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2025年,国内和国际的酒店管理集团都把拓展目标,瞄向了存量酒店,换言之,随着地产行业的寂寞,新建酒店上挂牌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不同种类酒店过剩这一事实,各酒店运营者早有体会,集团的拓展部门目前也只能客观的认可。
拓展的目标对象改变了,但各酒管集团的拓展KPI还是没变。存量酒店需要换牌的,当然是目前自身经营不理想的或是和原品牌合作不理想的,这样的存量酒店,是否需要根据重新定位,找到对标的品牌;对于品牌方而言,只有挂到适配的物业,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品牌效应,而不是穿越了同质化的“修罗场”,又让品牌在贴牌中贬值。
中低端单体酒店
国内的连锁酒店集团经济型、中端酒店集团,瞄准的就是将小规模、低档次经济型或中端的单体酒店纳入连锁系统内,吸引投资方换牌、加盟的是连锁集团的预定平台、会员制系统以及供应链的集成化体系能对酒店进行短时间的完成更新改造、及运营的业绩提升。这类存量酒店换牌一般风险较低,对于品质一般的单体酒店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和效果,双赢结果为多。
高端存量酒店
高端存量酒店,要求换牌的原因多种,风险程度就比较高,结果是正负两面都有可能。一类是投资方(投资方多数是国有大企业)自营的,设备设施老化,经营理念跟不上市场变化,手握改造资金,又怕投资后经营管理跟不上,感觉还是委托专业的国际、国内管理集团挂牌经营管理。
接受这类业主的委托,对于专业酒管集团的挑战很大,原因是:这样的存量老酒店原有建筑设计结构老化,功能设备配套不足,动线设计不合理等,难以满足现代品牌对客房面积、公共空间(大堂、餐饮、健身娱乐)等设计要求,硬件设施和和设计标准的冲突如何妥协,最终会导致消费者体验与品牌承诺不一致,反而给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最近在云南大理,看到市中心洱海边极佳位置,有一家“英迪格”酒店,查看携程网上的房价还不错,建筑结构层高很低,从进门到二楼大堂,再到客房查看,客房走道很窄,虽然地理位置和景观让这家酒店卖出了不错的价格,可整个酒店只有一个全日制餐厅,其他产品都是包给第三方运营,这是“英迪格”品牌的标准吗?经打听,这家酒店原来是地产公司自己挂牌,给“英迪格”贴牌后,价格是比以前有提高,但原建筑结构和装饰没有变化,连VIS系统都没有完整体现,这样的贴牌,对于“英迪格”品牌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有一类地产工具酒店,在十几年中,先后多次换牌,酒店的设计和配套是根据第一个国际品牌要求而成,因为运营结果不太理想,投资方又改为由国内品牌接管,除了品牌更换,其他基本没变。几年下来,运营结果还是不理想,又换了一家国际酒管集团,挂上了更为奢华的品牌,由于投资方没钱更新改造,承诺新接管品牌的条款都无法实现,酒店还是维持除了换品牌其他都没有变得状态,只是新接管的品牌运营团队比以前两个品牌比较用心和努力,经营结果略有改观。
现状是,品牌-“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运营团队-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在这样现状下经营,对于品牌是负面的,对于运营团队是不公平的,最后投资方出售酒店,换主结局。这类换牌在地产酒店发生不少,对于拓展团队而言,完成了指标,但对于品牌标准和运营团队都是负面的。
还有一类,投资方看中了国际品牌中盈利能力较强的品牌,但这类品牌往往属于有限或半有限服务类品牌,而老酒店是根据五星标准设计的,品牌方不要求过多的面积和公共设施,结果采用的品牌只经营品牌标准的产品内容,其余面积和功能由投资方包租给第三方合作经营。像上海有一家原来的五星标准酒店,现在这栋大楼挂了三个酒店品牌。
上海还有一家在市中心最繁华地段的高端酒店,地产投资方初建这家酒店时,用四星的标准挂上了五星的品牌,很多内装饰配件品质很差。10年后,该酒店居然换了更高档次的品牌,除了更换了酒店的LOGO,内饰基本没变,因为酒店建筑和购物广场是一体的,居然“海底捞”餐饮的排队人群排到了酒店中餐厅的傍边,而自身的中餐厅是空空如也。不太明白的是,这个酒管集团为了多一个项目,在投资方没资金更新改造的前提下,居然可以把自身的奢华品牌挂上去,这是对品牌的不自爱表现。
是否坚持品质
记得以前有好几个案例,由于投资方多年不愿花费资金对运营多年的酒店进行更新改造,品牌宁愿结束合作而不愿降低品牌的品质要求。而如今,类似案例情况的品牌,只要每年还能收到上百万的品牌费,不会为了保持品牌的价值而主动提出终止合作,品牌价值却在消费者的体验中逐渐消失。坚持品质和追求数量,目前是酒管集团难以调解的一对矛盾。
纵观目前酒管集团现状,还是继续在追求数量的轨道上奔跑,只是从“跑马圈地”改为“跑马圈老酒店”,反正有投资方对品牌有需求的,就“卖”、就“贴上去”,至于物业结构、物业条件是否和品牌匹配,是否有足够运营团队支持,似乎都不在考虑范围。还有部分集团,看到需求存在而深感品牌不够,于是进一步收购和引进其他国外不知名品牌,纳入系统植入中国。“长租”的可以改为“日租”,“有限服务”的可以包装成“精选”。
2025年,买牌的投资方,对于品牌的甄别将是挑战;卖牌的品牌方,不要让品牌贬值将是重中之重。存量换牌这把双刃剑,正握在双方的手中,希望这一轮转型给行业带来的是提质增效,酒管集团应该将战略的天平倾向于在运营能力和投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