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
文旅行业等这一天,等了近十年。
当陕西旅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11月7日顺利过会时,不少业内人士的第一反应是:文旅行业终于看见了“春天的证据”。因为从天目湖旅游2017 年上市算起,A股整整近十年没有出现新的文旅上市场景,而这次陕旅集团旗下陕西旅游的冲刺成功,为沉寂许久的行业重新点亮了信心。
陕西旅游的成功,并不是靠一次“风口”或某个流量项目,而是靠二十多年稳扎稳打,用长期主义穿越行业周期。无论是被誉为"世界级工程"的华山西峰索道,还是二十年长红的《长恨歌》演艺,它们都不是网红逻辑,而是“持续投入+极致体验”的逻辑。一个索道从论证到落地花了十年,一个演艺项目坚持二十年不断升级,甚至在冬天推出《冰火·长恨歌》,演艺毛利率达到惊人的 84.06%。这些看似慢,但结果都成为行业标杆。
也正因此,陕西旅游才能实现从2022年营收2.32亿增长到2024年12.63亿,从亏损1.03亿到盈利6.22亿的漂亮数据曲线, 这不是靠讲故事,这是靠产品力和运营力把自己“从网红做到长红”。
本次IPO募资15.55 亿元,陕西旅游做了一个非常“清醒”的选择: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围绕主业“资源整合+稳健扩张”两条线并行。
资源整合方面,三个收购项目(西峰索道、瑶光阁演艺、少华山索道)合计约 5.8 亿,本质是把最核心资产收回到上市公司体系,把利润沉淀在公司,让未来报表更健康、更透明。这是对资本市场真正负责的治理动作。
扩张方面,最重磅动作是泰山秀城二期,总投资 8.34 亿,目标是复制“第二个长恨歌”。陕西旅游不是简单卖演艺 IP,而是尝试全国布局:东到泰安、北到甘肃与吉林,这种轻重结合的全国化布局,让它从区域文旅企业迈向全国文旅运营商。尤其与泰山合作,本质是“泰山景区资源+陕旅演艺能力”的双轮驱动,这类“文化+科技+场景”的组合有机会成为中国演艺产业的新模板。
更少被谈到的是数字化。早在2020年,陕旅集团就发布数字化转型白皮书,给这家“老派文旅企业”装上了科技驱动的发动机。数字票务、智慧景区、演艺数字场景,这些能力提升对提升体验和边际效应的作用极大,也让陕西旅游在上市叙事上更具现代企业气质。
陕西旅游冲击A股的时间线其实足够写成一本商学院案例:2017年挂牌新三板,2020年启动上市,2021年因中介机构被立案导致审核中止,2022年因疫情波动主动撤回,2023年重新启动,2025年成功过会,总共走了3217天。这种“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在文旅行业尤其值得尊重。
资本层面的价值同样值得关注。陕西旅游背后的股东阵容极强,包括平安集团、新希望、四川国资等重量级资金。这意味着资本市场认可文旅行业的长期价值,也意味着陕西旅游的治理结构、财务透明度和运营能力都经得起专业投资机构的打磨。
陕西需要这样的样本,中国文旅更需要这样的样本。十年没有文旅企业上市,使行业情绪长期处于“灰色地带”。陕西旅游的成功过会,让资本看到文旅不是“赔钱赚吆喝”,而是能穿越周期的真正产业。它是陕西“文化强省”战略的示范,也是文旅行业重新赢回资本信心的标志事件。这一刻,不只是陕西旅游的胜利,更是中国文旅产业的信心回潮。祝贺陕旅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