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
今年是华住集团成立20周年。
从最早的一家“汉庭”,到今天覆盖30多个品牌、管理超9000家酒店的巨头,华住的这场20周年大会,不只是庆生,更像是一次“再出发”的宣言。
我们来拆解这场大会背后的三个信号:
从"开更多"到"开得更好"
过去二十年,中国酒店业是“狂飙模式”——谁开得快、谁拿地多,谁就赢。
但现在不同了。经济放缓、供给过剩、同质化严重,行业到了比拼“质量和效率”的阶段。
华住这次明确提出要全面转向轻资产、强运营、精细管理:不再一味砸钱盖楼,而是用品牌、数字化系统、会员生态去带动收益。这意味着,酒店行业的竞争重点,从数量转向了利润率和体验感。
一句话总结:从“拼开店”变成了“拼经营”。
从"扎在国内"到"走向世界"
华住宣布要加速国际化,在东南亚新签了一批项目。
为什么是东南亚?因为那里游客多、成本低、文化相近,既能承接中国游客出境潮,又能辐射本地市场。
这说明华住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内卷,而是在全球文旅竞争中寻找新增长点。
这一步其实挺关键——对中国酒店来说,“走出去”不只是赚海外的钱,更是验证自己品牌力、运营力、科技力的试金石。
一句话总结:从“中国酒店”到“世界品牌”。
从“酒店住宿”到“生活方式”
这次大会的另一重点,是华住强化会员体系和数字化运营。
现在华住会员超两亿人,他们不只是订房客,更是一个庞大的生活社区。
未来,会员体系将不仅连接酒店,还会延伸到出行、餐饮、零售、娱乐等更多生活场景。
这意味着,华住要从“住宿生意”变成“生活生意”。
在文旅行业,这背后其实代表一个更大的趋势——住宿业正在成为城市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比如老城区更新、旅游小镇打造、度假区开发,酒店品牌都不再只是“睡觉的地方”,而是承载文化、社交和消费的新空间。
一句话总结:从“住一晚”到“住一种生活”。
华住20周年大会其实释放了一个行业信号:中国酒店业的“第二阶段”开始了。它不再是资本狂奔的黄金时代,而是效率、品牌、国际化的新阶段。
华住用自己的一次转身,告诉同行:未来的赢家,不一定是最大,但一定是最会运营、最懂客人、最能出海的那一个。
这对整个文旅行业也有启发:无论是古城更新、乡村度假,还是康养营地、文化街区,都可以从酒店业的变化里看到趋势——中国的文旅市场,正在从“看风景”变成“住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