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景区门票还能收多久?

文旅景区;门票经济;文旅演艺 本文作者:陆锋 2025-03-08 14:24:15
大多数景区门票收入进入了明显的下行通道。

先说结论。

未来5年内,笔者预计,现有收费景区中的70%以上的景区,门票收入将会进入一个明显的下降通道,直至门票收入归零。

景区是旅游业最初发展时的核心要素。那时的旅游六要素中除了“游”以外的其他五大要素可以说都是围绕着景区展开的,发展的。曾几何时,景区的门票价格,尤其是那些高票价成为了专家和游客诟病的焦点,于是“西湖免门票”的故事被“传颂”了很久很久。

但世事无常,后疫情时代,本来满心等待旅游复苏的景区大部分都失望了。别说很多地方并没有迎来所谓的“报复性增长”,即使在那些游客人数明显增长的旅游目的地,增长的游客也一头扎进了城市的街巷地标、演出场所、咖啡酒吧,过景区门而不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除了少数具有垄断性资源的头部景区以外,大多数景区门票收入进入了明显的下行通道。景区业内人士失望和焦虑可以理解,但解决问题还是要先分析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从需求端看,游客越来越成熟

旅游经历丰富以后,游客对景区观光的需求逐渐被对目的地的个性化体验所替代。他们在寻找和挖掘景区背后目的地城市更加独特和丰富的旅游吸引物,比如本地人的生活方式、特色餐饮、城市风貌、传统手工艺制品和过程体验等等。即使观光,目光也越来越聚焦到那些少数真正具有垄断性稀缺性资源的景点上。

比如在苏州,拙政园的门票收入不仅早就超过了2019年的高点,而且2023年2024年还在持续稳步增长。我相信布达拉宫、故宫等也是同样的情况。而大多数景区景点可替代性很强,被见多识广的游客放弃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无奈,但必须接受。

从供给端看旅,游相关产品越来越多

随着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商旅融合等的不断深入,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与此同时,城市也越来越注重展示自身个性化的场景,包括建筑、灯光、节庆、集市,以及环境优美的乡村等,越来越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景区景点的观赏价值自然也就趋弱。

从旅游组织方式看,团队游客占比的下降

如今,散客成为了旅游目的地城市客流量的绝对主力。以往景区景点通过旅行社导流的渠道越来越窄,难以为继。

综上所说,门票收入下降乃至消失是一个明确的趋势。很多人也给出解决办法,景区应该摆脱门票依赖,通过扩大二次消费来改善经营状况。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个二次消费的内容还是传统景区中的普通快餐、没有特色的纪念品和小卖部,那同样还是难以为继的。

那么景区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是商业模式转变。

下决心逐步摆脱门票依赖症,在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生态环保等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景区良好的景观环境、生态条件、文化元素等有利因素,开发特色交通、住宿餐饮、文化体验、音乐戏曲、体育运动、越野拓展、休闲娱乐、亲子游乐等旅游消费项目和产品。

将景区从一个不具核心竞争力的观光产品,变身为一个高品质的旅游休闲活动的消费场景。鉴于国内大多数景区都是国有资产,这种转型,需要景区自觉与社会资本加强合作,引入具有经营能力的旅游项目运营商,尽快形成景区新的核心竞争力,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依赖。

二是功能转变。

很多景区可能由于规划和用地的限制,景区内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情况下,可行的应对方法是发挥原有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在其周边符合规划和用地条件的区域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以及其他商业项目。将景区功能转变为商业项目的景观配套。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