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非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和展示非遗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时代价值,面向游客讲好当地传说故事、开展非遗展演、开发传统工艺产品等,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景区聚集人群,使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景区参与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让非遗进入社会、融入时代、走进寻常百姓家,从而绽放新的魅力与生命力,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非遗融入景区,可以满足游客参观、互动、体验、学习的需求,提升景区的影响力、吸引力,促进游客二次消费,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激发旅游助推共同富裕。
一、非遗与景区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历史源远流长,非遗资源丰富,文化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全县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11项;不可移动文物124处,其中国保1处,省保3处。此外,岱山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岱山县积极探索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发展道路,以保护、传承、转化为关键举措,积极挖掘地方特色非遗资源,丰富文化遗产利用业态,在非遗与景区融合发展方面不断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譬如,岱山谢洋祭海休渔大典、东沙弄堂节、渔家千人宴、夜东沙非遗体验等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声名鹊起;2019年,岱山县成功上榜文化和旅游部“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2023年,岱山县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40个“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名单。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的投入、社会的参与,更离不开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用情传承非遗、用力播撒非遗种子,是他们怀揣梦想、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守护心灵深处的一片希冀。
1、挖掘非遗底蕴,丰富景区体验内容
东沙古镇以“横街鱼市”为主要场景,推出集海洋非遗展示、传承、体验、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特色一条街。在每年7至10月双休日有10余支非遗项目民间表演团队、近百余名非遗传承人在东沙古渔镇各景点,以“旅游+民俗文化”形式进行展演,充分发挥海洋文化资源优势,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在鹿栏晴沙、上船跳、双合石壁等景区精心策划举办谢洋祭海、花生节、海蜇节等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大型节庆活动。安澜阁岱山非遗展示馆为旅客提供非遗打卡点,常态化开设盐雕、渔绳结、布袋木偶戏、鱼骨塑画、渔民画、船模6家非遗项目店铺,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人现场进行作品创作、展示、展演、产品展销,游客也可在观看中参与体验互动,从而打造出集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业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乡村文脉的同时,也为旅游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拓展非遗新空间,丰富旅游新业态
东沙古镇严格按照“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的要求,在镇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美化,打造多处小品景观。重点对省级文保单位海产品加工作坊(落地桶)进行修复,打造非遗体验基地;对古渔镇核心区多条街道进行相应的整改,打造特色“小巷弄堂”风景线,引入民间资本,对辖区内多处荒废的四合院进行修复,发展民宿产业,建设非遗工坊。打造非遗特色街区、特色美食街区、文化创意街区,逐步形成“处处皆风景,人在画中游”的乡村美丽宜居景观,从整体上推进环境项目提升,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3、开展非遗交流展示,助力景区宣传推介
在海岬马拉松、秀山徒步活动、国际风筝节等大型文旅活动、省内外文化交流和体育赛事期间,举办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舟山锣鼓、渔民号子、舟山渔歌、打连响等一批非遗表演项目向公众和游客展示,让大众获得了独特的文化体验。鼓励和支持传承人“走出去”,渔民号子、渔歌、渔民画、渔拓画等非遗项目走出海岛,多次参加文化走亲、旅游推介等交流活动,让游客从更多渠道了解、认知岱山。
4、培养非遗人才,优化景区旅游产品
在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不断发现人才,建立传承队伍,鼓励较有能力的年轻人主动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措并举培养非遗传承人。
一是在东沙古镇设有木偶戏馆、曲艺书场等表演场所,针对项目表演传承人匮乏的现状,积极寻找民间爱好者,由省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口传心授、带薪授艺,培养木偶戏、唱新闻等传统戏剧曲艺传承人。目前已投入经费100余万元,培养出10余名传承人。
二是举办传统文化公益培训班。依托岱你“艺+益”、非遗传习所等开展公益培训,进行渔民画教学、腰鼓表演、器乐演奏、马灯、舞龙、打莲湘等公益教学,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
三是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专家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活动,让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同时加快海洋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研发,融入大桥、灯塔、大黄鱼、徐福、渔民画、渔网等元素,打造一批艺术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的“岱走岱山”文创品牌,彰显岱山特色文化,为旅游商品注入文化活力。
二、非遗与景区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岱山县非遗资源优势在景区发展中正逐渐发力,成果突出,但从目前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非遗与景区也只是简单粗放整合,还没有深度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非遗内涵挖掘不足,海洋文化的研究与拓展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岱山先民以海为生,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一定传承性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其内容不仅有鱼类的捕捞、加工、生产、作业等劳动经验、生活智慧,也包括渔民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仰观念、心理意识、传统艺术、习俗习惯、手工技艺、节庆活动等。
目前,海洋渔文化的系统性思考和深层次研究,系统性“大黄鱼文化”研究“海禁”历史以及对岱山历史影响的研究,近代“海上丝路”尤其是岱山与宁波、上海诸地联系交往的研究,岱山县海洋文化发展在东北亚文化交流中的地域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2、文旅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影响力有限
岱山县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还处于观光游、研学游阶段,对于非遗项目、地方特色项目转化为优势旅游项目还未形成产业化、品牌化,没有一台具有地方特色且有影响力的演艺项目奉献给广大游客。在东沙古渔镇表演的常态化踩街活动上,大多是年龄较大的业余文艺爱好者,且参与民俗展演活动的人员流动性大,这些优秀的民俗展演项目缺少有实力的文旅企业来升级、打造和进行市场化运作。
3、旅游产品同质化,特色不鲜明
以东沙古渔镇为例。古镇的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景区内虽然有渔业博物馆、非遗传习所,但整体氛围、地面建筑设计未融入民俗、历史,没有围绕“横街渔市”做文章,游客进入景区也感受不到古“渔”镇的魅力。
同时岱山县大多数旅游产业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模式单一,同质化现象普遍,能够突显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较少,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不足,难以迎合大众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东沙古镇横街鱼市 图源:岱山旅游
三、促进非遗与景区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
近年来,旅游已成为广大群众热爱的生活方式,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同时也是一条双赢的道路。业内专家认为,只有精准把握技艺、记忆、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让非遗在人与人之间实现传播和传承,让非遗依靠口碑和记忆来体现其价值。有鉴于此,促进非遗与景区融合发展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历史文物和海洋非遗保护挖掘,开发“非遗+旅游”新产品
加大对地名、姓氏、乡贤名人以及散落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依托渔文化、盐文化、石文化、泥文化、徐福文化、红色文化等海洋非遗,以及海洋文化博物馆、金维映史迹陈列馆、名人故居和文化展馆、不可移动文物,讲好岱山故事,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打造集历史文化、数字创意、艺术文创于一体的5D动感影院,呈现徐福东渡、大黄鱼故乡、横街渔市等具有岱山特殊文化符号的场景,带领体验者如同穿越时光隧道,探索岱山古老的海洋文化,各类主题的动感影院或集中固定播放,或在相应的景区景点固定播放。形成“步步是景”“处处是戏”的旅游新模式。
2、开发特色旅游演艺项目
创新开展谢洋祭海大典、东沙弄堂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做精做强谢洋祭海大典品牌活动,期间进行活动配套,如全国沿海城市渔歌大赛、海鲜烹饪大赛、渔家技艺展示、海洋非遗展示等,并通过前期的宣传造势、活动期间的直播、活动后期的宣传等扩大活动影响力、知名度,使其成为岱山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生产一到二台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非遗演艺剧目,以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的故事内容,综合运用声、光、电、灯、雾技术,讲述一代代闯海人的动人故事,向游客展示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给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同时在景区推出文化快闪活动,这种可流动的、演员与游客可即时互动的、短平快的演艺形式,不仅十分贴合景区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色,而且很容易激发游客的带入感与参与感。
3、创新旅游美食的研发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这也使得当地美食更加多样化。对于游客来说,在旅途中不但能欣赏美景,更能品尝旅游目的地的传统美食,会让旅行更加有滋有味。因此,开发美食作为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塑造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还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让当地旅游业迅速打开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
例如,“广州美食”就是广州旅游资源中的宝贵资源。“食在广州”通过广州旅游而闻名海内外,吸引了众多游客。因此,在做好岱山“三宝”的基础上,要加大岱山县非遗美食、海洋美食、渔类美食的研发。可以开发各类海鲜特产,举办以“蟹”为主题的美食活动,如全蟹宴,蟹肥菊黄艺术展,蟹美术展、摄影展,使岱山成为以“蟹”为名的旅游目的地。在传统糕点的开发上,打响老字号“聚泰祥”品牌,搭配古色古香的包装,并赋予美好的寓意,使其成为游客来岱必买的伴手礼。打造岱山传统美食一条街,并使其成为游客来岱旅游的打卡点。
4、开发与旅游市场接轨的“非遗研学游”“亲子拓展游”
东沙古渔镇散布着聚泰祥布庄、妈祖庙、海产品加工作坊、民宅四合院等沉淀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凸显了古建筑、古文化、古渔俗、古记忆等元素蕴含的艺术特色,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植入人文艺术场景等方式对空间进行重塑,打造一个非遗展示空间,积极打造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新型旅游业态,从单一的观光型景区向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非遗旅游主题公园转变,让非遗表演、非遗体验、非遗研学成为串联“观光”“休闲”“体验”元素的主要引线,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景区中,让景区更具文化底蕴、文明品质。
5、让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非遗项目体验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兴产品
以观看、体验传统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景点、景区不断增多,成为地方旅游的热门业态,也成为非遗工坊等传习场所扩展旅游观光功能的重要方式。把岱山县传统制作工坊、生产场所进行升级,如倭井潭硬糕制作作坊、东沙香干制作作坊,打造成具有观光体验、研学旅游、展示售卖的非遗主题“观光工厂”。这一类“观光工厂”让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体验经济有机整合。
6、在政策扶持上加大倾斜,打造多元化的文化展示平台
要学习借鉴横店影视城等先进经验做法,结合岱山县实际出台鼓励文化旅游发展,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引入社会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在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上给予倾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实力雄厚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入驻,以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示范引领,全面挖掘和利用深厚的非遗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构建“非遗+旅游”新场景。让非遗元素以数字化的形式,与游客旅游体验相融合,打造新型的非遗旅游数字化展示平台,实现旅游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