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的突围战,文旅人不可不懂!

城投 本文作者:黄乐、赵宸 2022-06-29 15:15:49
文旅产业与各地城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可割。

6月13日下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清晰界定了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此前在5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中也有一条引起热议: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禁银行配合地方政府新增隐债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5月18日,财政部更是以儆效尤,发布了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选取了来自全国多省份的违规增加隐性债务的案例,给地方政府债务戴上“紧箍咒”,可以说政府融资平台是在夹缝中求发展。

近几年为了防范金融经济风险,政策在大力治理地方隐性债务,监管逐步在发力。城投公司作为大量隐性债务重要主体,频频遭遇整顿,资金来源受阻,在政策持不断收紧的浪潮里,城投的发展也被推向了新阶段,在“严监管”的约束下,城投的转型迫在眉睫!

平台公司为地方政府融资而生,发展中仍存在五大难点

平台公司对于地方政府和我国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其主要发挥融资职能,可以理解成一种政策调控工具,但在其改革历程中确有几大难点亟需解决。

1、平台公司存在五大难点,延伸国家大力调控四大动力

平台公司问题很多,基本有五个方面:第一是债务压力大。第二是造血机制不足。第三往深处去考虑是缺乏经营意识。造血和有经营意识意味着能赚钱,能赚钱意味着一定是有风险的。在赚钱和风险面前,政府宁肯是厌恶风险,长期下来就是政府想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是缺造血机制,缺经营意识的长期博弈的结果。第四是人才机制不合理,从一个政府失控的平台公司到市场化的路其实很长,普遍是缺人的,缺合适的人,缺能干的人,缺既懂政府又懂市场的人。第五是运作机制不顺。因为平台公司本来就是一个畸形的产物,平台公司做的越大,意味着要抢很多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利,这是一个利益重构的过程。

那么让国家大力调控的动力当然不只是这些问题,而是一些延伸风险。第一是风险太大,一个200亿的平台公司动不动负债150亿,然后有效资产可能还不到20个亿,真正破产清算的时候风险太大,一旦出问题可能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是资金空转,每次国家想通过货币政策放点钱给到实体企业,结果钱转来转去都进入了平台公司、进入房地产,挤占了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对很多政策打了折扣。第三是投资不经济,因为钱来得太容易,比如修路架桥可以反复修路架桥。第四是运作效率不高,主要是原因是为了提升平台公司的融资能力,大量的国有资产并表并给了城投,但城投并没有去经营管理它,所以说应用效率偏低。

2、平台公司并非单纯的企业性质,转型发展要站在宏观形势看

平台公司从8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到97年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比如亚洲金融危机需要去对冲风险,需要投融资等,再到08年第二轮全球经济危机背景,国家出台的“4万亿投资”,甚至把组平台公司融资作为一种考核的方式,平台公司激增,这期间可以说是“平台公司的美好时光”。往后开始做调整, 19号文、银监会名单制、162号文、463号文、国发43号文,50号文等从政策来看是在加压,但是结果是虽然调控紧,平台公司发展依旧迅速。

其实政策也是在一会收,一会放的,甚至可以总结出来经济实体经济在向好的时候,国家就开始管控平台公司,实体经济不好的时候,国家就开始去放,因为实体经济一旦向好,国家会觉得税收可以上来了。平台公司运作效率不是很高,经济债务压力太大就开始去收,但是一旦经济出问题,平台公司作为政府的“亲儿子”是要往上冲的,所以说站在这个节点上去看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是要站在一定的宏观形势下来看。

改革的方向是中央和地方要切割,政府和企业要切割,未来将是“小政府,大市场”的概念

那下面怎么去改?国发43号文对政府投融资体制做了“一个机制、两种思路、三条界线”的顶层设计,简单说就是通过政府债券解决的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额度是受限的,改革方向是中央和地方要切割,政府和企业要切割,未来一定是小政府,大市场的概念。

1、平台公司生存逻辑之变--从政府信用背书式到市场化融资

其中50号文做了加压,重申政府和平台公司一定要做债务的切割,也就是说未来政府对平台公司不兜底,意味着它会从政府信用背书式的融资走向市场化融资,平台公司生存逻辑发生了变化。市场化融资意味着平台公司第一要有足够的有效资产量;第二要有相对比较合规的、规范的营业收入,不能完全来源于政府确认的收入;第三要有市场化利润;第四是有制约风险的措施。

2、平台公司会变成特殊目的的一般性国有企业,做“政企命运共同体”和“企业有机生命体”

那么平台公司未来改革往哪走?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是替政府去回答,进一步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帮助政府做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第二个是带动地方的产业升级。因为政府发债券,一个是需要财力,一个是需要良好的产业环境,也就是说未来债务的最终破题是靠良好的产业环境作为支撑的,只要产业起来,债券能持续发出来,债务风险也就没问题。第三个国资国企改革,最主要是优化资本布局,提高国有资产运行效率。第四个红线指标,债务不出问题。

所以说平台公司会变成特殊目的的一般性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有两条主线:一个是给政府回答什么叫政企命运共同体,政府好了,会让平台公司好,平台公司做得好,是为了更好的去服务政府。第二个企业有机生命体,这个主要是平台公司要能可持续发展才行,这是从平台公司需要找回的基因。

3、先满足“裁判”的要求,核心是提高市场化能力和运营效率

当前发展态势有四个层面:

1)第一是十四五视角。具体到地方平台公司和国有企业来说,一方面是在一个风险敞口的环境中要去考虑平台公司的发展,另一个要实现同频共振,就是我这个方案对政府和局委的价值,如果是市级政府,跟县区级的价值是什么?还有就是未来国资的规划要能支撑起政府的规划来,要发挥国资对政府战略的支撑作用。核心就是平台公司怎么去支撑国资,实现政府国资和国有企业在一条脉络上去发展。

2)第二是“六稳”“六保”。国家既要控制融资,既要控制债务,还要去做六稳六保,城镇化率要在短期内提高75%,这都需要用钱,所以说越到县区级政府越困难,这是大环境决定的。

3)第三是城市发展视角。如果想把平台公司做好的话,就要基于发展的角度去看平台公司。我们很多城投类企业是服务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这就需要考虑未来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说再过10年城镇化率到了70%-75%,城市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大的变化,这就要看到城市发展的逻辑,反过来推公司的发展逻辑,也就是说城市会从造城走上运营城市,作为平台公司就要从造城提前谋划怎么去运营。

4)最后是国资国企改革。本轮大概从15年开始25号文出来以后,又出了若干配套文件,叫“1+N”政策体系。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其实是承接上面的顶层设计,用三年行动计划把这些顶层设计全部落到实处去。改革的核心出发点是市场化能力和提高运营效率,并且所有的改革找到了政策依据,比如法人机制怎么优化,三项制度改革怎么做,都找到了依据。因为政府做事是要讲依据的,这是很好的一个尚方宝剑。

推动城投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需重点关注债务风险和平台公司重构升级

在明确城投改革的发展占位和改革方向后,其中有两大核心难点,一个是对于债务问题处理,另一个是平台公司重构升级,这两方面是重点,也是难点,是衡量城投是否转型成功的要点。

1、债务现实环境难,要求平台公司从“大循环”走向“小循环”

首先为什么平台公司体量都大?主要是因为“滚雪球”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依赖地方政府。第一是需要有持续的资产注入,其次是政府财政有承诺函,这个体系在17年之后就走不通,需要通过投产业获得投资收益,再进一步证券化,逐步构建融资、投资、产业经营三大生态圈,实现闭环运作,才能实现平台公司转型成功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改革发展会要求平台公司从大循环走向小循环,也会去要求地方政府把资产和资源都支持给平台公司,也要求地方政府适当控制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建设。

针对债务风险怎么处理?第一是先摸清底数,不管是隐性的、显性的、为了投资要求把它摸清楚,摸清楚以后针对于存量项目优化结构就可以缓释风险;另外针对于新增的项目,一定要搞清楚每个项目平衡运作,至少要做到新增投资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最后是建立应急管理反应机制。

2、明确职能和定位,“六步法”助力平台公司重构升级

对于如何去升级重构平台公司,首先要明确职能和定位:是承接政府想做的事儿,也是一个上位规划怎么落地的问题,其中包括实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以及民生保障等,要了解政府有哪些资源和资金,利用这些资源怎么去做。这就需要把平台公司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首先需要一个合理的国企架构,未来国有企业不管是1+N、2+N、N+N,都不要同质竞争和闲散;第二是项目模式,政府给的项目要有明确任务和承接模式;第三是融资模式,如何放杠杆的问题;最后是政企合作,其中怎么监管和考核,要实现责权利效对等以及有合适的考核机制。

那么具体实现平台公司的重构升级有六大步骤:清查-整合-再造-培育-优化-构建。

1)资产资源清查

首先查什么?平台公司要想市场化融资,需要有足够的有效资产量,需要有足够的收入利润作为支撑。这个清查就是为了满足有效资产,收入,利润为基础上倒查为可用的一些资源,把资产资源全部清查一遍。查完以后即使不往公司里面去注,至少是国资经营的一本台账,要想往平台公司里面去注,一定是按合规的方式。

2)内外部重构

重构的话分内部和外部重构。外部重构指的是什么?就是把外面清查出来的一些资产、资源注入到平台公司体系里面,但注入的前提是先对国有资产资源有一个顶层设计,是N+1、N+2还是N+N?资产要注给谁?这个注入的过程中要包括有一个收入重构的概念。内部重构是说把城投公司拆开,把里面的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分开,把不同经营性质的分开,构建恰当的运营主体,提升投融资水平,实现专业化运作。但重构的前提是先有规划引领,再去重构架构。图片

3)再造功能定位和目标体系

重构完以后,不同的主体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比方说未来改革重点是两类公司,母公司是国资监管部门,下面是做实的公司,分成几类:公建类、产业化经营性类、金融类等。当然还有一些地方在做定位时候讲究对标,但你很难完全对标一个企业所有的点,要不同地方不同的学,有了定位以后,再往后面就可能拆解成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图片

4)优化和培育业务体系

业务体系的逻辑是什么?是将城投公司的业务体系从点、线、面、再到有机生命体的概念。比如说基建平台公司在之前是做代建的,是个点,转成线的话,就要去考虑基建的全产业链是什么?比如基建的全产业链第一是项目全过程咨询,第二是上游原材料的延伸,第三是下游建设施工,实现从建设到运营的转型。其实就是说从点到线的拓展,需要先把产业链分析出来,然后明确这产业链的每个点进入的可能性、要求和难度、以及进去以后的收益,核心就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去考虑,而不单纯是放在一个点上去考虑。

5)优化运营管理体系

有了业务规划,后面就是运营管理体系。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强化董事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推动经理层的去行政化、市场化、职业化等。另外要根据母子公司职能定位重构公司组织架构,母子公司定位确定后需要对组织架构做调整,未来公司一定是集团化运作的。集团应该抓什么?要抓资产,抓人,抓信息,抓战略,抓融资,抓投资等。

6)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优化政府投融资体制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很重要的一点是用人体系升级,优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这是三项制度改革明确提出来的,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六步法之外,政府投融资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也是能保证平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说未来政府投资项目、土地、资金这三大要素怎么能统筹起来?就有了投委会、投办、平台公司的三层架构,也就是“三个一”模式。

3、“一主两翼”市场化转型之路,以“市场的思维”谋事,用“平台的逻辑”办事,借“资本的力量”成事

其实城投转型无非是要从战略升级、定位明晰、业务布局、资本运作、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转型保障等方面做详细的思考和布局,具体来看安徽怀远集团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围绕一个目标,形成财政、平台“两元发展”相辅相成的总体布局,集中做好“三件事情”,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不挣钱的事”、 探索利润增长点的“挣钱的事”、 并购“值钱的事”。

在有方向后,重点是定位和战略,怀远集团明确“四个定位”, 实施“大战略、大财务、大人事、大风控、大监督”五大战略,发挥“六个作用”, 做到“七个转变”:比如在理念方面,从“保守”到“创新”的转变;在体制方面,从“平台化”到“市场化”的转变;在投融资方面,从“融资为主”到“投资为主”的转变;在运营方面,从“建设为主”到“经营为主”的转变 ;在经营方面,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项目方面,从“干好再算”到“算好再干”的转变等。

小结

“十四五”开局年,城投虽面临诸多内外部挑战,但也迎来多种发展机遇。城投需加强自身市场化转型,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防范债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城投转型,势在必行!

【以上内容根据中国城发会区县城投联合会外部专家,现代咨询集团高级副总裁王蓬、以及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城投发展工委秘书长赵远在5月20日《2022不动产高质量发展论坛》陕西西安站活动分享整理而成】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明源不动产研究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城投的突围战,打响了!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黄乐、赵宸
作者
1
文章/篇
1194
阅读/次
小编推荐
推荐报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