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
近日,曲江文旅发布公告披露控股股东西安曲江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持1221万股股份的拍卖结果。这已是今年以来曲江系第三次面临股权司法拍卖,引发市场对这家西安文旅龙头企业经营状况的深度关注。
根据公告,四位自然人投资者通过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以9764.06万元的总价竞得全部被拍卖股份。尽管此次股权拍卖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但连续不断的司法拍卖事件,已经向市场传递出明确的警示信号。
在表面繁荣的盛唐气象背后,曲江文旅及其控股股东正在经历怎样的资金困局?这家承载着西安文旅希望的上市公司,究竟还能支撑多久?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文旅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01 盛世危局:表面繁荣与深层隐忧
曲江文旅正面临多重经营压力,从持续亏损到巨额应收账款,反映出企业深层次的运营困境。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公司最新财报显示,曲江文旅已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2022年至2024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48亿元、-1.95亿元和-1.31亿元。进入2025年,经营状况仍未好转,上半年扣非净亏损达7074万元。
这一连串的亏损数据,与大唐不夜城等景区的高人气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其"管理运营与投资分离"的商业模式,曲江文旅作为运营方仅收取管理酬金,不承担项目的折旧、财务利息等重大成本,导致客流难以转化为显著利润,这与景区表面的繁荣景象形成强烈反差,深刻揭示了"曲江模式"下商业逻辑的结构性矛盾。
另一方面,其业务模式也遭遇根本性挑战。从2024年起,公司不再对大雁塔景区、大唐不夜城等核心景区收取管理酬金,这一变化直接冲击了公司的收入基础。失去这些核心景区的稳定收入来源,迫使公司必须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此外,公司的应收账款问题同样严峻。截至最新报告期,曲江文旅应收账款高达11.8亿元,其中9.2亿元来自曲江新区管委会下属单位。巨额资金的长期占用不仅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更暴露出其业务模式的深层次问题。
除本次拍卖的1221万股外,曲江旅投此前已累计被拍卖及计划拍卖股份达公司总股本的22%。这种持续的资金压力,正在逐步侵蚀市场信心,控股股东债务危机持续蔓延。
02 模式困境:曲江模式的得与失
"曲江模式"这一发轫于1998年的独特发展路径,曾通过“文化+旅游+城市运营”的创新理念,在政府少投入的情况下依靠文化投资和大规模举债推动区域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其“运营与投资分离”的核心架构及过度依赖土地增值的盈利逻辑,也为今日困境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体系中,曲江文旅扮演着特殊角色。公司不承担景区投资风险,仅负责运营管理,通过收取管理酬金实现盈利。这种模式使得公司能够轻资产运营,但也导致其对控股股东曲江旅投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依赖。
曲江文旅的“表子”光鲜与曲江旅投的“里子”困局,共同构成了当前曲江体系的真实图景。虽然上市公司理论上独立运营,但控股股东的债务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市场信心。股权被持续司法拍卖,就是这种影响最直接的体现。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融资环境的变化,曲江模式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消失。过去依靠土地升值覆盖投资成本的逻辑已被打破,控股股东曲江旅投和曲江文投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的公开披露,曲江文投的母公司西安曲江文化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曾发生商业承兑汇票逾期,逾期余额约10.24亿元。
这些违约债务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未到期债务可能在未来继续引发连锁反应,整个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03 破局求存:转型路径与重塑之路
面对困境,曲江文旅正在探索多方面的突围路径,从业务调整到资本运作,展现出转型的决心。这些措施的效果将直接决定公司未来的生存空间。
从业务层面看,公司正在积极推进资产处置和业务结构调整。据2025年半年报显示,通过处置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超5000万元。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和新兴业务的培育。
同时,公司加速拓展外地项目,试图降低对本地业务的过度依赖。温州雁荡山、大同古城等运营项目已贡献约15%的管理收入,显示出业务多元化战略的初步成效。
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正探索创新融资方式。除了传统银行融资外,正在研究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计划将部分酒店资产打包发行类REITs产品,预计可融资约8亿元。
运营效率提升也是转型的重要方向。公司正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游客体验,同时控制运营成本。这些措施旨在提升项目的自我造血能力,减少对外部输血的依赖。
当下,文旅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单纯依靠政府支持和土地开发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文旅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应注重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建立更加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一转型过程虽然艰难,但却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曲江文旅的困境,既是企业个体的问题,也是整个文旅行业发展阶段的缩影。从持续亏损到控股股东债务危机,这些问题共同指向了传统文旅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未来,曲江文旅需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推进业务转型和模式创新。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投资者等各方的理解与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找到新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