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凡:警惕风投散户化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屈运栩 2016-03-01
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2015年风投市场:经济转型,标的资产荒,以及风投散户化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

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2015年风投市场:经济转型,标的资产荒,以及风投散户化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

目前观察资本市场的基础背景需要明确:第一,中国实体经济碰到了很大挑战,资本投入实体经济没有回报,导致了大量的资本溢出。第二,过去两年,监管部门,比如央行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较大。第三,政府提倡双创。三大因素形成较强的投资热情,钱向新经济流动。

但多年经验表明:创业和创投都有门槛,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投资角度来说,供给端是资本,需求端是真正能够产生价值的创业项目。创业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在一段时间之内,需求端是相对稳定的,当供给端过大,投融两端就出现不匹配。不匹配的直接后果是标的资产荒(投资项目荒),“硬币”的另一面则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资产泡沫。

2015年很多现象与资产荒相关:美股私有化;红筹回归;海外收购,主要是因为国内可见的好资产不够,于是到处去抓海外的资产;另一个现象是A股上市公司收购新经济资产。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2015年风投市场就是:经济转型,标的资产荒,以及风投散户化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

通过现象看结果。这里引入索罗斯提出的“反身性”概念,目前反身性在中国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反身性的基本假设是对市场的预期和表现是正向循环的。在投资领域的表现就是,认为新经济好,更多资本进入,从而刺激了创业行为。但这个路径暗含一个不现实的预设,即资本的供给是无限制的,随着供给端不断增大,需求端的产出也会无限制增大。

但实际的情况是,资本的供给并非无限制。在资本持续供给的过程中,随着市场预期不断提升,预期和市场表现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对于反身性形象化的表述是:一块地一开始施肥当然能够提高产能,但一块地的产出是有极限的,并非肥加的越多,就一定能产出更多。 

过了临界点,预期和结果开始背离。一旦背离,并不一定是断崖式崩溃,也有可能是慢死。

人民币创投散户化会引发系统风险

对于资本会无限供给的预期2015年已有教训。华兴资本去年参与的互联网行业几个较大并购案,本质上都是资本不愿意再投入非理性的竞争。给钱增加不了市场份额,资本的投入回报率是0,因此资本不再继续。这些并购发生在美元市场,这一市场多年发展遵循基本的市场效率原则,相对高效,可以快速纠错,并购之外,还包括破产、注资、减杠杆等方式。

目前更大的问题在人民币一级创投市场。在资本供给充足的情况下,风险投资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全面引入散户,满大街卖理财产品做风险投资。公募基金以及理财公司、资管公司、信托、保险公司等机构都发结构化的产品。此外,互联网金融打着“普惠金融”的名义,号称让普通老百姓享受风投红利。一些产品的最低门槛甚至低至5万元人民币。

另一端,创投市场的大项目基本都引入了散户。甚至能在街头橱窗里看到出售360私有化的份额,论坛上号称从知名投资机构拿到了新美大的投资份额等等情况,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公司对引入散户投资也是心知肚明,但隔离之后,下层分销不过问。

项目和散户投资人之间,中介层层加价,出现了分销价格比实际的投资价格溢价30%的情况。我们投行作为财务顾问参与的很多人民币项目,主要精力都花在围堵投资份额散户化上。我们做完PPT,一个星期之后这个PPT就被别人套上另外一个Logo在市场上流传,用来卖份额、卖理财产品。因为层层分销,我们需要花大量精力理清层级从源头制止。

甚至很多VC(风险投资)的母基金也是散户构成。成熟市场,母基金投资人通常是养老基金等资本金巨大的机构,由于单一风险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有限,所以以母基金投资VC再投资项目来实现资产增值。但中国市场,往往因为成为VC的LP(有限合伙人)有资本金门槛,出现多人组建母基金凑够VC门槛资金的方式进入风投市场,显示VC的LP正在散户化。

一级市场散户化很危险。首先,这个市场的特质不适合散户,和二级市场通过价格波动快速纠错不同,一级创投市场没有流动性,没有风险释放的过程,散户可能血本无归。

其次,和二级市场有基本的披露机制不同,创投市场由于没有对散户的披露机制,不乏骗局:“五年收入翻3倍,利润翻5倍,保守估计可以赚10倍,预期XX年上市”这样的广告随处可见。项目一旦失败情况更糟,创投领域从投资到项目失败可能要好几年,投资机构完全可以直到公司关门也不告知散户投资方,苟延残喘地拖很长时间。 

此外,A股市场有证监会的监管,参与者违规会被追责,券商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但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人基本没有追责,处于没有监管的环境。

一级市场散户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真正的机构投资人退出市场,不做投资。去年出现的项目估值太高只是表象,更严重的是投资的既定规则被改变,形成了市场上散户投资人对机构投资人“劣币驱逐良币”。风险投资签署协议,回购条款、董事局席位、否决权等是标准必备条款,是对投资人的基本保障,企业却不愿意给,投资人于是联合抵制不签约,但总在最后一分钟有人举手:“算了,我干。”之所以愿意放弃这些条款来投资,是因为背后是各种中介和散户的钱,中介可以不在乎项目成败,因为只要达成交易就可以赚钱。 

也有声音认为,因投资过Facebook、腾讯、京东、小米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俄罗斯风险投资基金DST就是这样的模式,但真实的情况是DST对投资标的筛选非常严格,其风险管控方式和国内人民币基金完全不同。 

不但好的投资人退出市场,负责任的投行中介业务也变得没有意义,散户投资人不要保障条款,使得初创公司认为条款不是市场规则,真正负责任的投行成了傻子 

最终,双创的两头——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变成业余选手,市场变得无规则、无序甚至无意识。去年爆发风险点的领域是O2O,接下来大热的IP(知识产权),文化领域也已经看到泡沫。如果真正到出现e租宝这样的案例,比如项目和投资人一起做局欺骗散户,才能引发市场警醒,那代价就太大了。e租宝对于散户而言钱还需要还,风险投资对散户甚至不需要还钱。

政府应该堵住一级市场散户的通道。发行结构化产品的公募基金、旗下的理财公司、资管公司、信托、保险等都是受国家监管的金融机构,应该控制。

并购型“市值管理”不可持续

现在一级市场的一些项目追求快速退出,通过制造热点,包括所谓的“2BAT”项目(即为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打造一些项目)。这样的投资有一个基本的预设错误:BAT好骗。但实际上,不好的项目BAT是不会买的。

另一种快速退出方式是卖给国内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资本因为买不到未上市的新经济资产,于是通过给上市公司一个高估值再去并购实现对新经济的投资,这是上市公司并购的基本驱动力。 

A股上市公司并购有更深层次的制度设计问题,即市场一致诟病的审批制:从拟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要过城门,造成了机制性套利。一块没有上市的资产通过被上市公司并购实现了货币化,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最终成为一种资产货币化的套利行为。对于上市公司,很愿意做这个差价。二级市场资本给上市公司一个高估值,上市公司做资本运作,提高自身资产质量,市场给予更高的估值⋯⋯这就是所谓“市值管理”。 

但是上市公司并购同样存在反身性,上市公司的“高估值-并购-更高估值”模式不可持续。我入行做并购业务近20年,目睹的项目最终整合成功的10%都不到,对于并购想要实现的战略诉求或协同效应,90%的并购都没有实现。尤其在新经济领域的资产并购,本质是并购的人和IP(版权)。对于人,很难保证一直尽心尽力,并购之后,很多团队直接就退出了。 

上市公司并购签署的对赌协议也没有实质保障意义。当年分众收购游戏公司就是教训,游戏公司做账太容易,上市公司给10倍市盈率,三年对赌。在这个游戏规则里,卖家掏腰包1元做成利润,并购价格10倍,卖家赚9元,1比10赔率情况下的对赌失去了意义。

这套逻辑能够行之有效,是基于A股市场的散户特性带来的高宽容度。此前,一家A股上市公司,90%的商誉减值,这已经显示此前的收购出现重大失误。居然最后还有券商出来说:“这个好啊,洗一把澡可以重新上路。”

和美元市场不同,A股的流动性最后成为击鼓传花的游戏,不遵循价值投资的逻辑。但最终,公司的价格还是会跌落,比如分众、巨人网络等借壳上市成功曾经造成热潮,也激发很多中概股回归。但我们再看,目前的价格也已经回落。

再往前看,两件事会带来二级市场投资的根本改变。一是审批制改为注册制,虽然推出注册制的具体条款可能会有所打折,但方向已明,拆掉“围墙”是必然。二是A股市场经历多次股灾,机构投资人的份额比例会增加,其主体可能不再是目前的公募基金,随着公募基金牌照开放,更多有能力的机构投资团队会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在市场中投资。

机构投资人的比例提升将能改变目前二级市场散户式游戏规则。如果市场80%是散户,20%是机构投资人,机构投资人要想赚散户的钱就只能按散户的游戏规则来操作。但当市场机构投资人和散户比例1比1的时候,机构赚散户的钱变得困难,机构投资人之间就需要博弈,得按照机构投资的游戏规则来做。

未来五到七年,中国的A股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价值观会趋同。这个过程中,两种规则会纠缠。

未来风投市场三大领域 

再来看未来三到五年的趋势,有三大领域仍值得关注。第一个领域是中产阶级兴起带来的消费升级——屌丝经济时代已经结束,新兴中产阶级需要的不再是便宜的价格,而是品质。 

中国的消费市场比较畸形,一头是奢侈品,最贵的;一头是品质较差的产品,假冒伪劣但便宜。在这中间,性价比好的品牌很少。消费市场如此,服务市场也是。比如视频领域,付费视频伴随消费升级,在未来两三年必然兴起。在看一分钟广告还是每月十多元钱之间,消费者会选择付费。另一个例子是,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之前,大众点评推的闪惠,其体验就比原有团购模式好,能看到一线城市大多数人都用闪惠而不是团购。 

第二个领域是供应链升级。以往的廉价劳动力和高耗能高污染模式过时,机器人、自动化,相关的概念如企业级服务、工业4.0,会成为投资关注的领域。 

第三个领域在创新上。中国过去的创新都是商业模式创新,很快被看明白、被复制,最终公司竞争成为了资源竞争。BAT现在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掌握资源,有钱又有流量。所以,只要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就跳不出BAT的手掌。去年的互联网大型并购背后都有BAT的身影就是这个原因。 

接下来的创新一定是核心技术创新。前不久了解一家公司,为创业公司做技术外包,创业公司雇不起好的CTO,找这家公司来做。问题出现了,如果互联网创业公司可以把技术都外包,说明那些创业公司的技术没有差异化。下一代的公司必须有核心技术、有门槛,无法复制。 

对于风投领域而言,政府提倡双创是绝对正确的方向,但需注意手段。政府对于创业需要简政放权,税收优惠,促进人才流动,比如很多公司反映的A股市场做不了员工期权问题,比如投资的资本利得税很高。政府不需要以母基金这样的形式再刺激一级市场的资本供给。

如果政府出了钱,怎么投,怎么配置还是得通过市场手段,不然就是干扰市场秩序。假设投资者不具备投资能力,带来的不仅仅是单一项目投资风险,更坏的是让不应该拿到钱的项目拿到了钱,从而干扰风投市场有效的资源配置。

经济转型是必须的,新经济是最好甚至是惟一的选择。但短期内资本供求的不平衡已经形成资产泡沫。如果资本配置低效持续,结果只能是毁掉市场。政府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资本高效配置的市场。

*包凡,华兴资本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此文由财新记者屈运栩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财新TMT,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屈运栩
作者
2
文章/篇
8216
阅读/次
小编推荐
推荐报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