅游发展,通过自力更生脱贫。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第一旅游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