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兴斌:我的旅游强国梦

本文作者:王兴斌 2017-06-06
有那么一批人,他们以己之身见证了中国旅游业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他们以己之智搭建起了中国旅游业的研究体系,他们以己之力开拓了中国旅游业的商业疆土,他们是过去3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见证者、思想者和开拓者。

王兴斌教授虽已退休多年,但思维敏捷、谈锋尤锐,就“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这个话题畅谈了他的思考路径,以下为王教授自述。

旅游强国的萌芽

早在2000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前20年在邓小平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后20年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开拓奋进,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国家旅游局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当时《中国旅游报》曾请我就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作为新开设的“市场导刊”专栏的开栏之稿——这大概是旅游学术界第一次谈这个问题。

在当时的认知中,对世界旅游强国的十大特征是这样概括的:

1、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水平名列世界前茅。

2、国内旅游的人次、出游率和消费居世界先进行列。

3、出境旅游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4、旅游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5、培育一批享誉世界的旅游名品、精品和绝品。

6、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骨干旅游企业集团。

7、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产业队伍。

8、建立现代科技教育支撑体系。

9、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

10、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互相促进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系。

这十大特征主要是质的界定,也参照世界旅游组织和旅游发达国家的数据作了量的描述。

当时国家旅游局正在编制《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特邀专家,本人主笔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写进了这十大特征,2001年6月中国旅游出版社把这篇报告收入了“十五”规划的“专题篇”一书。

2001年9月在本人主编的《中国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第二版)中,增加了“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一节,直到今年第七版都有这个内容。虽然不同版本的文字表述有改动,但十大特征的内容一直保留了下来。

国际标准下的中国旅游

2008年3月4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了《全球旅行与旅游业竞争力排名报告》。在130多个国家中,排在前十位的是瑞士、奥地利、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英国、美国、瑞典、加拿大和法国。中国排名第62位,虽然比上年上升了9位,但仍然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当时这个报告对我的触动很大。

一是它的排名体系中,有国家的政策规章、环境可持续性、安全状况、健康和卫生状况、旅游业发展的优先程度、航空和地面运输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价格竞争力以及人文自然资源等众多指数,但没有接待入境游客、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对GDP贡献等指数,这与我们言必称这3个指标、以规模论“英雄”的习惯思维完全不同。

二是在对中国大陆的评估中,自然人文资源排名第13位,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排名第70位,环境发展的持续性和卫生安全状况等因素排名第103位。可见当时我国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主要在“自然人文资源”方面,“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居世界中位,“环境发展的持续性”等方面排名靠后,总体上居于世界中等水平。“自然人文资源”是老天爷和老祖宗给的,其余都是现实的,是由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的综合竞争力。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中国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发展速度快、规模增长大,但与我国的面积、人口与资源相比,入境与出境旅游的总量即使达到世界第一,但在人均接待入境游客、以总人口为基数的国内旅游出游率、出境游客出游率和人均花费等方面,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旅游服务的质量与国民旅游的素质差距更大。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核心是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

在国际旅游竞争中,出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支等指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旅游的综合竞争力。历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报告》显示,拉后中国排位的弱项主要在旅游发展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旅游的亲和力等方面。显然,这些因素的提高取决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总体环境的提升,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问题上,难度与其想得少一些不如多一些,时间与其想得短一些不如长一些,这样来认清我国旅游业的现状、部署目前和今后的工作,可以少一些浮躁、少一些虚夸、少一些陶醉,变得更冷静一些、扎实一些、可靠一些。

“大国”与“强国”之差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议论“大国”与“强国”的问题。“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在旅游界又被重提。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2009年本人曾写过一篇博文《也谈旅游大国与旅游强国》,其中列举了经济大国、制造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民航大国、汽车大国、钢铁大国、体育大国、教育大国、文化大国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大”不“强”。

我的结论是,“大”不等于“强”,“大”是指数量、规模,“强”是指质量、效益。“大国”是一个胖子,可以是虚胖,也可以是健壮。“强国”不仅要“胖”,更要“壮”。

2014年本人主笔的《中国出入境旅游国家(地理)概要》一书中,重写了“世界旅游强国”一节,提出世界经济论坛排出的前10名国家大体上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旅游服务业质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也可以认为是世界旅游强国。

世界旅游强国应该是这六个方面的统一:旅游经济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旅游规模与旅游效益的统一,旅游硬件与旅游软件的统一,入境大国、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的统一,国民旅游的数量与公民旅游素养的统一,旅游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实质是实现中国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特色化。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到2020年左右,“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这些基本是可以实现的。

但要建成比较成熟的世界旅游强国,则还要再经过二三十年的长期努力。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日,才是中国旅游业现代化的完成之时,也是完整意义上的世界旅游强国建成之时。

趋于理性的旅游行业

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到2020年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达到世界旅游大国水平;到2050年,将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向初步富裕型旅游跨越,年人均出游达10次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出游率和消费水平居世界前列。

我认为这个提法比以前有进步。一是把2020年定为“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而不是“旅游强国”;二是不仅从规模、数量上,面且从质量、效益和人均指数上界定“旅游大国”;三是把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时界放到2050年,把旅游强国梦与建国100周年相挂钩、与“百年中国梦”相呼应。这说明我们旅游业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理性。

“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这个“三步曲”把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相联系,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尚属首次,是这次会议的亮点。

旅游业不是独立自在的产业,甚至是一个无明确边界的经济产业和社会事业。它的综合性、依托性决定了不能超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基础。在某段时间它在规模上可以略快于国民经济的年均发展速度,但是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越社会经济文化整体水平。目前旅游管理和市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乱象,归根到底是社会大环境问题在旅游业中的反应,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单靠旅游业自身能办到的。

今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这是本次《报告》最大的亮点,一是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比中认识到有差距,没有陶醉在“世界第一”的梦境中;二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大背景思考旅游业发展的阶段与前景,不是就旅游说旅游。对此我为《报告》点赞!

近两年来旅游界有一个倾向,就是大讲特讲旅游业对国家、对社会、对各行各业的拉动作用,直到对“经济贡献、外交贡献、文化贡献、社会贡献、传播文明的贡献、促进开放的贡献、促进民族融合团结的贡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贡献等等”,但是很少讲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和各行各业的依存性。这个《报告》对“三步走战略”的分析有新意。

如提到中等收入群体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这是本人一直坚持的观点。“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普及大众旅游的社会基础,只有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才能壮大国民旅游的主体。

当然,对“三步走战略”,也有需要继续探讨的地方。

如以2030、2040年为标志性期限有什么依据?本人依然主张以建国100周年、即2050年为准。把“集约型”作为 “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特征与阶段特征是否准确?

“集约型”还是“粗放型”,只是旅游发展方式的特征描述,用这种特征作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主线、主要特征,这种提法是否准确?

《报告》说,当前中等收入人群2.6亿人、占人口比重19%,与本人的看法相同。但《报告》说“2020年中等收入人数将达到6-8亿人,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将达到44%”。照此测算,中等收入人数占人口比重每年增加5%,有什么根据?据本人所知,对这个问题经济学界、社会学界众说纷纭,但多数意见认为每年增加1%。对《报告》中引用的2030、2040年的其他许多经济数据,也有待考证。

总之,需要对这个课题开展多学科的深入探讨。

强国之路的反思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是17年前我首先写的“文章”,17年来这篇“文章”一直在修改、补充中,而且这个研究只有“正在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现在我又在思考:有必要把“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吗?

国际旅游界没有这个说法。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自称或宣布是“世界旅游强国”,也没有关于“世界旅游强国”的国际标准,更没有什么机构评定谁是谁不是。

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看到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差距,看到与世界经济论坛《旅行和旅游竞争力》排名指数的差距,看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旅游业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不断增强自已旅游的硬功夫与软功夫,比争那顶“强国”的帽子要更有意义。

一部世界史告诉人们:世界上曾经出现过海洋强国、军事强国、经济强国等,那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不是谁想当就能当成的,而且这个“强”是相对的、变化的,从古到今没有永恒的“强国”,今天你是,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总之,埋头办好自己的事,尽已之力为社会多作贡献,但永远不逞强,这才是一个文明国家应有的自信、自重、自尊的心态。

*本文作者:王兴斌,执惠专家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旅游科学研究所长、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主要著作有“旅游忧思录”、“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中国出入境旅游国家(地区)概要”。


【号外】想要捕捉文旅大消费行业风向标?想要了解最前沿的文旅跨界创新?想要学习行业大佬最新的干货分享?想要与行业精英现场互动深入交流?来“2017中国文旅大消费创新峰会”吧!6月13-14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文旅大消费顶级内容盛宴等你来!了解会议详情&报名请戳:我要报名(提前报名有优惠)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