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3月1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世界乡村旅游大会组织指导,由巅峰智业、旅豆学堂共同发起的文旅消费振兴公益直播巅峰大会,进行12小时不间断在线直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厉新建在线发表演讲。
厉新建认为,旅游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伴随着对外部环境的应激反应成长。旅游业追求的一定是韧性增长,不仅拥有在危机冲击过后能够再度发展,还应该包含在危机冲击的过程当中具有更强大的抗击打能力,同时能够抵消危机冲击的能力。
在厉新建看来,要建立起突破行业的脆弱性,构建起一个有韧性的行业和有韧性的企业的基本韧性增长框架的话,要从危机识别、灾备冗余、核心能力、骨干队伍、动态适应、重境响应、协同开放、生态思维上等方面上去下功夫。
厉新建表示,经过这次疫情,人们对未来在消费的过程当中,旅游消费和家庭亲情、走马观花和深度体验、身心愉悦和追求意义,这些关系处理上和认知上可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对国内旅游的质量要求也会发生变化。
以下是厉新建分享全文:
(本文根据演讲实录整理而来,执惠略做删减)
大家好,很高兴通过在线直播的形式,与全国的业者共同探讨分享关于疫情之下的文旅抗疫和振兴的一些想法。我今天分享的主题就叫战略乐观、战术谨慎、疫后旅游业复苏的思考。
第一个方面是低头看路,抬头看天。
当前疫情对旅游行业、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大家深有体会,如果说我们只看脚下的路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条泥泞不堪的道路。但是如果说我们抬头看天,看更长远,看未来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未来可能是绚烂美丽的彩虹。当然对很多企业来说,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自己能够活下来,因为只有现在活下来,我们未来才能够活得好。所以各个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都放在应该怎么办上,当前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政策施策的重点也是在救急救难上。
我们看到3月5号的人民日报的文章、3月10号总书记在湖北的讲话、3月12号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对疫情发展的判断以及3月13号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23个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其中第二条就讲到了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就像总书记讲到的,疫情会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一些影响,但是,它不会影响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在这里面,为了让经济能够持续向好,健康发展,可能消费就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消费是最终的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所以最终需求,旅游需求在这里面可能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当前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所以我想我们要给自己信心,疫情并不会改变旅游业长期向好的趋势。
当然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旅游行业长期向好,并不代表着旅游企业长期向好,持续向好。因为行业的生命周期不等于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繁荣发展的阶段,我们也可能会看到旅游企业的优胜劣汰,也可能会看到旅游企业生死存亡的序幕每天都在上演。所以在当前的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对疫情失控的时候,无论是境外的或者在疫情在国内发展初期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有给自己足够的信心。
同时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这个疫情的影响,无论是向好,或者说境外的恶化,会给我们企业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同时也需要看到,在这个生命周期当中其他企业的一些行为,对我们自己企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可能我们还需要去看到,当前一些大型企业或者一些平台的预售和复苏计划,对企业自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影响到企业的复苏?会不会让企业的复苏之路变得更加艰难?我想这些我们都需要去琢磨,认真的思考。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除了看脚下的路之外,我们也看看头顶上的天。
第二个方面,我们讲脆弱的行业和韧性的发展。
旅游行业的发展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伴随着对外部环境的应激反应成长。我们本身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经历过很多危机,就像前段时间WTTC发布的一个报告所讲的一样,我们在2001年—2018年期间,国际上就至少有90次危机对旅游业产生过的影响。报告也分析了在这些危机之后旅游业的复苏的情况,比如说在恐怖主义影响下,恢复周期大概是11.5个月,在政局动荡和动乱的影响情况下,可能恢复需要22.2个月。自然灾害影响下,可能是16.2个月。当然包括像这次疫情影响下,平均的恢复周期可能要19.4个月,时间跨度从10个月到34.9个月不等。
我们作为旅游行业来说会受到危机的影响,我们也是在危机相伴当中来发展的。但是我想我们不能说危机来了,就全体卧倒。我们对外部环境很敏感,危机过后又竞相抢跑,我想这肯定不是我们这个行业或者说企业所期望看到的,我们要追求的一定是韧性增长。所谓韧性增长,应该说不仅仅表现在危机冲击过后能够再度发展,还应该包含在危机冲击的过程当中具有更强大的抗击打能力,同时能够抵消危机冲击的能力。
所以韧性增长不仅要关注危机发生之后,动员我们的资源、社会组织能力来应对已经爆发出来的危机。可能还需要去关注在危机爆发之前,能不能够有足够强大的预警能力,能不能够去避免受危机爆发拖累,或者能不能够去降低危机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
我们在这些方面能力构建上是不是足够的强大?所谓的韧性增长,显然不只是说我们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我们还要考虑到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种持续的机制,所以任性的增长不应该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可能要吃一堑长一智,不断的修好行业,不断的修好企业自己的护城河。韧性增长也不应该是简单的见招拆招,应对不确定性的环境。我们可能需要未雨绸缪,来增加确定性的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讲所谓任性的增长,一定不是依靠单一组织来应对危机或环境的巨变,我们要依靠什么?依靠组织间的有效协同,我们需要依靠什么?需要依靠开放分散性的快速决策机制,我们要依靠这个行业当中的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很强的组织韧性。
因为我们很清楚,只有形成良性互动生态群落,生态系统才可能是稳定的,才可能是可持续的。只有我们的决策机制不是层层汇报、层层集中的管控,我们的决策才能快速有效。我们的行业一定是由企业构成的,如果说没有有韧性的企业,我们这个行业就不可能是一个有韧性的行业。当然在这里面我们的骨干企业要真的像骨干企业,或者说真正的能够成为骨干企业。在这些方面上,我们的骨干企业可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这个行业来说,要建立起突破行业的脆弱性,构建起一个有韧性的行业和有韧性的企业的基本韧性增长框架的话,我想可能需要从危机识别、灾备冗余、核心能力、骨干队伍、动态适应、重境响应、协同开放、生态思维上,从这些方面上去下功夫。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方面,虽然我们讲这个行业很脆弱,但是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构建我们自己的韧性增长能力框架,来推动这个行业更有韧性的发展。
第三个方面,究竟我们在应对危机的过程当中,面对这次疫情的过程当中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
我们应该不断的去加强自我修炼,只有这样,我们在疫情结束之后才能够满血复活。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在市场竞争的过程当中,市场会不会给我们企业有一次再重来的机会?作为企业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去看待这个问题,需要认真的去分析。市场竞争对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深刻的去理解,竞争的过程当中,我们最应该去关注的是什么?我相信竞争,我们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竞争,在竞争的过程当中,我们所害怕的一定不是持续的胶着,一定不是持久战,最害怕的一定是一剑封喉,一骑绝尘。
就像现在一样,现在好像每一个旅游企业,在疫情的过程当中,当前我们旅游暂停的禁令还没有解除,我们大家都在等在原地等着起跑,好像大家都是一样的,都在起跑线上。但是疫情结束之后,发令枪一响,谁能够快速的跑,谁能够跑的更加强劲,谁能够跑得更远,跑得更久,跑得更快,我想高下立见。所以我们现在每一个旅游企业,包括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需要去琢磨一下,我们是不是应该自我去做一个体检?我相信我们现在体检能够多深入,疫情结束之后,未来的发展就能够多强大。
我们各类旅游机构和组织是不是也需要去反思一下,我们在信息通畅、组织扁平、深入一线、科学决策,发展初心方面究竟做的怎么样?我们是不是需要去琢磨一下,基础的变化究竟会带来什么样一些趋势的变化?比如说数字化的变革,会对这个行业会对企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我们是不是需要去思考一下对线下场景的依赖,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大的环境当中、大的背景当中去突破?我们还是只是一直走在习惯的道路上?
我们需不需要去思考一下,我们究竟应该用旧的方式来面对新的需求,还是应该用新的方式来面对旧的需求,还是应该用新的方式来适应新的需求。在疫情结束之后,究竟是一蹶不振,还是满血复活?我们除了抗击打能力的锤炼之外,我们是不是需要去更好的去培养自己的发展修复能力。我们除了关注疫情,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会去关注一下购买行为的线上渗透率会进一步提高之外,是不是也要去关注一下旅游企业用工模式会不会有变化?机器人的应用及发展会不会有变化?社会的营商环境的改革和优化,对我们企业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这个产业生态风险、分担机制和应对模式构建起来之后,对企业又会有什么影响?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对企业究竟意味着是机遇还是挑战?
我们也需要去思考一下,在当前疫情情况下,消费需要去刺激,需要去激活,在这里面原来一些我们所期待的制度改革建成会不会加快?原来出的一些政策落实的速度会不会加快?制度改革和政策落实加快,对企业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市内免税的建设,2017年就提出来了,在今天市内免税的建设会不会加快?之前在疫情发生初期的时候,大家都在预测,说因为假期透支,今年的五一、十一的放假,今年的暑假会不会有变化?至少从3月13号的信息来看,我们的假日安排还是维持着原有的安排。清明和端午还是放三天,五一还是放5天,国庆和中秋还是放8天。当然我们在这里面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说我们今天讲的外围的疫情失控,对出境对入境都会有影响。尤其是旅行服务行业,有很多是围绕着促进旅游在做的企业。随着外围疫情的扩散,出境旅游不确定性增加之后,我们的形势就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包括企业倒闭、人员失业。
入境旅游也是一样,入境旅游应该是这些年以来的发展应该说一直是一个颓势的续的过程。入境旅游整个生态其实也是缺乏完整性、缺乏养护、缺乏生机的。我们在这次疫情影响下,国家或有关方面,对入境旅游的振兴会不会痛下决心?如果说痛下决心,借此机会进行系统的梳理,出台一些重磅战略的话,我们的重申、重振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格局? 那么企业和目的地都可能需要去思考。
当然,经过这次疫情,也让大家看到了生活不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也可能会提高。在旅游方面上,我们可能也需要去关注,人们对未来在消费的过程当中,旅游消费和家庭亲情、走马观花和深度体验、身心愉悦和追求意义,这些关系处理上和认知上可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之后,人们对国内旅游的质量要求随即也会发生变化。我们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国内旅游的高质量体验做好准备了吗?国内旅游的体验,在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主要障碍究竟是什么?我们刚才也讲到了,这次疫情可能会让人们线上消费的习惯进一步的得到培育。整个社会都进行了线上生活教育之后,我们旅游行业的线上旅游产品是不是足够丰富?我们旅游行业是不是真的可以让人们能够很便利的实现动态打包?在线上选择旅游商品的时候可以无忧的选择,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应该说2020年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一定是重中之重,但这并不是说人们没法去国外了,我们一定会在国内消费。
我们在国内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当中,我们可能需要围绕着市场秩序、产品质量、标准落地、正视差异、补齐短板、强化优势、选准重点、服务大局上需要做一些重点的谋划,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我们作为旅游企业来说,也需要在组织重建、任性架构、产品设计、资源组织、市场俘获方面上下一些功夫。如果我们现在不做好自我修炼、重整旗鼓的话,等未来突围的机会真的来了,我们又拿什么去抓住这个机会呢?
第四个方面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策?
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冷静客观的分析。之前我在一些直播当中也讲到过,我们为了未来的发展和兼顾当前的现实,我们可能需要在节奏、预售、分区、分类、警惕、转变、深化,在这些方面上去下一些功夫。我想除了这个之外,可能还有这么几小点我们也可以去适当关注一下。比如说第一个,在疫情之中的一些暂时性的举措,在疫情结束之后会不会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比如在这次疫情当中,有些企业为了救急救难,他考虑到节流的同时,毕竟还需要去开源。在旅游业停摆的情况下,他只能去瞄准一些生活类的服务,因为疫情当中的人们生活还是要持续。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卖菜也好、去卖一些防疫用品也好,我想可以想象,大家为了去开源,去做这样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会不会像社区电商一样,除非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否则的话可能会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个人会觉得在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要用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论这个竞争力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原有的竞争力,还是脱胎换骨之后,转型之后的竞争力。
我们也需要看到,在疫情当中会发现一些所谓的潜在需求,这些潜在需求貌似是一些新的机会,但这些新的机会在疫情结束之后,能不能够真正成为企业创新未来、创新发展真正可行的机会?我想可能需要仔细的去琢磨,冷静的去思考,包括在疫情当中,有些专家基于学术讨论,提到了酒店怎么跟方舱医院战时和平时做结合的发展,在这些方面上,我个人觉得学术探讨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说要转化为企业的实践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去判断。
毕竟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企业的发展还是需要有定力。企业的发展毕竟不像小孩子过家家,想一出是一出。如果今天专业化明天多元化,恐怕一个企业来说也很难真正的做大做强。包括在这疫情当中有很多人都提到的无接触模式,这种无接触模式是不是我们旅游行业或者旅游企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要重点去关注的?我们旅游行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来说,我们需不需要去思考一下说,如果说无接触生活真的成为社会现实的时候,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异化?人类社会究竟应该是多社交接触,还是多宅在家里成为接触的孤岛?如果说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关注到无接触是基于机器人应用的时候,谁来管这机器人,是人还是机器人来管理?如果无接触只是点单、收银和网上学习的时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线上可以解决的和扫码可以解决的早已经在我们的消费生活当中,在旅游当中也已经司空见惯。其实像现在的酒店,除了前台和餐厅,其实基本上都是无接触的环境,所以对无接触的模式,我个人觉得旅游行业最好还是别见风就是雨,最好多一些观察,多一些冷静的思考。
我们再想想,以前给我们带来的旅游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带来这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去琢磨一下,疫情可能对旅游行业来说也有一些正面的影响?当然负面的影响大家很清楚,就是恐惧,包括对封闭交通工具的恐惧,会影响流动性,每一个人的心理缓冲期客观存在,也会影响到旅游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这次疫情当中,人们对于享受生活,对家人、家庭、亲情的重视,跟以往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
在这方面上,会不会也使得人们愿意把更多的钱拿出来跟家人一起去旅行、去消费,旅行消费的倾向性会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像金银潭医院的于田主任所讲,他们的医生在感慨人生,说等疫情结束之后,一定不省吃俭用,假期一定要带着老婆孩子出去旅游。所以,我想在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既需要关注到现在当前面对的困难,我们也需要更好的去着眼未来。在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上,我们需要有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和视角,我们既不沉迷于过去,因为过去不可重来,过去的经验也未必适应坚定的市场;我们也不放弃现在,因为没有脚踏实地的付出,就不可能有漫山遍野的收获;当然我们也不畏惧将来,我们要用专业、专注在不确定性的未来谋得确定性的发展。所以相见不如怀念,想念不如见面。疫情造成了明显的社交疏离,我相信大家其实都期待着在山山水水当中与自己的朋友、与自己的亲人能够更好的去做更深入的交流。
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做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