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旅游教育显得愈发重要。中国的旅游教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结合在美国旅游院校1年的访学经历和国内旅游院校15年的教学经历,对中美旅游高等教育进行了一个比较,以期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专业建制
美国很多大学开办有旅游专业,既有常春藤私立盟校康奈尔大学,也有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这样的地方公立大学。美国大学的旅游专业分为两大方向,大部分是酒店管理,小部分是旅游地理,这一点与中国正好相反。而且两个方向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酒店管理一般是学院的建制,旅游地理往往设在社会科学学院或健康与运动学院,比如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设有独立的酒店与餐饮管理学院,同时在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下设有地理、规划与休闲学系,两个方向的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都是各自独立的,好像是两个圈子。而在中国这两个方向大都是设在一个学院(旅游学院)或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里,没有像美国分得那么开。
学生规模
相对而言,美国旅游高等院校的学生规模大于中国。根据ICTA国际中国旅游学会提供的数据,2015年中佛罗里达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本科生3500人,拉斯维加斯-内达华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本科生2800人,硕士生200人,博士生22人,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本科生2500人,硕士生400人。而中国规模较大的比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本科生1600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本科生1200人,其它很多诸如湖北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本科生只有260人。
教学安排
美国旅游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和企业实习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一节课90分钟,一半时间用于理论讲授,一半时间用于案例研讨和答疑。美国教授的授课往往提纲挈领,不像中国教授讲得那么详细,美国教授课前会把相关资料放在课程网站上让学生自行阅读,课堂上讨论和答疑,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前下足功夫,课堂上才能跟上教授的节奏。另外一点与中国不同的是,课程期末考试往往不占最大的比重,课程成绩的组成大致分配如下:期末考试大概占30%,平时作业(一门课一学期一般有5-6次作业)占60%,考勤和课堂表现占10%。
美国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都设有自己的教学实验室,比如餐饮实验室、调酒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往往由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捐建并冠名,硬件设施一流,比如NAU酒店管理学院的马里奥特餐饮实验室,显示出学院和业界的密切合作。酒店管理学院的实操课程都在这些实验室里完成。笔者曾经选修了NAU酒店管理学院的一门西式烘焙实操课程,学生做出的糕点有好有坏,教授并不以糕点的好坏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标准。他们的理念是本科学院不是培养操作员,而是培养管理者,实操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做出可口的糕点,而是让学生了解操作的过程和细节。
美国旅游高等院校的企业实习是必需的,本科生毕业前必需完成累计1000小时的企业实习。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企业实习是学生自己利用课下业余时间(暑假或周末),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可以推荐但一般不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实习。企业实习大多是做基础性和服务性的工作,化零为整累计到1000个小时的基层实习经历后毕业生就可以直接应聘酒店行业的管理岗位,而无需再从基层做起。因此,美国旅游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往往在95%以上,行业就业率更是高达90%,这与其培养方式和行业环境密不可分。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中美也有较大差异。美国大部分的旅游高等院校并不要求本科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学生修满课程学分并完成1000小时的实习即可毕业。而中国旅游高等院校普遍要求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并需通过答辩方可毕业。
师资结构
美国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Faculty)分为Professor教授系列和Lecturer讲师系列。教授系列分为助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三个职称等级。助教授往往是新引进的博士,3年一个聘期,两个聘期内非升即走(Publish or Perish),上了副教授基本上就是终身教职了。职称晋升考核以教学研究并重,但更多是看论文发表,因为教授是学术职称,学术发表是第一考量。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高校的Lecturer讲师系列,这个系列主要以教学即授课为主,分为讲师、高级讲师、主任讲师三个等级,师资来源可以是高校毕业的博士,也可以是拥有多年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所以美国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可以分为两拨人,一拨人专注研究兼有教学,可以不需要企业实践工作经历,走教授系列;一拨人专注教学,大多有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可以不是博士,可以不需要论文发表,但不能走教授系列,走讲师系列。这样的制度安排即兼顾了科研与教学,又兼顾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