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
新周期的浪潮,总由最具生命力的“新物种”率先引领。在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重构的深水区,一批瞄准新赛道、应用新技术、构建新模式的集团,正悄然划定市场的新版图。本文旨在为即将到来的第九届龙雀奖评选提供一份前瞻视角,聚焦于2024年至2025年间涌现的新趋势与新力量,探寻何种动能正定义着文旅集团的“成长性”。
天际探索者:打开“航空航天”旅游新维度
随着商业航天技术的成熟与低空经济的政策破冰,文旅的边界正从地面延伸至天空与太空。一批先行者致力于将曾经的科幻场景,转化为可触达的高端体验产品,开辟了成长性的全新疆域。
低空网络的“实地构建者”:以祥源控股等为代表的文旅集团,积极布局低空旅游发展体系,推进低空飞行基地与网络化游览线路建设。其在安徽、湖南等多地的景区中规划并落地低空观光项目,将直升机、滑翔伞等低空体验与山水实景旅游资源深度结合,为景区业态升级和体验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沉浸式航天科普的“策源地”:如长隆集团与中国航天机构合作的航天主题馆,利用VR、AR及模拟舱技术,让公众在地面也能沉浸式体验航天员训练与发射场景。此类项目在2024-2025年成为亲子研学与科技爱好者的新目的地,代表了“文旅+航天”融合的落地实践。
太空旅游的“先行官”:部分商业航天公司正积极布局亚轨道旅行体验项目。尽管目前仍属前沿领域,但其在2024年发布的阶段性市场教育成果与意向会员数据,已昭示着一个全新市场的启动,代表了文旅体验的终极梦想与未来增长极。
智能重塑者:引领“数字AI”赋能产业革命
人工智能(AI)正从虚拟概念走向实体应用,其中具身智能作为将AI大脑嵌入物理实体,如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在2024-2025年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商用的关键突破。它以实体化的形态深入产业一线,成为检验企业科技应用与商业化能力的试金石。
文旅场景的“智能实体破局者”:以原力无限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在2025年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签署了金额高达2.6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创下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单笔商业订单的最高纪录。双方将共同打造全国首批具身智能智慧景区样板工程,其基于“一脑多身多场景”的战略体系,通过统一的Hyper-VLA多模态大模型,驱动机器人在智能导览、互动体验、景区服务等多个环节实现系统化创新,标志着AI以实体形态深度融入文旅运营核心流程的时代已经到来。
AIGC内容创作的“营销引擎”:众多文旅目的地与集团在2024年开始规模化使用AIGC工具,用于一键生成宣传海报、撰写营销文案、制作短视频素材。这一趋势在2025年将进一步深化,极大降低了高质量内容的生产门槛,实现了营销效率的倍增。
场景破壁者:打造“沉浸实境”消费新空间
沉浸式体验正在超越单向观看的“投影秀”,向与实体空间、叙事IP深度结合的“实境游戏”演变。这股浪潮催生了多样化的商业形态,共同创造出高粘性、高客单价的社交型消费场域。
国风幻境的“时空造梦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模式的持续火爆,印证了“主题街区+沉浸演艺+NPC互动+特色餐饮”商业模型的胜利。在2024年,类似模式的“姑苏二十四集” 等项目,继续将地方文化转化为可步入、可互动、可消费的活态空间,展现了强大的客流吸引力与商业价值。
潮流运动的“时空嫁接者”:如PlanetOne易运体育等企业,将滑雪、冲浪等传统户外运动以科技手段植入城市商业体,打造全天候、全季度的运动娱乐中心。这类项目在2024年成为都市微度假的热门选择,代表了“文旅+体育”融合的新高度与明确增长趋势。
文化深潜者:运营“在地风物”的情感连接
如今的旅行者,已经过了看山看水看风景的阶段,转而开始关注各地的文化之美和生活之美。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风物报告》指出,“在地风物”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谁能高效地挖掘、包装并运营这些独特的文化资产,谁就能赢得渴望深度体验的游客。
妈祖文化的当代演绎者:以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目的地,通过《印象·妈祖》等旅游演艺项目,将深厚的妈祖信俗文化转化为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旅游产品,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市场效益的双赢,展现了文旅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卓越运营能力。
非遗IP的“活化操盘手”:如安徽歙县对汪满田鱼灯的运营堪称典范。这个有六百余年历史的非遗项目,通过三大转变,从“季节性活动”到“全年有看点”,2025年春节,“去歙县看鱼灯”跻身“十大非遗热门玩法”,全年相关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风物旅行的“数字向导”:如马蜂窝通过其“内容+AI科技”的力量,平台致力于成为每位旅行者的“风物向导”,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非遗”相关内容发布量已达到2024年全年的145.7%。这帮助游客从“选地点”升级为“选玩法”,精准匹配了年轻游客渴望文化共鸣的需求。
模式创新者:定义“轻文旅”投资新逻辑
面对市场对投资回报周期日益严格的考量,一种以“轻投入、快迭代、强社交”为特征的“轻文旅”模式正在崛起。
“轻文旅”产品的“模式重构者”:湖北联投集团通过旗下梓有集项目,以“中国美学轻度假策源地”为定位,系统构建了“空间、时间、关系”三重解压体系。项目突破传统文旅开发逻辑,以前置运营思维和“四方共治”架构为支撑,围绕美学宿集、非遗工坊、自然业态等模块,形成“轻运营、轻美学、轻度假、轻体验”的完整产品模型。该模式在投资可控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转译与业态融合的系统化输出,为省市级文旅集团从“重资产开发”转向“精细化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演艺破圈者:缔造“顶流跨界”内容新高度
顶级演艺项目始终是目的地吸引核心客流的压舱石。当下,这一领域的竞争已升维至导演、IP与技术的全方位较量。
演艺品牌的“长期主义者”:澳门新濠集团以其长期运营的《水舞间》等大型演艺项目,持续定义着高端演艺的品质与口碑,展现了国际级文旅企业对顶级内容的持续运营能力。
文旅演艺的“跨界整合者”:陕文投集团等机构联合著名导演打造的《无界·长安》等项目,成功将宏大叙事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荣膺行业奖项。这类合作体现了领先的文旅集团通过整合顶尖艺术资源,打造文化地标、驱动目的地客流的战略能力。
文化IP的“当代转译者”:陆川导演创作的舞剧《天工开物》,以全球视野和科技美学重新诠释明代科技典籍,通过电影级叙事与沉浸式舞台技术,将历史题材转化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该剧巡演以来场场爆满,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IP的现代化转译与商业化运营,为文旅演艺3.0时代提供了“内容为王、科技赋能、情感链接”的全新范式。
领航未来,始于预见
龙雀奖的舞台,历来是观测产业脉动的最佳窗口,其评选旨在表彰该年度在行业内表现出众的优秀机构及个人。本文所探讨的“天际探索者”“智能重塑者”“场景破壁者”与“文化深潜者”四大趋势,恰恰与龙雀奖所关注的“最具成长性文旅集团”“年度最佳数字科技创新集团”等核心奖项的评选维度深度契合。这些在近一年来展现出敏锐趋势洞察与快速落地能力的集团,不仅勾勒出下一阶段产业竞争的清晰轮廓,也极有可能成为本届奖项的有力竞争者。
它们的探索共同指向一个启示:在新技术与新消费的双轮驱动下,真正的“成长性”来自于对未来赛道的抢先卡位能力与前沿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速度。谁能在驾驭复杂性中率先找到新的平衡点,就更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第九届龙雀奖评选中,成为引领下一段航程的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