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 孙小荣:旅游业“复工复产”为时尚早

旅游业 本文作者:张辉、孙小荣 2020-02-23 13:24:59
旅游业复工复产的时间尚未到来,不建议旅游业过于盲目地乐观,急于一时大范围地复工复产,开放旅游景区及旅游项目。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逐渐好转,近日来,部分省市陆续编发“新冠肺炎防控旅游景区有序开放工作指南”,逐渐放开了部分旅游景区及经营项目的正常营业。

从渐进式放开旅游市场复工复产,稳定旅游企业和从业者信心而言,这种探索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令我们深感不安和担忧的是,从当前“新冠”疫情的发展态势、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旅游消费的逻辑等层面来看,旅游业“超前”复工复产存在巨大的风险,也有可能与当下党中央、国务院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生产的复工复产“两线”指导精神相违背。

首先,疫情“拐点”尚未出现,启动旅游业不合时宜

根据2020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疫情防控会议强调,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目前正处于全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和狙击战的攻坚期。从防控专家对于“新冠”疫情的解读中,我们也能了解到,虽然疫情出现缓解,但对于疫情本身的研究认知尚不明朗,也没有出现特效药,并不排除随着复工复产的返程客流和人员的集聚,引发新高峰。

据2020年2月21日新闻报道,北京一家企业员工复工后9天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导致家庭及工作场所亲密接触者66人集中隔离,一般接触者200余人居家隔离;同日,曝出全国有3省5个监狱500余人聚集性感染,“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也不安全了;武汉还将继建19座方舱医院。

这就说明,新冠肺炎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的特点,依然不允许我们掉以轻心,尽量减少人口流动和群体聚集,依然是防控疫情传染的重要手段。

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来说,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而非生产行为,尤其是在非常时期,旅游消费也不是国民生活的必须性消费。因此,当前的复工复产的重点不是旅游行业,也不适合启动旅游消费。

不仅如此,从旅游消费的特征来看,人口流动性和聚集性是其重要特征,旅游行业也是借助于人的空间流动来实现旅游的运行的。没有人的流动和空间的聚集,旅游业就无法运行。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复产复工的重要决策,是在减少规模性人口流动和空间聚集前提下的复产复工,旅游业无疑是当下一个非必要复工,且潜在风险极大的行业。

尤其是在消费者对于疫情的心理阴影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地鼓励旅游景区和企业竞相“复工复产”,却不能实现经由大量的人口流动带来的有效消费转换,一是加重了地方疫情防控的压力,二是加重了旅游景区和企业的运营成本,三是加重了因游客流动和聚集而产生的传染风险。

一旦出现“旅游性感染”,不管是对感染发生的旅游目的地,还是对于全国整个旅游业来说,无疑又将是一个沉重的“二次伤害”。因此,此时不宜鼓动旅游业复工复产。

其次,旅游业是非基础性生产行业,应该首先支持必要性生产发展

今年是我国实现“小康”目标关键性的一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本次疫情的突发,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年初到现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几乎停滞。在疫情防控好转的情况下,恢复生产、恢复经济是当前头等大事。这就是“两条线”作战重要意义。面对众多行业构成的国民经济,恢复生产、恢复经济,也必然有一个行业先后和时间节奏的选择。

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优先复工复产的应该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医药器械,比如现在紧缺的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解决人民生产、生活物资必须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供给,比如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交通、水电气、粮食、食品、蔬菜等生产性行业;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物流、快递、商场、超市以及生活性服务业;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提振国民经济的重点出口企业,要优先推动国际沟通合作,深化对外开放,优先保障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维护“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快速恢复和稳定发展。

尤其是要优先恢复必要的生产、生活产业的正常运转,比如恢复交通运输、物流业,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满足人民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尽快恢复必要性行业就业,解决“用工荒”问题,引导农民工有序上岗,解决城市生产、生活运转难的问题,稳定国民基本收入,维护社会有序稳定等,这些才是当下的“头等大事”。

旅游业是建立在社会环境和平、生产生活稳定、市场秩序井然的基础之上的服务型产业,而非基础性生产行业。从社会经济恢复角度来讲,当下急需的是劳动者、生产者,而不是旅游者。旅游者是出现在劳动者——农业解决温饱,生产者——工业解决发展,消费者——消费解决价值转化之后,处于“顶端”也是“末端”的群体。

这也就是说,当生产、生活不稳定,劳动者和生产者不能创造价值以实现消费能力的转化时,旅游者是“不存在的幽灵”。

正因如此,不管是从短期,还是从长远来看,旅游业都要先沉住气,为基础性生产、生活产业的发展让道,不宜急于在疫情防控攻坚期复工复产。

再次,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旅游业务,违背旅游体验的舒适度

毋庸置疑,旅游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性消费,即是精神消费就要求舒适、舒坦,淡定从容地享受旅程。但就眼前而言,疫情造成的恐慌与焦虑依然萦绕在人们的心中,大部分城乡尚未解除社区周期性的隔离,人们无法像往常一样心无旁骛地体验旅游。

在经历了长达一个月的“禁足”后,是存在“憋不住的人群”,心存侥幸期待出去放风,这是人性使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至少在当下不值得鼓励。这个群体也毕竟是少数,在“出门放风承受感染风险”和“居家等候确保身体健康”这二者之间抉择,我们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

更何况,景区一旦开放,哪怕是局部的、有保障的、有序的、有预约机制的开放,都会给“心存侥幸的游客”和“心存侥幸的景区”带来一定的压力。游客为了“放风”要自备一套防控设备;景区为了迎客,要做好测温、消毒、控流、监视等一系列附加的防控工作,不管是对于旅游者而言,还是景区经营者而言,这不仅是成本的压力,也是心理的压力。

很明显,当下依然紧缺的口罩就是个问题。前期给武汉捐献口罩的日本,随着日本国内疫情的增长,近日也宣布国内口罩紧缺,有赖于从中国进口。

那么,对于已经复工复产的旅游景区来讲,是游客自备口罩,还是景区免费发放口罩?如果遇到没戴口罩的游客,景区是给游客提供一个口罩,还是拒绝游客入内,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正是因为急于“顶风作案”——跟着抢着复工复产,很多地方文旅主管部门、机构和企业,开始鼓动员工给景区防控捐赠口罩;某些地方出台的景区复工复产工作指南,甚至明确要求游客“戴口罩”,游客之间要“相隔1米距离”,核定承载力不超过“30%”、“50%”等硬性指标。

大家想想这个情景,这叫什么事儿?这是在旅游吗?此情此景,将一个原本赏心悦目、放松身心旅游景区,活脱脱地变成了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相互疏远,每个人都心怀忐忑的禁忌之地。这又何必呢?不仅旅游的体验性和舒适度无从谈起,反而给游客身心以及景区的运营都带来的“看得见的压力”。

我们深知此次疫情对旅游业带来的沉重影响,也深深理解旅游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尽早恢复旅游的心情,但是,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以及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来说,这时的旅游恢复都是不合规律的,是不合时宜的。我们不能情急之下就忽略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对于旅游来说,只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有保障,她依然是人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中央政治局疫情防控会议也强调,在疫情后要重点“帮扶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旅游业复工复产的时间尚未到来,不建议旅游业过于盲目地乐观,急于一时大范围地复工复产,开放旅游景区及旅游项目。理想的复工复产时间是疫情结束一个月后,以渐进、有序的方式逐步恢复,是把风险和成本降到最低,也是“非常时期”比较合理的“非常之举”。

也希望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地方政府,能够着眼于大局,尽快制定恢复旅游市场的可行性方案,必要时,对某些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现象发出及时的警示。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辉、北京旅游学会理事、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导师孙小荣,原标题:张辉 & 孙小荣:旅游业“复工复产”为时尚早》。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