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规划加持,人口超亿的沿黄九省(区)能否打造新文旅高地?

黄河 本文作者:曾建中(Ethan) 2021-11-13 12:52:02
有动力,有压力,大势助推,效果将如何?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总人口约1.6亿,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顶层设计擘画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的文旅业发展正进入全新周期。

其映衬的是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乃至共同富裕。

这自然也是我们理解新时代、新语境的重要入口。

执惠特推出“黄河大合唱”系列策划,知宏观,析微观,看大局,找细节。

以下为第一篇。

 

今年是黄河流域的高层级政策密集年,其未来的发展路径、走向都已有更明确细致的设定。

黄河流域有着直观的两面:

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根基深厚,同时拥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资源,具备打造中国文化属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也具备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潜力;

另一方面,这里生态脆弱,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民生发展不足,以及区域协同发展还不够,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精神内涵深入挖掘不足。

强化长板、补足短板,成为黄河流域的新命题。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具体规划,为“解题”提供了具体入口。

但挑战不小,超亿人口的文旅资源高地,能否形成一个新的文旅“共同体”高地?

黄河流域文旅发展,“顶级”设定的风向

经过多年演变,黄河流域文旅发展站在了一个历史新高位。

2019年9月,国家高层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提到,到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打造形成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相关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综合效益有效发挥,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10月8日,中办、国办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单独成章予以明确。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印发。

这些高层级的政策对黄河流域的文旅发展、生态保护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思路、路径都做了一定明确指向。

而这背后其实是多个核心要素的作用,包括不限于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生态保护、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同发展,以及共同富裕。

透过黄河流域的新走向,上述这些宏观要点,其实已经有了更多可触及的实感。

我们大致做个分析拆解。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强调和实质展现,紧迫性与必然性并立,既对外来文化有了更多包容性,也更寻求民族文化的外输。

国家高层曾提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指的是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魂,是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这代表了一个明显定调和风向,比如黄河的保护和治理被提高到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

黄河的文化根基深厚,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众多。但这些文化相对黄河流域文化来说,还属于点或线的文化构成,目前黄河流域还没有形成认知度很高的文化符号,或统领性强的文化IP,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元素、黄河文化精华的凝练体是什么?在传播外输黄河文化,与其他世界绵厚文化对比时,要表达的内核是什么、实际的载体又是什么?这些都会对黄河文化的价值呈现带来影响。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被强调许久,用意之一是,文旅/文化消费无区域边界性,以及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对于文化的渗透影响作用不小。

对应到建设具备国际属性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其文化符号凝练或文化IP构建,重要且迫切。

“十四五”规划中除了涉及黄河文化旅游带,还提到要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两条“旅游带”的信息描述差别是,黄河着重提到文化,以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这在于黄河流域厚重文化既深植于人文景观中,比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西安古城、洛阳古城、开封古城等,还有突出的自然景观,包括瀑布、雪山、湖泊、湿地、草原、森林、荒原等丰富等地形地貌,分布于沿黄九省(区)中,既有差异化或独特性,也显现丰富系统性。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两类突出资源,在黄河流域实现了叠加,是其独特优势,具备打造中国文化属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这里做个推介,执惠将推出黄河流域专题报告,展现全面而前沿的黄河流域文旅信息,有兴趣可以订阅)

null

文化旅游带自然不只落在文化和旅游层面,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发展是另一层面。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为流域城市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生态保护和往前进一步提供的新的产业契机。黄河流域面临很多突出问题。

上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其规范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总人口约1.6亿,《纲要》点出了几个“最”:

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

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金外流严重,要素资源比较缺乏。

黄河流域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于此,基于保护前提下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又为新的产业结构转型变革背景下,沿黄各省区打造升级新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直接的新产业支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积极要素。

而市场要素的更大效应实现,也在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有效配合,大区域下各省区的协同发展,比如长三角、粤港澳,提供了直接的范本。

但黄河流域现实阻隔明显。

上述《纲要》提到,受地理条件等制约,沿黄各省区经济联系度历来不高,区域分工协作意识不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精神内涵深入挖掘不足。

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以说是从上层推动沿黄省区的产业协同,为各省区提供直接的协同、协作载体。

我们常说当前进入了新时代、新语境,黄河流域的走向,其实提供了直接参考。

沿黄九省(区)协同,打造高地难不难?

黄河流域文旅业的进阶,沿黄九省(区)的一体化协同,将是关键因素。如何在新定位、新政策及新环境下,在竞合间找到各自的新突破点、彼此协作的新路径,是它们的新机会与新考验。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已3周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继续向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区域社会经协同一体化发展,可以说正进入深水区,也可说进入新一轮推动周期。

其中区域文旅一体化,与此密切相关,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与成渝,4个文旅高地的形成,与各自区域协同发展相对走在前面有不小关系,尤其长三角的区域文旅一体化有更多动作,会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带来助益,黄河文化旅游带难免有更多压力。

上述《纲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内容板块提出: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

发挥上游自然景观多样、生态风光原始、民族文化多彩、地域特色鲜明优势,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品质旅游服务供给,支持青海、四川、甘肃毗邻地区共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中游依托古都、古城、古迹等丰富人文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和农耕文化特色,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下游发挥好泰山、孔庙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作用,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石窟文化保护力度,打造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标识和“中国石窟”文化品牌。

这些内容突出了几点:

1、将文旅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定位高;

2、沿黄九省(区)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协作,提高优质资源等市场要素的能效比和价值;

3、上游、中游、下游区域依据各自优势差异资源,既做出自己的品牌产品,也注重差异化,不同产品组成文化旅游带;

沿黄九省(区)多年来已有一些合作,包括不限于:

2010年5月,由三门峡市发起,联合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西安市、渭南市,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等三省八市携手成立了“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发布了《“黄河之旅”旅游联盟成立宣言》,提出了共同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品牌、共同推介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区域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共同搞好区域旅游招商、共同实施“黄河之旅”旅游联盟互访计划等;

2011年5月,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沿黄九省(区)旅游部门在三门峡共同签署《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倡议书》,成立“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形成了沿黄九省(区)“9+1”旅游合作机制,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合作体的正式成立;

2012年5月,“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发布,每条线路均依次贯穿黄河流域九省(区),标志着“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的合作更加具体,大黄河旅游的概念更加明确;

2013年5月,大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开始由政府间合作转入到旅游企业合作的新阶段;

2014年5月,沿黄九省(区)黄河智慧旅游品牌建设启动,成立了沿黄九省(区)全媒体旅游宣传联盟、中国黄河旅游市场推广联盟,推动媒体与旅游界的协作与互动;

2016年5月,沿黄九省(区)旅游部门在三门峡,发布“黄河旅游目的地城市共建宣言”,并启动了 “九省联动·十万游客游黄河” 旅游目的地共建项目;

2020年9月,全国首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大数据)中心成立,将为沿黄九省区文化旅游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更具体而言,沿黄九省(区)进一步合作协同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同时文化的一脉相承,但各自的自然和文化的资源不同,以及各自的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等逻辑、路径等也有差异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层、文旅核心物。

沿黄九省(区)的各个城市,尤其黄河流域的重点城市,比如黄河文化节点城市,在某一个或某一类黄河文化中,具备代表性,并已打造形成一些差异化的文旅项目,乃至黄河文化旅游的产品供给体系。

在既有的顶层设计、建设框架雏形下,将这些重要节点、产品串联成线、成面,扩大合作基础,还要思考:

如何在个体的黄河文化旅游发展中找到各自的突破点,又能形成一个利益协同互促的共同体,合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高点?

同一个文化体系下,同一类文化或自然资源区域分隔下,如何处理现实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如何在跨多个行政区域的协同合作中,通过一个可行的顶层设计,建立一个更高层级的综合协调机构,形成新的利益协同互促机制,协调和统筹整个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作为参考,在当前长三角的区域文旅一体化中,这些也是很现实、充满挑战的问题)

壶口瀑布是一个实例。

壶口瀑布被称为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是千百年来观黄河的绝佳位置,并有“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多个国家级头衔加身。

一个重要细节是,壶口瀑布分属陕西、山西两地,被分割成两个“壶口瀑布”,对应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陕西宜川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两者车程只有10分钟。

客观的地理与行政区隔,导致这两个景区“各自为政”,门票不互通,价格类同,导致游客若想看尽壶口瀑布两岸风光,需买两次门票,两次进入景区。在运营初期,还曾出现两个景区为争夺客源而打价格战的情况,陷入恶性竞争。

早在2002年,壶口瀑布便被评为4A景区,两个景区也曾分别推动“晋升”5A,但迄今尚未成功,壶口瀑布一直被“割裂”一分为二,应该是缘由之一。

未来壶口瀑布能否“合二为一”,在竞合中找到做大双方利益的平衡点、突破点,可被视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参考之一。

而这只是代表缩影之一,现实复杂度远胜于此。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