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上,滴滴、ofo、蚂蜂窝、小猪这样谈共享经济,分享经济,谁来定义?「一」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柳琛琛 2017-03-28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多家共享经济企业高管出席“分享经济:谁来定义”分论坛,本文依据现场实录整理而成。

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分享经济早已不仅仅是向陌生人分享空闲汽车、房屋,那么,如何定义共享经济,共享经济除了在交通、住宿领域,还有哪些拓展……在3月26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分享经济:谁来定义”分论坛上,多位共享经济企业高管展开探讨。

上篇

知识分子创始人、CEO纪中展:共享经济这个词在最近一段时间非常火热,很多人都在讲,很多人在都在试图给它做一个定义,包括我们台上的六位嘉宾,很多人说他们是共享经济,很多人说他们是伪共享经济,共享经济这件事到底怎么定义。这个真的是取决于谁定义,和谁比,谁在干,干什么。在我们对话开始之前,我想请我们台上的六位嘉宾,每个人去定义一下共享经济,然后顺道讲一下自己是谁,自己是什么公司,正在做啥共享的事好不好?

小猪短租CEO陈驰:分享和共享经济的定义真的是很困难。比较经典的定义是将个人闲置的资源、时间分享给需要的人。但这个定义是比较狭义的,现在的业态都超出了这个范畴,有B2C的模式;也有用个人闲置资源分享的C2C的模式。像Airbnb和小猪——开始是房东分享自己家里的沙发、单间,但是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角色,比如职业房东——这个房子不是他的,他租了两到三间房子,半职业地进行分享,他提供的服务也可以很好,甚至比完全分享自己的房间的服务还要好。对于我们来说,最后还是关注的还是资源和体验是不是足够好。

蚂蜂窝旅行网联合创始人、CEO陈罡:现在共享经济非常的火爆,和人工智能AI是并驾齐驱的,但是的大家通常说到共享经济的时候,会说到什么是共享什么是分享。从我来看,逻辑上来讲,你对物品的拥有权、使用权,这是两回事,所谓就是共享,可能就是说我们大家共同拥有一个东西。分享就是说可能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宿主,他拥有权,但是他把使用权让度出来,让大家一起共享。我觉得这个是逻辑上理论上区隔共享和分享的区别。但是实际场景应用里面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物体的使用权和拥有权的简单的切割。其实大家看到越来越多的共享经济,不仅仅有简单的物的交换,也有C2C,甚至B2C的作用,一个综合体,而且不仅仅涉及到简单的实物的交换,也涉及到信息和数据之间的交换。比如说蚂蜂窝,我们在蚂蜂窝里面分享游客的经验和体验,即将要出发的游客,通过千千万万曾经住过的酒店,曾经去过的餐厅,曾经去过的景点,通过这样的分享体验来做决策。通过蚂蜂窝里面,我们联接航空公司、旅游集团,还跟更小颗粒度的服务综合体,甚至小租、短租,住宿里面做非标、分享经济的合作伙伴,一起把整个旅游的资源、效率,能够提升到更高。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共享经济,它的形态,如果说是能够更高效率的提升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那我觉得它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共享经济的模型。谢谢。

纪中展:昨天我在会场上遇见一个企业大佬,他说我现在见戴威,有那英见超女的感觉,在机场。比如说那英很有名,但是在机场她发现所有人都追着超女,没有人追她。那怎么看待Ofo呢?

ofo共享单车创始人兼CEO戴威:我对于分享经济还是共享经济,我的理解是比较简单的,不管是分享还是共享,都有享这个字,从最终使用服务的消费者的角度来讲,这个服务是他个人占有还是只是付使用费用的。如果他只是付使用费用,而不是拥有它的话,那就属于分享经过或者是共享经济。这是我的理解。

转转CEO黄炜:我是转转CEO黄炜,转转作为个人的闲置资源交易的APP,如果定义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这个事情,这个词首先是经济学理论词汇。其次我们所有做共享经济,内部讨论业务的时候,我们从来不用这个词。我们想解决人们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大家的应用是不是用得更多,是不是越得更好了。本质上是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一个模式能提升供需端资源使用效率,就比原来的经济模式更有活力。所以衡量共享经济与否,其实很重要的是这一点。

滴滴首席发展官李建华:我是滴滴的,去年我也来了博鳌参加这个论坛,又做了一年分享经济,其实有很多的感受。我觉得什么是分享经济呢?其实企业对于这个理论并不是特别在意。我们主要看商业模式。以前我觉得我们还是有这种对于分享经济的看法太直接太具体,就是我们只看供给方,比如司机是不是兼职的司机,是不是顺路拉人,这就叫分享经济。但是我们没有看需求方。其实我们做了这几年的专车快车之后,我们发现一线大城市,很多人不买车了,很多人有车不再开了。我们看到一个麦肯锡的报告,有20%的有私家车的人不开车出门,他有车也不开,他觉得很麻烦,找停车位很麻烦。有37%的年轻人降低了购车的意愿,他不想再买车了,滴滴这个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从一开始分向,供给侧的方向分享,发展到一定程度,它把消费者这个群体,从消费方分享,就是一个城市可能今后不需要那么多车,同样那么多人,享受同样的出行标准的服务。就是大家都不买车了,大家都在共享一辆车。虽然提供供给的这个人是全职的。我觉得要从需求方的理解共享经济。

回家吃饭创始人、CEO唐万里:我是回家吃饭的唐万里。我觉得刚才我们在准备的时候,讨论了半个小时就讨论了一个问题,怎么来定义。大家也没有一个完全的结论。我觉得今天可以看在座的这几位,我们都是中国人,论坛上也是很多是中国人,说明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在中国发展得比较多一些,比较早一点。而且很多是初创的公司,除了滴滴之外滴滴也是创立不久的公司。

我觉得分享、共享现在如何定义它,我觉得现在还过早,我觉得未来很多的事物,已有的知识体系,都有可能会拉出来分享,多次使用,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知识使用效率,对于使用效率提高,对于社会是有贡献的。无论是分享经济还是共享经济也好。

其中有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使用权的被多次分享,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的多次使用,从而节约社会资源。这是基本上可以达成一致的。接下来说到多样性,今天可以看到,或者是我们很多人在参与的多样性,我觉得多样性接下来还会丰富多彩,更多的场景下发生分享。这是我们另外的一个判断。

我觉得回家吃饭核心要做的事情,其实我们做的事情,更加有意思的事情是说我们既做厨房分享又做厨艺的共享。我们没有那么关注概念,我们提供的是,回家吃饭提供的是以往没有的吃饭方式。让消费者多了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是以往没有的,这种选择是以往得不到的。以往我可能不想吃得更饱,不想吃得那么山珍海味,但是想吃得更适合我。以往或许没有这种方式来满足我,但是今天有了回家吃饭,可以找到这种方式,比如隔壁的是我老乡,我想吃到这种家乡味,或者是想定制的,比如少放油少放味精等等,以往的这种餐饮的提供者很难满足的这一类需求,今天在回家吃饭上有没有可能被满足和被提供?我觉得是不是提供更好,我觉得这是我们所关注的。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去开放自己的厨房,然后让别人走到自己家里来,或者是利用自己的厨房,为其他身边的人提供这种安心的饭菜,或者是更有意思的饭菜啊,更适合他的饭菜。我们今天北京有个社区里面,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家庭参与到愿意为别人做饭。这是很巨大的事情,百分之二三十的家庭愿意打开家门做饭,大家想象一下,可能未来一部分人不做饭,一部分做饭,一部分人去另外一部分人家里吃饭。

纪中展:好的,谢谢,我们刚刚试图定义共享,但是经过咬文嚼字之后,发现越来越糊涂了,如果仔细定义的话,好象全都是,但是一深究,好象都说自己不算。这个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感觉好象每一个人都从共享入手,最后都变成了新物种,变成了一个新的更具有实用性更有时效性的公司了。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戴总和李总先等一下,我们先问其他四位。衣食住行都可以共享,滴滴三四年变成一个巨无霸,ofo看起来也不逊色,您四位做的事情差啥?如果我们自己有自己的节奏的话,我们会给滴滴和ofo有什么建议,帮助他们做的更稳一点?先从黄总开始讲吧?

黄炜:这个好难的问题。其实刚刚提到了衣食住行。我们发现共享经济里面,出现两家,我们以为自己转转发展很快,现在转转一年半,发展到购物网前六位前七位的样子,但是跟他们比起来还是差很多。我觉得行为什么被改造最成功的?因为行,以前被满足的最不好的,或者说以前的满足方式最别扭的,这个满足度的空间的弹性是很大的。比如穿衣服,每个人都穿衣服,但是出行可以走路,可以坐公交汽车,这个出行的满足的程度是很深的。当一个需求又很刚性,满足的程度又有很多阶梯的时候,被改造空间就很大。第二个,跟城市化有关系。我们大城市里面的出行其实是个巨大的痛点。这是我感觉,我作为物品分享领域,我也很羡慕他们的原因。

陈罡:我觉得共享经济做起来,有三个层次的交叉和耦合,第一个是什么呢?应用的场景,衣食住行是很典型的应用场景。应用场景代表市场,代表用户需求,第二个是什么呢?是共享经济必须嫁接在一个互联网的体系,一个全新互联网体系上面,用更新的交互方式,包括像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来讲,改造传统的产业链和结构。第三个是全新的运营模式。这个全新的运营模式来讲,你看像中国,我们没有经历普遍信用卡的那一代,和欧美是不一样的。但是通过电子商务,我们可以把人群的征信体系建立起来。这个除了对C端还有对B端,对于B端的商业的信用体系、征信体系。包括贷款、账户来说,可以通过全新的运营来改造的。

第三个是运营的体系,除了和供应端进行新的合作之外,还和社会上既有的资源,包括同业的,包括政府的相关的法规、政策相关的博弈。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才能变成全新的共享经济的一个实体。我觉得滴滴和共享单车来讲,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做得那么高,因为我觉得它的使用频次,尤其是商业化的使用频次,还是要比其他几个品类要高的。比如住,多数我们住自己家,还有吃饭,比如回家吃饭,或者是会邻居家吃饭。但是行这个问题来讲,大家每天,尤其是外出办事,对于普通人来讲,对于行来讲是刚需。所以国外像优步,国内像滴滴,包括ofo,能快速的成长。但是市场的刚需是存在的。新兴的公司也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新兴的算法,构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的平台。但是我觉得可能在座的,两位的大佬你们的难题是最终的运营,运营方,一个方面是来自于C端,一些用户的使用习惯,包括征信体系的一些问题。第二个就会来自于和政府公共资源,包括政府的相应的法规政策上的博弈和磨合吧。

纪中展:好的,谢谢。陈总该您了。我再加一个问题,除了刚才那个问题。爱彼迎,一起中文名,就意味这它要进中国市场了,然后你再评论一下,什么样的情况下它会起这样的名字。

陈驰:其实这两年的创业公司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滴滴非常快,投资人总是说你们为什么这么慢?所以我们有压力。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互联网领域确实有爆款,但不是常态。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出租车不是管制的行业,它就是开放的,没有拍照的管制,滴滴会变成什么样子?它可能会变成一个O2O的业务,把原有的线下的叫车的方式搬到线上来。所以说,出租车行业是一个被管制的行业,半公共性质的行业。所以其实它的体验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但是其他领域,比如住宿这个领域,其实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酒店的进化的速度也是非常非常快,过去的二十年。所以说竞争的环境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当滴滴用互联网的方式,用共享的方式,大家对于出租车行业,是诟病很多的。我们要在酒店行业,用不同的模式迭代体验。最后切掉酒店的份额。

另外互联网企业,到今天不是处理信息,它是体验链条上不断的迭代,它对于频次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高频的领域,如果渗透率不错,有资本的推动,通过两端的补贴,很快让渗透率高起来。用户的体验快。比如用红包这种方式去做渗透也会很快。但是频次的领域,也会很低,大概用户平均不到两次,对于生态的推动需要蛮长的。大部分互联网创业者,其实要面对一个现实,我们其实进入到了互联网的深水区。要遇到滴滴、ofo这么好的领域,很快完成了资本积累,资本还在后面把它当成超女一样追逐,这个机会比较小。所以要冷静。

刚刚你问到另外的问题。Airbnb入华很早了,应该是2013年入华,只不过策略逐渐做调整,当时中国没有这样的供给和需求,但是在欧洲和美国,日本这些国家,这个产业已经开始进入相对比较快的阶段,而中国有很多出境的需求,所以主要做这方面,从逻辑上来讲,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房地产的供给很多,国内出航住宿需求也很多,酒店竞争力也在下降。所以Airbnb会逐渐变成国内市场的建设。现在用本土化的方式取一个名字,我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有的外资企业,美国的企业,开始注重中国原生市场的时候,通常做法是这样的,起一个本土的名字。

纪中展:这个名字好吗?

陈驰:我不好评价别人的名字,我的中文比Airbnb好一点,如果我起可能会好一点,他们喜欢就可以。大致美国企业开始做中国市场的时候,套路是这样的。但是本质上在中国还要用创业的方式解决动力的问题。所以其实名字不是最重要的。

纪中展:好的,唐总,你不能再去说,因为他们是高频,因为吃饭也挺进一高频的。

唐万里:刚刚就像回答投资人的问题一样。我觉得有两个事情,我很认同陈驰的观点,是否是一个充分的竞争的市场,这是很本质的区分。充分竞争的市场带来的体验和变化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很认同的。第二个我觉得滴滴和ofo带来了,因为充分竞争市场和不是充分市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带来的是有和无的体验。有他们体验和没有他们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绝大部分的创业公司应该是提供好或者是不好的体验。有跟没有,我觉得服务规范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创业者能耐得住寂寞。你提供的是一种更好的,是未来的体验。就像刚刚陈驰讲的,慢慢慢慢就会越来越多的人用小猪。今天我们住在外面。我们来的时候,我去年也来了,我们今年是用小猪住在镇上的。我觉得花的钱更少,住得更舒服,而且房间更大。我们来的时候,用回家吃饭吃了一顿饭,我觉得这是我这几天来吃得更好的一顿。我们用了滴滴去机场,我觉得是服务让你最爽的一次。

纪中展:是不是最遗憾的我们园区里面没有ofo?

唐万里:希望明年会有。我觉得好和更好的时候,我们要花心思建立一个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比如以往不能定制,现在能不能定制。以往不能提供的,我们能提供。今天哪怕多一点点的人相信你。我们的信用体系能不能建立起来。能不能让一部分人相信,去别人家里吃是更安全的更好的。今天是有10人相信,明天有100个人1000个人相信,我们这个事情就能做起来。Airbnb是2008年开始做起来的东西,大家从什么时间知道的?就是最近两年。优步也是2009、2008年的公司。饿了么也是2009年的公司,它在别人一个看不起的行业里面去做的。送外卖这样的行业,大家都瞧不起他们,送外卖。但是到今天为止,在家里接外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了。我觉得共享经济的参与者都是一样,在做类似这样的事情,持之以恒,我们未来会发生变化,会把未来的生活方式带到今天,这是创业者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纪中展:之前我们都感谢送外卖的,因为他可以让我们在家里在办公室里面很愉快的吃饭,确实改变了效率,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是现在我又感谢ofo,它让我又走出去了,终于有勇气可以出去吃饭了。过去三公里左右的地方,基本上不想去,因为要走,现在有它了,我可以很快速的骑的自行车,花五毛钱一块钱就出去了。戴总,刚刚听了几位的点评之后,您会怎么想这件事情,过去做共同交通的方式这么多,你为什么公共单车这件事情做成了呢?

戴威:我觉得和旅游和其他行业比,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标准化的,不管是自行车还是汽车的市内出行,它的属性是我能顺利到达很重要。刚刚万里总讲的,是从无到有的一个改变,这是我们为什么能快速的出来,因为车是标准化的提供的。另外我想讲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想法。一个老师讲,未来互联网创业是两个大的方向,第一个帮助用户消耗时间,比如社交网络、视频,还有一个方向是帮大家节约时间,我觉得不管是自行车也好,滴滴也好,我们其实是能帮助大家节约时间,我下楼有一辆车骑车就走了,原来要走半个小时,现在骑车十分钟,原来我要打车要等出租车半个小时,现在叫滴滴,两分钟就来了。比如吃饭,在一般的饭和美味的饭,是从有到优的纠结的话,另外一个角度,以后有个外卖平台,叫个饭五分钟就可以送到,因为现在外卖平台平均要四十分钟。如果十分钟这个饭就到了,我觉得也会具备瞬间爆发力的。因为帮助大家节约很多时间,消除很多不确定性。

纪中展:如果说,这个事情肯定不会发生,假如ofo失败了,你会怎么自嘲?当然这个事情肯定不会发生。

戴威:我想这样说,ofo已经死过一次了,ofo2014年做的是骑游,是定制化比较低频的使用,我们做了九个月的时间,我们非常努力,最后账上没有钱了。怎么办?我们依然对于自行车这个事情有执着,我们非常热爱这个事情,我们就从高级属性降下来,降到基本属性出行来做了,抱着最后一博的心态,来做了共享单车。

我记得201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特别好,二级市场特别好,一级市场也特别好,我们一分钱没有拿到。后来在一个相对比较冷的环境里面发展起来。

戴威:所以我觉得团队心态特别好,如果这一次失败了,我们还是要坚定的在自行车领域上探索。因为全球有50亿人会骑自行车。而且全球的10亿辆单车没有被互联网化,所以这里面有很大的机会。我们不会房企的。

纪中展:ofo有很大的外部性,你做共享单车,愉快的活着,很多生产单车的,就郁闷的逐渐在消减市场部。您从消费端,从用户端去逐渐的结构整个原来的自行车这个行业,怎么看这种外部性呢?或者会不会ofo最后变成了,既生产又运营的这么一个最大的机构?

戴威:那倒不会,我们一直坚持不生产车,而联接车,因为这是一个两百年的行业,今年正好是自行车诞生两百周年,这个行业里面有非常多的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设计理念,这个车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希望这样的车都能联结在ofo的平台上,所以我们不会生产车。

外部性,我们希望用三年的时间,到2020年,我们希望自行车变成人们不再购买的商品,只使用它。我们变成了现在自行车工厂最大的购买方。我们是这样的一种合作关系吧。也不一定会减少量,可能是购买关系,原来是车厂生产出来,一层一层经销商卖给了用户,现在直接卖给了ofo,或者是不是卖到ofo平台上,是连接到ofo平台上,他直接把车放到路上运营,我们有一个平台上的合作,这个都是有可能的。

*本文作者:柳琛琛(个人微信:Alex-chenchen),执惠记者,欢迎分享、欢迎交流!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