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驭体育洞察 | 体育行业投资不可不知的几件事(上)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执惠 2016-04-24
体育这个整体信息化水平很低的产业里,做渠道、提升行业效率非常有意义,背后的想象空间也很大,但是基于体育行业的现状,做渠道的挑战和难度也很大,和供给侧将要来临的爆发一样值得期待。

体育产业供给不足

整个体育行业的供给明显不足,无论是场地资源、优质IP还是产品都严重缺乏。相对于消费升级趋势下需求端的高速增长,供给侧严重不足的问题是很多体育行业新模式走不下去的原因之一。今年4月初的全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体育场地数超过17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57平方米,相对于欧美、日本人均十几平米的面积,我们在体育基础设施方面差距巨大。因为体育场馆资源本身就稀缺,所以在每天的黄金时间段都会是满场。从整体上讲,场馆本身的存量需求已经远远大于供给,加之权属不同,场馆本身并没有迫切的导流需求。近日体育总局的文件透露:《“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即将出台,将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进一步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

在体育产业中,IP本身也是一种稀缺的供给。参照欧美国家的经验,一个知名的IP需要几十年的积累,几代消费者的培育。而在当下的体育圈,似乎有知名度的人、具备传播属性的内容、新鲜出炉的赛事都成为了IP,让人啼笑皆非。IP之于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特点,体育行业中的IP不仅要有影响力、吸引消费的能力,还要能够建立粘性、持续激发消费,同时又能衍生出新的消费机会。目前体育圈的多数“IP”都不具备上述特点。创造IP是产业层面的高屋建瓴,但是非常艰难并且收效缓慢,创造“IP”和注册商标完全是两个概念。即便是在消费升级和全民运动的热潮下,也需要耐心和时间,否则就是昙花一现。目前体育圈虚火旺盛,在不同题材的热潮影响下,各种新的“IP”层出不穷,至于是否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时间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在产品层面,体育行业的优质产品非常缺失,大量O2O平台的出现,让约教练、约陪练变得容易,但是教练本身水平的良莠不齐决定了用户体验的差异,形成了“教练、课程好约,但是体验差”的现象。赛事的体验也是如此,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了134场,较2014年增加83场,增幅超过160%,数量虽然上去了,但就整体马拉松赛事和整体参赛者体验而言,我们做的还非常不够。产品层面的缺失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为体育行业的属性就是重线下、重体验。从产品端看,打磨产品本身就是一件耐心事儿,不能急于求成。体育产业是一块人才洼地,无论从体育的专业性讲,还是商业化运营来讲,整个产业是极度缺乏人才的,这也是产品缺失表象后面的深层原因。

如何界定体育运动人群

传统意义上讲我们习惯于把体育人群分为两个圈层,即竞技体育的职业运动者和全民健身的参与者,目前来看二者的边界也不再是泾渭分明,顶尖的全民健身运动参与者们有向专业化转变的趋势,职业运动者们也参与着更多种类的运动。从传统的投资角度看来,每一个垂直体育项目的参与人群相对很小,小则几百万人的比如马术,多则一两千万人的比如滑雪和骑行。但是体育运动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参与人群的重叠性。很多跑步爱好者其实也爱好骑行,很多骑行爱好者也经常健身,极限运动更是如此,极限运动玩家本身就参与多项运动。我们在“左驭编译”栏目中的文章《运动鞋经济:如何让“社交健身”改变整个运动行业》中也提到,美国的90后、00后很不希望让某项运动将自己标签化。从这样的观点展开,在全民健身领域,垂直体育运动的消费人群并不能简单以目前哪种运动占有了他们现有的时间包而论,一定要结合参与人群的消费能力去划定。越来越多的具有消费能力的小白用户加入到各类运动中来,他们虽然跑不下来全马,但会为跨省路跑或是出境参赛买单,很难甄别他们是为了跑步而消费还是为了旅游而消费。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大量的非专业选手、小白用户消费了更多“专业”的赛事、装备和器材,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情况。

体育的核心诉求不是社交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活动能使人们保持身心健康,不断超越自我,更加愉快地、积极地生活。在国外,人们投入各种运动的时间要大大多于我们,从儿时起运动就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喜好。在国内,全民健身的热潮才刚刚兴起,仅仅有少部分人将运动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从2015年的体育创业热潮到现在,社交元素被过度强调了,仿佛人们运动的动力是为了参与更多的社交。经常运动的人群本来就有固定的圈子,比如跑团、俱乐部、球友圈,现在这些线下的社交关系基本都搬到了线上的App里,对于这些用户来讲,更多的社交不是他们的核心诉求。社交有可能是黏住体育小白用户的一种方法,但是当下社交产品泛滥,仅仅出于社交渴望、猎奇心理的小白用户很难被留存。虽然社交与体育关联紧密,但体育的核心仍然是运动,只有参与了运动才产生社交,而不是为了社交而参与运动。我们要思考社交能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解决什么问题?他们核心的诉求有多少和社交相关?做社交仅仅是为了做用户粘性,还是真的可以形成线下的约赛、约球或是约跑?体育的核心还是要回归“运动”,社交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线下运动的场景。凭借移动互联网的威力,如何让运动参与者在线下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是当下的体育行业创业者要重点关注的。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阶段在体育行业中做供给、做产品的价值。但这不等于否定当下做渠道的价值,在体育这个整体信息化水平很低的产业里,做渠道、提升行业效率非常有意义,背后的想象空间也很大,但是基于体育行业的现状,做渠道的挑战和难度也很大,和供给侧将要来临的爆发一样,非常值得期待。

【号外!】以“融合·新生态”为主题的《执惠·2016中国旅游大消费创新峰会》将于6月1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届时国内旅游、投资、体育、营销、娱乐、媒体、户外等近千名各界精英将齐聚一堂,直击旅游大消费产业前沿,探索广阔未来,分享最具创新性的产品体验,聚合最优质的投资与营销资源,积聚能量,共创价值。欢迎点击链接查看详情并报名:http://www.tripvivid.com/activity/new-eco#join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左驭资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