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当江苏瘦西湖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递交港交所招股书,这家“水上观光第一股”的故事,几乎具备了一个中国文旅公司成长的全部隐喻。它从一名导游的摇橹声中起家,走向资本市场的浪潮——但在这场“文旅资产证券化”的新航程上,瘦西湖也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观光型景区的未来增长,从何而来?
瘦西湖的成功并不偶然。依托扬州最核心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公司形成了独家经营的水上观光体系,年游客量超千万,营收三年增长近四倍。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体验经济”的风口——从传统摇橹船到“夜游扬州”、再到大运河沉浸式演艺,“船娘文化”让瘦西湖完成了从服务到品牌的跃迁。
然而,在资本视角下,这种模式的天花板同样清晰。首先,瘦西湖高度依赖单一景区的经营许可。所有主营收入——无论是摇橹船、观光车还是夜游演艺——都绑定在扬州的行政边界之内,一旦政策、天气或流量结构发生变化,业绩波动难以避免。
其次,水上观光的可复制性不强。
它的文化符号与地理依附性极高,意味着短期内难以形成跨区域复制或规模化扩张。
从行业格局来看,瘦西湖的上市恰逢文旅行业重启后的“资产活化潮”。在疫情后流量反弹、黄金周再创纪录的背景下,地方文旅公司争相资本化,意在通过融资实现“二次成长”。但对瘦西湖而言,这场IPO更像是一次结构性挑战的自救:如何让“景区型企业”过渡为“内容驱动型公司”。
未来三条路径尤为关键:
第一,产品结构升级。从“游船+观光”走向“演艺+内容+文创”,复制乌镇与阿那亚的“文化IP+场景运营”逻辑,将一次性游客转化为复访用户;
第二,数字与品牌延伸。
利用港股平台融资后,可探索轻资产的输出模式——通过管理输出、品牌授权、数字化演艺复制“瘦西湖经验”;
第三,区域联动。
作为大运河沿线核心节点,瘦西湖若能与扬州、镇江、南京形成“水上文化带”联动,打造“东方水路文旅带”,则有望突破单景区依赖。
但挑战也显而易见。中国文旅行业在经历“观光红利”之后,正快速进入内容内卷与体验分化时代。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游览,而追求沉浸、社交与叙事;而这种转型,意味着运营成本、创意能力与内容持续迭代的压力都将倍增。瘦西湖需要的不仅是“上市融资”,而是一场由“导游式运营”向“导演式创意”的系统变革。
在“黄金周12亿人次流动”的盛景背后,文旅业真正的分水岭正在出现——传统景区靠景养人,而新文旅靠内容生财。
瘦西湖的IPO,也许是一场文化旅游资产迈向市场化的实验:它既是中国城市文旅运营能力的样本,也是下一阶段文旅资本化进程的试金石。
未来几年,瘦西湖能否在资本的风浪中稳住船桨,不仅取决于它的船有多漂亮,更取决于它能否驶向更深的文化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