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在“银发经济”被热炒的今天,我们常常以为老年人已经成为文旅市场的新主角——他们有闲、有钱、有时间,“退休去旅行”几乎成了媒体的集体想象。
但青山资本一篇《老,无所依——青山资本2025研究报告》泼下了一盆冷水:这场浪潮,也许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盛大。报告的数据颠覆了许多“银发神话”。
你知道吗?在全国范围内,仅有9.1%的老年人在一年内有过外出旅游经历,其中超过80%的出游者人均花费不超过5000元。换句话说,绝大多数老人并没有进入“旅游时代”。即便他们拥有时间,也未必有动力或能力离开熟悉的生活半径。
银发旅游,并不是全民狂欢,而是少数人的试探。
这份报告提醒我们:
老年人的“富裕”被高估,他们的真实消费力被误解。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总财富虽高达78.4万亿元,但分布极度不均。仅有约15.8%的老年人每月能承担3000元以上的养老机构费用。
对大多数老人而言,昂贵的康养、旅居项目仍然是“看得见、够不着”的世界。
“财富集中不等于旅行自由,支付意愿才是界限线。”
这组冷数据的意义在于:我们要重新认识“银发文旅”。它不是一场消费升级的延伸,而是一种社会需求的重组。老年人并不追求奢华,而是追求被理解。他们要的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被尊重、被看见、被善待的体验。
“老年人的旅行,不是逃离生活,而是重新进入生活。”
青山资本将这种趋势概括为三大方向——疗愈型旅游、文化回乡游、社区式旅居。
疗愈型旅游:风景之外的修复力
随着健康焦虑与精神孤独叠加,越来越多老人开始寻找“慢疗愈”的空间。云南腾冲、贵德、徽州等地的自然疗养项目,已成为他们“精神复健”的出口。
疗愈型文旅的关键,不是医疗,而是情感抚慰。
启发是:"疗愈不是治病,是在风景中找回平静。"
文化回乡游:情感与记忆的经济
报告发现,超过60%的老年人希望在余生中‘回到记忆中的地方’。
他们追寻的不再是异国奇景,而是童年街巷、熟悉味道、方言与老屋。
这为地方文旅提供了新方向:让“故乡”成为可重返的情感产品,让“乡愁”成为可安放的现实空间。
启发是“他们不是游客,而是回到自己故事里的人。”
社区式旅居:从目的地到归属地
最具潜力的模式,是“文旅+养老+社交”的融合创新。
老年人不再追求短途打卡,而希望在某地慢下来、住下来、建立关系。
启发:“他们寻找的不是风景,而是归属感。”
这一切都在说明:文旅行业的真正拐点,不在景区,而在社区;不在流量,而在理解。
当我们继续用年轻人的逻辑去塑造“银发产品”,我们忽视了那80%的沉默老人——那些既不高消费、也不愿远行的人。
报告提醒:“研究者总在亮样本里照镜子,却忘了镜子外面那80%的人。”
对投资者而言,银发文旅的关键不再是“客单价”,而是“停留时长”和“情感连接度”。
真正的增长逻辑是:银发文旅ROI ≈(停留天数 × 情感浓度) ÷ 单客开发成本。
谁能让老人多待一天、多讲一句“我喜欢这里”,谁就赢了。
从“流量红利”到“理解红利”
银发经济的崛起,是一场关乎代际共情的社会革命。
它要求政府保障适老基础设施,企业具备文化洞察力,社会重新认识老年人的主体价值。
青山资本的这份报告其实在提醒整个文旅行业:
未来十年的文旅,不属于流量,而属于理解。
理解他们的孤独,理解他们的节奏,理解他们的故事——那才是银发浪潮中最柔软、也最有力量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