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12月1日,欧中酒店管理专家委员会,旅游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欧中酒店服务质量测评体系”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欧洲酒店总经理协会会长Mr. Hans E Koch以及欧中酒店管理专家委员会主席、教授邱兆彤、以及来自来自北京、上海旅游行业协会及多家酒店集团高层领导的业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欧中酒店管理专家委员会主席、教授邱兆彤在此次发布会上做了精彩的演讲。
国际酒店与国内酒店的融合
“国际酒店品牌”与国内外利益团体有机地结合,不断地抛掷着思维的硬币,在正确和错误中书写着中国酒店业的历史,将“金融、西方文化病毒”植入中国酒店业发展的程序中,并迅速复制传染。国有酒店正在被低效的现象所腐蚀,被中国的银子堆砌的“国外品牌 在中国的试验田”的有机“病毒”所威胁。中国酒店行业,民族品牌能否成为该游戏的编程者,能不能有效地防御“西方文化病毒”,是判断中国民族酒店业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的民族品牌酒店如何逐鹿巨变中的全球酒店产业版图,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如何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迅速做实做强,抢占国际酒店产业变革的制高点?真正走向世界?如何肩负起民族酒店振兴的大旗……这些值得我们从战略高度认识并深思的问题。
中国酒店业服务提升仍是难题
沉屙淤积,在既有增长模式下潜力几乎已挖尽的中国酒店业,如今再难承受既有不可预测的事变带来的诸多负担。从先行国家的历史与教训来看,如果不优化管理路径,提升服务质量,中国酒店业若想如高铁一样提速,将是超高难度命题,且无法实现质的跨越。简单追求酒店“主题”、硬件、模式、星级、并购等,会导致既有模式弊端的进一步恶化,无法消除酒店资本、劳动力、价格和安全等方面的扭曲。中国酒店行业尽管不乏管理高手,但路遇各种瓶颈全面到来的今天,理应深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中国酒店业在旅游、经济市场、管理服务软件系统研发、以及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体现专业服务优势,确立中国酒店升级的战略支撑点,尽快将酒店的可持续性发展切换到正常健康的轨道上来。中国酒店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不 0.1%,大部分酒店几乎没有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面临巨大约束。合理整合中国酒店管理研发能力,瞄准世界前沿水平走向,以高质量的服务创新引领酒店业结构升级。提升管理能力,依靠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向心性形成新的地理力学。
酒店行业需要新的标准
消费是重要的,但不能作为推动中国未来酒店发展的驱动力,中国酒店要发展,基础是劳动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靠的是在现有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提高。中国酒店发展的潜力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上还有不少后发优势,基础设施硬的方面,层级之间改善了,列层之间还有欠帐。酒店的产品是服务,产品的不断创新升级是提升酒店竞争力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诉求曰益提高,至今仍有许多消费者不甚了解星级酒店标准实质内容,以及产品与价格的对等关联;现有的星级酒店评估体制,及相关法律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酒店的发展。
随着酒店业竞争和旅游发展进步的浪潮,酒店在各个层面和行业领域对管理咨询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尤其是在推进决策科学化的进程中,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开始逐步进入知识产业发展的时代。国内行业组织除了审核"星级酒店"外,服务质量无其他权威监督力。服务的品质的优劣是检验酒店价值的核心标准。
在此次发布会上,邱主席对欧中酒店管理专家委员会凭借一流的无形资产,为中国酒店业创造最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据悉,欧中酒店管理专家委员会将从顾客角度出发、专家眼光评审、客观公平公正对中国及境内外高星级酒店实施服务质量调研评估,颁布一年一度的中国酒店质量排行榜,颁发每省十家优质服务酒店,及中国十家优质服务酒店;未来对西方国家酒店服务质量进行检测,进行一年一度的排行,每年选出最适合华人下榻的酒店。通过国内外一流媒体(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颁布一年一度的酒店服务质量排行(公布得分),刺激行业合理竞争,拉动内需,提高酒店行业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将中国文化、意识形态和理念的软实力、品牌观念的扩散,达到地理上、多维空间上、心灵认知层面上对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控制。
欧中酒店管理专家委员会是欧盟架构下专门从事中欧双边旅游、酒店业发展、管理、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的非盈利性专家组织——总部设在欧洲首都布鲁塞尔,会员涵盖欧中15个国家,成立于2005年。对于未来的期望,邱主席表示,随着中国游客脚步遍及全球各地,测评工作将扩展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