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特朗普展示的图表显示,美国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对欧盟实施20%的对等关税,对巴西、英国实施10%的对等关税,对瑞士实施31%的对等关税,对印度实施26%的对等关税,对韩国实施25%的对等关税,对日本实施24%的对等关税,对印尼实施32%的对等关税,对泰国实施36%的对等关税。
4月4日,中方接连表态并发布多条反制行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4月4日发布《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商务部决定将高点航空技术公司等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对进口医用CT球管进行产业竞争力调查;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在世贸组织就美国对华产品加征“对等关税”措施提起诉讼。
中美对等关税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游客流动层面,还会波及旅游相关的跨境服务交易、消费者行为、旅游企业运营、航线资源分配、项目投资等多个方面,切可能会造成如下影响。
一、近期影响:市场震荡与成本冲击
01旅行成本上升的冲击
若关税涉及航空燃油、飞机零部件等,可能导致航空公司运营成本增加,间接推高国际机票价格。
美国对华商品加税可能削弱中国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出境游预算可能缩减。
02旅游产业链的冲击
旅行社与OTA(在线旅游平台)赴美游产品利润空间压缩,旅行社可能减少相关线路投放,转向推广其他免签或低成本目的地(如塞尔维亚、阿联酋)。
例如,携程等平台在2019年贸易战期间将北美线路占比从12%下调至8%,转而增加欧洲产品。
03航空运力调整的冲击
中美航线需求下降可能导致航空公司减少航班频次或改用小型飞机。例如,2019年中美航线削减15%,中国航司曾暂停部分中美航线,转而加密东南亚航线。
04赴美旅游受挫
因成本上升,部分游客从“美国奢华游”转向“日本深度游”或国内高端度假。 数据显示,2018-2019年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国赴美游客数量连续两年下滑(约5%-10%)。
美国本土依赖中国游客的商户(如免税店、奢侈品零售商)可能面临收入下滑。如夏威夷、加州等地中国游客消费额在贸易战期间下降约15%。
二、中期影响:产业链调整与市场重构
01供应链与航线网络重组航空公司:减少中美运力,加密东南亚、欧洲航线(如国航增飞中欧航线)。采用更省油的机型(如波音787、空客A350)降低成本。
旅游服务商:地接社、酒店等转向其他客源市场(如吸引中东、印度游客)。 02旅游产品结构变化
政策不确定性抑制消费:游客因担忧关税升级或签证拒签,推迟出境计划,观望情绪浓厚。部分需求转向东南亚、欧洲等市场(如泰国、法国)。
小众目的地崛起:中亚(哈萨克斯坦)、高加索(格鲁吉亚)等免签国家热度上升。 03数字旅游加速发展
虚拟旅游体验:景区VR导览、线上国际会展等替代部分实体旅游需求。
跨境电商联动:游客通过跨境平台预订海外酒店、门票,绕过传统旅行社。
三、长期影响:格局重塑与新模式固化
01旅游服务贸易流向永久性改变
中美市场占比下降:中国游客更多流向东盟、中东,美国游客转向拉美、欧洲。
区域旅游圈强化:亚太(RCEP)、欧盟(申根区)内部旅游流动性增强。
02旅游投资与商业存在重构
中资减少在美旅游投资:如收购酒店、景区项目转向东南亚、非洲。
美企在华策略调整:万豪、迪士尼可能放缓在华扩张,转向印度等新兴市场。
03创新模式成为常态
混合型旅游(Hybrid Travel):“商务+休闲”(Bleisure)旅行增多,远程办公者长期旅居低成本国家。
碳中和旅游:航空业碳税政策影响航线定价,游客更关注环保出行。
中美对等关税的直接经济影响有限,旅游服务贸易占比小,但叠加汇率、心理和政策因素后,可能显著抑制双向旅游规模,尤其对商务旅行、购物游冲击明显。短期内主要通过成本传导和消费信心抑制出境游市场,中长期则可能加速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转型。旅游行业需关注替代市场开发与成本优化,游客则需权衡预算与体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