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城乡一体方能振兴乡村

乡村旅游 本文作者:吴必虎 2019-07-08 11:49:33
在城市化与“后城市化”的角力背景之下,只有将城乡一体化共同考虑进去,乡村振兴才具有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在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作题为《城乡一体 方能振兴乡村》的分享。

吴必虎首先对国家乡村发展的政策进行重点解读,从后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等层面进行宏观分析,而后从土地、产业、社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微观透视,最后探讨了城市人口在乡村如何在找到生活方式的问题。

后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在过去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人口进入了“双向”流动的时代,一部分人想要城市化,另外一部分人已经进入了“后城市化”。一方面,仍有一大批人进城,吸引大量人口移出乡村,乡村的居民被吸裹进入现代化大潮,乡村逐渐衰落;另一方面,城市人口不断在逃离城市,重返乡村,想在乡村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总的来说,大规模的城市化带来的整个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发生变化。因此,在城市化与“后城市化”的角力背景之下,只有将城乡一体化共同考虑进去,乡村振兴才具有现实意义。


城乡一体化:社会交换理论

强势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开发区遍布全国,大量农地被占用,大部分乡村消失,但现实是工业的占地并没有取得效率,工业化获得的社会增长动力在下降,乡村的牺牲是巨大的。工业化完成以后,整个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城市与乡村居民存在人口、土地多种交换的需要,然而乡村-城市社会交换双向通道却存在制度障碍,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根据新的人口结构来配置土地资源,而不是一味的根据过去的理论来执行过去落后的政策和法律。要在社会发展的理论上、制度上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再谈乡村振兴才是有价值的。根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到2025年中国人口将基本稳定,控制在14.5亿左右,届时会产生的现象是:全国80%人集中在沿海城市,其他的城市会失血,乡村亦是。所以要认清城乡交换大趋势,认清城乡人口交换大趋势。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才能更有效的思考乡村到底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土地的乡村

第一个问题是土地。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及稀缺性决定了其利用应该是最大效率化。一方面,政府不应该干预乡村规划,应该让农民自主发展,让农民跟市民共同协商。另一方面,土地的管理法给予土地的使用权、租赁权实效太短,导致无法激励大家进行财富积累。应该按照当下发展诉求,合理制定土地使用权限,提高土地价值。土地必须发挥土地本身的功能,就是资源配置,让它发挥最大效率,而不是放在地方停滞。

产业的乡村

从产业层面来讲,首先要探讨的问题是到底农村的土地能不能走非农化道路。国家基于以前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要保证18亿亩红线”的旧理念,致使土地只能种地,不能够进入新产业。而实际情况是,人口数量的控制以及粮食产量规模的提升,早已不需要以粮食生产为目标。农民做第一产业是严重束缚了农民的发展权利,他也可以发展二产三产才行。从2011年、2012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农村要123产融合发展,但现实却是农民做不到融合发展,因为宅基地没有抵押贷款的权利,失去了金融权,这么一来,农民就没有发展条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投资。中国应该探索一套彻底的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村土地的规划权、使用权、发展权回到农民手中。农民一旦有了土地支配权、土地金融权,就具备了投资能力,乡村的一二三产业自然而然就发展起来了。

社会的乡村

从社会层面来讲,第一,让农民市民化。市民中的一大部分来自农村,让这部分市民幸福,就是使其市民化,让这部分新市民找到幸福感。其次,不要撤村并镇。农民进城以后可以把房子留着卖给城里人,让一部分资本通过这种形式进入到农村,这样汇聚的不仅是金融资本,同时还有社会资本,此时,乡村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球城市化先进国家已经走过这条道路,叫做第二住宅。有了乡村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以及乡村的城乡社会交换,一批乡村或者新乡绅就进入了乡村,资本流向了农村,形成新乡村,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乡村

从生活方式角度讲,通过让农民土地进入市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乡绅进入农村社会,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所谓后乡土生活方式。乡土生活方式是工业化前的,在工业化以后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方式则称之为后乡土生活方式。这种乡村注重城乡关系,是市民到乡村过周末生活、假日生活,同时,乡村依旧生产粮食,营造乡村田园度假的生活方式,让他真正成为一个有情怀的、所谓的拥有乡愁的地方。然后,需要有很好的设计来支持。什么叫乡村生活?什么是新的时尚?后乡土生活如何实现共享经济?等等这些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一系列的新的设计形成新的社交场域。

总的来讲,把城市和乡村放到一块来讨论乡村振兴才是正确的做法。同时要努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制度,要让乡村土地可流通化,只有这样,城市和乡村才能达到真正的互动,城乡趋于一致的高质量现代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大地风景”(ID:besconsultinggroup),作者:吴必虎,原标题:《吴必虎:城乡一体方能振兴乡村》。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