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
千年文脉遇上数字IP:传统文化的数字新生
你有没有想过,738年历史的孔庙、国子监这样古老的地方,有一天会成为谈AI、元宇宙、数字IP的舞台?
最近在北京,一场叫“正阳同心·中轴线上话IP”的活动,让人们第一次在千年文脉的地方,听到了关于未来文化的讨论。我有幸受邀参与发言并荣幸受聘为“新阶层数字文化创新智库”专家,在“文化出海新动向”主题沙龙中,围绕“IP赋能海外目的地”以及“中国IP打造海外沉浸式体验”与乌合麒麟、祖龙娱乐、阅文集团、东城区文旅集团及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等几位大咖一起探讨。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可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在这里讨论这么未来的事情本身就很有象征意义。180多位来自文化、科技、金融、学术界的人齐聚一堂,讨论的主题是:在数字时代,中国文化该怎么被世界重新理解?
孔庙和国子监是中国文化的根,中轴线是北京的骨架,去年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数字IP”“人工智能”“元宇宙”这些词出现在这里,北京其实在回答一个问题——传统文化,能不能在数字世界里重新焕发生命?
从情怀到生产力:东城区的文化创新平台构建
北京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在会上说,要“厚植文化底蕴,构筑数字IP高地”。听起来很官方,其实很现实。文化,正在从情怀变成生产力。它不只是城市的符号,更是推动创新、吸引资本、带动产业的引擎。
现在的东城,正在搭建一个“七位一体”的文化创新平台——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学校、服务机构,还有普通市民,都能参与进来。文化创新不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整座城市的共同创作。
文化出海新阶段:从"讲故事"到"造体验"
这次活动中讨论最多的,是“文化出海”。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被世界看到。
比如,我提到了几个案例,“数字敦煌×音乐会”——用交响乐和电子乐让敦煌壁画在欧美舞台重生;“山海经宇宙”——在海外的美术馆、商圈,变成沉浸式节庆;还有“青铜奇想”的数字巡展——让三星堆文物用“数字孪生”的方式走出国门。张艺谋澳门2049,把中国非遗带出海外;陆川导演《天工开物》舞剧走进联合国和悉尼歌剧院……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不光让人“看”,还让人“参与”。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体验者。这就是中国文化出海的新阶段——从“讲故事”,到“造体验”。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副院长于雨,在活动上说得很好。他说,要让文化真正“走出去”,必须建立自己的“国际标准”。
他提出了八个衡量标准——要有国际市场广度、要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IP能跨文化传播、内容有沉浸感、有共鸣力;投资要健康、社会认同要强,还得有应对风险的韧性。
乌合麒麟的漫画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他说,国家实力才是让世界能静下来听你故事的脊梁骨。祖龙娱乐的游戏IP化,阅文集团的数字IP开发,都很有创新性。其实,北京东城已经在做这样的探索。从“硅巷建设”到非遗数字化工程,从文创园区到国际艺术节,文化在这里不再只是展览和讲解,而是新的生活方式。
数字赋能文化传播,共创共享的新方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创意团队、数字艺术机构落地东城,他们用AI艺术、虚拟展览、数字非遗,让文化变得有温度、有趣味、也有生命力。所以,文化的传播方式变了。过去我们“讲故事”,现在我们“造体验”;过去是单向输出,现在是共创共享。
当AI算法和古老建筑同框,当孔庙的书声和数字光影交织,北京正在用新的方式告诉世界——文化强国,不只是守住根,更要创造新的未来。从中轴线出发,北京,正在用数字的语言,讲述新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