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从下榻酒店到召开记者招待会的破冰船,步行只需3分钟,但因为地面结冰,靴子套了钉套,小心翼翼地走了好久,还扶着同行的冰岛壮夫的手臂,以预防不由自主起舞“滑尔兹”。北纬69度,特罗姆瑟 (Tromso)在北极圈内300公里,几乎整个冬天都被黑暗笼罩。11下旬到隔年1月的两个月,太阳只会在地平线下徘徊,当1月21日太阳再度在地平线上出现时,虽然日照只有两个多钟头,全民疯狂庆祝。由于墨西哥暖流,这里的冬天比纬度相同的城市暖和许多,而且露天的人行道也铺有地暖,不会结冰,唯一要小心的是汽车行驶的马路。特罗姆瑟只有7万3千多位居民,不到北京朝阳区人口的2%,但是它可是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1月下旬更是热闹。这里不但有前来寻觅北极光的探险团,还有连续三周的国际影展(TIFF)、讨论北极圈未来的北极前沿大会(The Arctic Frontiers),以及以音乐、舞蹈为主的北极光艺术节(Nordlys Festivalen)。
第一次听说特罗姆瑟影展是在去年夏天,当时我在北极圈内的罗弗敦群岛(Lofoten) 参加艺术双年展。虽然还是8月底,住在北极圈内的人们已经兴高采烈地讨论这个挪威最大的影展。当时恰好是威尼斯影展期间,我实在很难想象在黑暗的冬季,大明星们如何穿着晚礼服在冰雪上走红毯?但是这里的市民一点也不在乎是否看得到好莱坞明星。一张门票100挪威币(相当于75人民币),如果买联票,只要花68挪威币(52元人民币)就可以看场电影,既温馨又实惠。今年一共有140部影片,包含了实验短片、有现场音乐伴奏的默片、剧情片等,还有几部来自中国大陆的独立制片,像胡杰导演讲述1950年代末大跃进带来大饥荒的纪录片《星火》,顾桃“鄂温克三部曲”的终章,关注少数民族命运的《犴达罕》等。放映地点也从传统的电影院、北欧最古老的世界电影院(Verdensteatret)、到Hurtigurten 游轮上和港湾边的广场上。今年出售了6万多张门票。这个城市只有7万多人,去掉无需买票的高龄与幼儿,几乎是全民参与,不少人干脆请一周假,每天看3到4场电影。这里每天日照只有100来分钟,日出时去看场电影,看完时已经日落了,但是没有关系,还可以接着看下一部!已经有26年历史的影展成功证明了在萧瑟漫长的寒冬,看电影是对抗缺乏日照的忧郁的最佳方法。大家不畏冰点,甚至到广场看露天电影,一旁的赞助商还免费供应热饮和甜甜圈。看来,漫长的冬天对特罗姆瑟的市民而言不是熬日子,而是一种享受!
为期一周的影展还没结束,北极前沿大会立刻接踵而至。前沿大会结合了学术、政府与企业来共同讨论北极圈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每年一月底举行,今年是第10年,共有来自35个国家,1500名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记者参加,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同济、交通等大学也都派了代表。
这个地区人口稀少,鱼类、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却非常丰富。由于温室效应,该地区变暖的速度比地球其他地区快了一倍,冰山融化虽然对环保造成威胁,但也打开了常年封冻的航道,提高资源采集与旅游的机会。北极顿时成了全球公共利益与私人商业利益的交叉口。为了争抢在北极有个立足之地的机会,在北极圈内有土地的美国与俄国都已投入可观的投资,另外还有包含中国、印度等12个国家以观察者身份加入北极理事会,观察者只能提出建议与方案,但是没有投票权。
前沿大会上,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甚至来自美国太空总署的地理学家们从早到晚发表各式意见,中场休息互相寒暄,交换名片,这个政治游说的黄金时段,一分一秒也不能错过。到了晚间,主办单位特别安排一系列的酒会、晚宴、音乐、演唱、舞蹈、表演,可以看到原住民Sami人的演唱,还可以听到挪威最酷的爵士音乐。喜欢海鲜的人,蒸、烤、煮、炸、晒干的、腌渍的,或者浓汤,各种海鱼的各种做法应有尽有。驯鹿肉也是北欧特色,驯鹿排、鹿肉丸让吃腻海鲜的人可以换换口味。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有多冷,都可以在路边摊贩上买到冰冷上口的当地啤酒。参加国际高峰会议还同时有度假村的享受!
前沿大会一结束,立刻是北极光艺术节。如果不是为了春节返乡,我不会轻易放弃聆听北极爱乐交响乐团的机会。在此只有几天时间,竟然已十分习惯长期黑暗的感觉,看来挪威的冬天真的很诱人!许多人到此只是为了看北极光,其实因为城市光害,是无法保证看得到的。但是享受电影、文化、音乐、美食却是绝对可以的,即使是在充满了政治、商业与科学讨论的国际会议中!记得多年前有一位来自上海的朋友向我抱怨挪威生活的单调乏味,我想他一定没有在冬天到过北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