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近日,国标委对《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的修订,具有重要的行业导向意义。这一修订反映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即从单纯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硬件旅游,逐渐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旅游。
过去,宏伟的建筑、精美的景观可能是吸引游客的关键。然而,如今游客更加注重在景区内获得的体验与服务。优质、贴心、个性化的服务成为游客评价景区的重要标准。
回首自2003年首次修订至今的历程,我国在经济社会以及旅游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致使 2003 版的标准显得落伍。此次修订,着重强化景区质量的等级特性和划分关键,无疑是一次精准的举措。不同等级的景区具备不同的侧重点,这并非是生硬的层级划分,而是依据市场需求和景区自身特点所做出的科学规划。
从景区经营角度修订后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标准有以下九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等级特性和划分关键的强化是一大亮点
明确不同等级景区的侧重点,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科学规划,这是一种理性且务实的进步。过去模糊的划分容易导致景区发展方向的迷失,如今每个等级都有清晰的定位,使景区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避免了盲目追求高等级评定而忽略实际情况。这种精准定位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景区格局,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过去,部分景区盲目追求高等级评定,罔顾自身实际状况,投入大量资源,最终往往得不偿失,不但丧失了原有的特色,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新的等级划分促使景区回归理性,清晰地认知自身定位。例如,一些拥有独特自然资源但开发受限的景区,在适宜的等级上悉心雕琢,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
新增的前提条件极具前瞻性与必要性
把诚信、合规、安全生产以及环保等元素纳入前置评估范畴,矫正了部分景区重硬件而轻软件的状况。这种转变不但提高了景区的整体质量,而且是保障游客权益以及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个景区唯有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规范、安全和环保,方可切实赢得游客的信任与良好口碑。新增的前提条件有效地矫治了过往的弊病。过去重硬件而轻软件的倾向,使得一些景区尽管设施完备,然而在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等方面却存有缺陷。
将诚信、合规、安全生产以及环保等纳入前置评估,此乃对景区全面发展的诉求,也是保障游客权益和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游览服务方面的加强更是此次修订的突出亮点
从设施旅游向服务旅游的转变,是顺应时代趋势的明智抉择。不再过度追求硬件配套的无所不包,而是围绕游览这一核心功能去粗取精,重点建设与游览直接相关的设施。比如经过厕所革命,景区的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
新国标因时制宜,更加强调服务游客的成效和设施的使用效率,像游客服务中心功能的简化,邮政等非必需设施的灵活配置,都体现了对实际需求的精确把控和对新形势的积极顺应。
设施配置的灵活性调整是资源优化的重要举措
游客服务中心功能的简化以及邮政等非必需设施的灵活配置,既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提高了设施的使用效率。这使得景区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关键、最能提升游客体验的设施和服务上。
在创A逻辑方面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过去行政主导下追求政绩的导向导致了一些景区盲目升 A,新国标引导各方按照市场逻辑创A,使景区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促使景区从自身实际出发,理性评估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盲目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容忽视的是,5A 景区的经济价值并非总是如预想中那般显著。尽管5A评级理论上应当带来丰厚的收益,但部分 5A 景区的年收入仅有两三千万。这一数字与为满足5A要求而动辄投入的数亿甚至十几亿的硬件升级成本相较,极不相称,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失衡,使得大规模的硬件升级行为显得荒谬至极。
投入产出比受到更多关注引导景区管理者在升级时充分评估成本与收益
这一要求有助于景区管理者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失衡。只有在确保投入能够带来相应的收益和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升级,景区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文化内涵挖掘的加强成为新标准的又一大亮点
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旅游景区不再仅仅是自然风光或历史遗迹的简单呈现,更需要突出文化主题,实现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和传播。
这要求景区精心构思文化主题与创意,巧妙利用和展示文化元素,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体验,塑造独特的品牌并加强传播,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景区能够赋予游客更丰富、更深刻的旅游体验,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
分类指导文化建设的理念使得不同类型的景区能够有的放矢地发展
对于生态资源型景区,保护生态资源是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实现生态与文化的和谐共生。比如一些自然保护区,可以通过讲述当地的生态故事、展示独特的生态文化,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增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而历史遗迹型景区则应将重点放在文化内容的深度开发与展示上,通过专业的考古研究、历史解读和场景还原,让那些沉睡的历史“活起来”,使游客能够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分级管理的实施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引导
不同等级的景区被赋予了不同的要求和发展方向。5A 景区作为行业的标杆,突出文化特色与智慧旅游的建设,不仅要在文化内涵上独树一帜,还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服务体验。而对于低等级的景区,则侧重于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和景区特色的培育。
这种分级管理有助于避免景区盲目追求高评级,不顾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过度投资和建设,防止出现“小马拉大车”的不良发展模式。此前的模式往往会导致景区背负沉重的债务压力,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的不仅是景区的利益,更是游客的体验和当地旅游业的声誉。
修订后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标准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指导框架。让旅游回归到旅游的本质,让花就是花、树就是树,每个景区都能够在适合自身的环境中蓬勃生长。
它引导景区摒弃浮躁与攀比心理,专注于提供优质服务,挖掘自身特色,达成可持续发展。景区应充分理解并积极适应这一标准,找准自身定位,挖掘文化内涵,实现特色发展,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