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深刻认识互联网革命将引发传统业态的深刻变革的趋势特征,在加速形成“五个下一代”业态变革中掌握主动权。
互联网对传统业态的改变将成为泛在,当信息和其他的产业交融的时候,便成为传统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从重塑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形态演进、改变产业市场结构、提升产业市场绩效和调整企业组织形态等维度,深刻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演进。互联网的渗透与融合使得传统产业业态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在平台和大数据的支持下,线上线下的分工合作更加紧密,一系列新兴业态正在快速兴起。互联网革命形成五个下一代业态,即下一代制造业业态、下一代贸易业态、下一代服务业态、下一代农业业态和下一代大数据集成协同与市场交易业态。
(一)下一代制造业业态——主要特征是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即时传输、流程再造。
互联网革命导致若干领域传统业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产生下一代制造业的业态。从全球来看,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互联网工业”,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已经体现这一趋势。2015年底,中德两国已签署协议共同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化,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制造4.0”。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到2025年,我国整个制造业业态将发生重大变革,制造业将以智能化、柔性化、即时传输和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全过程服务化为主要特征。
(二)下一代贸易业态——E国际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并存,并成为主要贸易方式
互联网革命还会产生下一代的贸易业态。阿里巴巴提出“E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的应用。国际贸易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小额边境贸易和本课题组提出的采购贸易,这4种贸易形式是当前主要贸易形式。未来最有生命力的是“E国际贸易”,2015年底的时候,李克强总理在召开中国与中东欧16国会议期间,视察了郑州跨境国际贸易的试点。2016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在12个城市进行跨境电子商务的试点。未来像“E国际贸易”这种下一代贸易形态的增长速度,将大大高于其他4种贸易方式的增速,逐渐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
(三)下一代服务业态——服务智能化、需求个性化、移动互联网成为消费主流。
下一代服务业态已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在很多领域开始呈现,未来还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服务业态的智能化、需求的个性化、移动互联网化和基于移动终端的消费需求将决定消费市场的集成,成为消费的主流方式。第四,新的实体经济在国际贸易和现在流通的业态变化方面表现也会非常突出。例如,通过改变信息获取、产品展示、市场链接的方式,推动整个社会向新一代国际贸易和现代流通体系加速演化,一是线上线下流通的立体化和混沌化。二是形成若干个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或者叫准公共服务平台。平台虽然是最大的,成交额是最大的,但是成交者是分散的,它是为若干个在平台上运行的若干个群体或者是个人提供准公共服务。三是场景化、社区化、移动化,并且移动化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这种场景化、社区化、移动化可能要决定零售业态的变革。
(四)下一代农业业态——订单生产、信息可追溯、农村电商成为主渠道。
下一代的农业业态也会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农业会形成订单农业,会使食品安全成为业态革命的方向,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全过程信息的透明化和可追溯体系,将使农业业态发生革命性变化。农村电商将成为农民买、卖的重要流通通道。
(五)下一代大数据集成协同与市场交易业态——大数据存储、大数据交易与消费、数据生产和增值
下一代的数据集成、协同的新业态,发端于互联网,继而形成数据集成,再进一步发展到云服务、云计算,统称为大数据。未来大数据的存储,大数据的交易,大数据的生产和对数据的分析,将生产出激增的数据产品,这种数据产品将成为可以创造价值和附加值的交易品,直接交易数据将成为一种趋势,形成巨大的交易市场,数据将从储存、应用转向市场交易要素禀赋,谁占领了数据协同集成和交易的高端,谁就能创造巨大的数据消费需求。
应深入研究互联网革命的基础理论,对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的实践进行提升提炼,提出一系列崭新的理论、理念与概括。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社会,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于生产要素的构成、生产函数的形式以及市场均衡的实现等基本问题的认识都是基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经济系统。然而在互联网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运行机制已经发生改变,工业时代下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石的部分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被打破。这些基本假设与规律的打破或颠覆使得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暴露出诸多缺陷,已经难以解释和指导互联网时代下经济的运行,必须通过深入研究提出新的理论概括。
(一)信息时代打破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规律,打破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
首先是“社会人”假设日益取代“理性人”假设。传统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人假设”,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但在互联网时代下,人类的“社会性”特征日益凸显。互联网使个体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人”。互联网使人们共享社会信息的程度大大提高,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博弈中,所有参与人的行为信息日趋共享。
二是打破“资源稀缺”假设。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源的稀缺性和“理性人”假设一样,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无论农业经济时代还是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利用的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都是稀缺资源。在信息经济时代,互联网革命衍生出的新要素信息,具有非独占,易复制、非损耗性等特征,致使信息资源不再稀缺而是极其丰富。三是颠覆了部分传统经济学规律,包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传统经济学认为,随着所消费物品数量增加,其边际效用具有递减的;随者生产要素不断投入,其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在信息经济时代,随着占有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其带来的效用是递增的;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件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二)互联网革命打破传统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等表述,赋予信息要素以全新的内涵,这是重建和拓展这一经济理论体系核心概念。
信息经济时代的革命性新变化与新现象需要新理论的诠释,本报告在理论创新方面进行了重大探索,提出了包括信息进入流通领域将产生显著地价值倍增效应,信息本身成为独特的重要资源,信息使虚拟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并驾齐驱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等重要观点。进而从经济增长、产业经济、社会分工和治理体系等四大领域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拓展,以期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
互联网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三方面:
一是信息自身作为新要素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信息新要素间接作用于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增长;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二是在产业经济方面,互联网具有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组织演进的机理。信息具有渗透性、融入性与嵌入性,是资本等传统要素所不可比拟的。当信息和其他的产业交融的时候,便成为传统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从重塑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形态演进、改变产业市场结构、提升产业市场绩效和调整企业组织形态等纬度,深刻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演进。
三是在社会分工方面,互联网重构了社会分工演进的理论基础。与以往社会分工网络不同,互联网主导型社会分工网络呈现出范围经济、边际成本递减、实时协同、级数扩张、长尾效应等运行特征。
四是在社会治理方面,互联网驱动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机理是,互联网革命通过变革社会治理体系的各项基本要素而对其实施全方位改造。社会治理理念正在受到革新,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治理结构趋向扁平化,治理手段日益现代化,同时由于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战略基础性地位,其本身也成为一国乃至全球社会治理关注的核心与焦点。
(三)互联网革命引发的业态变革,打破了基于一般均衡的理论结构的经济理论,代之以以非均衡为特征的新常态。
均衡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核心基石,从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论证其存在性起,均衡就被视为经济过程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到阿罗-德布鲁范式时一般均衡已经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当市场完全竞争且资源存在稀缺性时,一般均衡解的存在性能够得到论证,并且形成一个有效率的结果。
然而,当互联网革命所带来的信息要素进入生产流通过程时,信息要素的可复制性、无损性已经打破了资源稀缺的前提假设。均衡理论已经难以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很多经济现象,信息要素的增殖性、共享性和外部性特征推动了经济活动更多呈现出非均衡、自组织、自适应和动态性特征,不均衡状态长期存在,社会经济体系不再以优化和均衡为主要调整方向,而是走向动态的演化与调适。相应经济政策的设计也更多着眼于如何设计新的协调机制以推动经济系统的演化与适应,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阿里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