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10个省份,考察了30个城市近百家景区:中国旅游景区的未来会在在哪里?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孙震 2017-12-12
景区的未来在哪里?景区人该怎么面对这正在变革的旅游业?

懵懵懂懂在旅游行业从事景区相关工作十年了。十年前,景区就是景区,看山看水,怀古礼佛,景观特色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游客去景区就是为了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没那么多稀奇的概念,更不会把荒山野岭做成所谓的“野奢”。 

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方式的改变,以及国家战略的调整,“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等一系列新概念的景区,地产+旅游,文创+旅游,产业+旅游,一系列创新的模式,引得各类的资金纷纷进入旅游业,挖矿的、搞房地产开发的,包工程的、搞贸易的纷纷拿着在原行业数年积累的大量财富,以及左右心腹亲信,浩浩荡荡杀向旅游业,大有当年旧金山淘金的气概,一下子激活了本不为人太多关注的旅游业,刹那间,特别是旅游景区这个偏门的行业变成了金山银山和印钞机,仿佛是无尽的宝藏,只要进来就相当于进入了宝山,势必会挖到宝贝,只不过是挖多挖少的问题而已。

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真实的旅游现状,像是一记记响亮的耳光,不仅仅打响了老景区的脸,也让后面进入旅游行业的,各类特色新名词、新产业的新景区痛苦不已。

undefined

景区越来越多了,旅游综合体越来越多了,游客越来越挑剔了,市场越来越不好做了,盈利越来越难了,是旅游人最真切的感受,老旅游人日子不好过,新旅游人更是一头雾水,景区一下子从幕后走向了前台,牵动着众多旅游业,甚至是相关产业和从业者的关注。

新景区、老景区、各种模式的旅游综合体,都在一个市场竞争,相煎太急,只有同行间的竞争才是赤裸裸的仇恨,也让我们这些在旅游行业干了多年的景区人困惑不已,景区的未来在哪里?景区人该怎么面对这正在变革的旅游业?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旅游业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教材可以答疑解惑,更不是学院派能够给予系统的解释,寻找答案还需要从问题中来,到景区中去。

最近两个月,我行程逾两万公里,走访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安徽,加上今年前期走过的青海、江苏、山东;一共走了十个省,将近三十个城市的近百家景区,这些景区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的,也有最近一年刚刚建好的;涵盖山水、人文、以及新兴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以及正打算申报各类补贴的旅游综合体;

undefined

通过不断的行走和思考,以及和不同的旅游景区业态的同行进行沟通交流,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旅游景区的未来,必然在老景区,传统景区和旅游人,必将肩负起振兴中国旅游的大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景区手中的几个砝码,将最终成为支撑旅游景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这几个砝码分别是:资源、情怀、成本。

老景区的资源优势永远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做景区企业,资源依存度占70%,“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一流二流的旅游资源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开发完了,这些资源基本上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250个列入国家5A级景区的这些资源;

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2010年左右开发的景区,大多数是相对偏远但仍然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景区,这些资源基本变成了在各地区域市场非常活跃的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

反观最近几年新兴的各种类型景区,绝大多数都是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全靠砸钱人造的资源,没有景观,全靠砸钱;没有文化,全靠杜撰;钱是经济杠杆,不是旅游资源,因为人去旅游是看景观的不是去看钱的,要是看钱,还不如在家躺炕上,打开钱包慢慢看,所以,有钱不如有资源。

虽然游客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新建景区通过几次活动,可以达到人头攒动的效果,然而,短暂的繁华,并不等于持续的升温。

今年十一国庆节八天假期,传统的旅游景区游客量纷纷下滑,然而某地距离市区不远的一个新建的仿古小村,据说涌入了上百万的游客,不要门票、新建景区、有吃、喝以及节目演绎,是该景区吸引人的核心因素,然而,十一过后,照样沦为无人问津,再怎么做活动也难以吸引人气了,迅速变得门可罗雀。

今年十一的这种现象,貌似不单单是一个地方存在的,估计很多地市都会有,很多旅游人都似曾相识,这就是真实的旅游现状!

老旅游人的旅游情怀以及吃苦耐劳、甘于忍受寂寞和贫穷,是保障景区长期存在的基石

在这次考察学习过程中,在老景区的旅游人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怀和坚持”,在新景区的旅游人提到最多的就是“困惑和转型”。

这些老旅游人大多是从九十年代后期进入景区,多的已经在景区里已经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少的也是在景区干上三五年,三五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能够在景区坚持下来三五年的,这些人便已经不在类同于其他行业的人。

他们已经开始慢慢习惯了和山川为伴,习惯守着一份寂寞和向往,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多了份淡然,多了份宁静;虽然旅游行业有很多问题,景区也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有忧虑,但是从他们的神态和言谈中,表达的更多的都是对旅游行业、对景区难以割舍的爱和希望;

而新入行的旅游人,思维大多停留在原行业上,一下子还没回过来神,特别是旅游这个东西又太杂,一下子也找不到感觉,所以,新旅游人表达的最多的就是困惑和艰难,不知道旅游怎么干,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职业该何去何从。

吹尽狂沙始到金,不经过时间检验是见不到最终的结果,没有情怀的人是做不好旅游的,中国旅游的未来,也需要靠着一大批有情怀的旅游人支撑着,这些人,才是旅游景区的脊梁,才是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的希望,我们为老旅游景区人点赞,为情怀而点赞。

undefined

新景区能不能活下去,活多久,目前来说还是个未知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道理,几百年来,似乎成了颠不破的真理。

1、庞大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将成为新兴旅游景区的大坎,能不能度过生存期,将是这些新景区在长时间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景区建设成本高,特别是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和景区土地流转,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开支,少的几千万、上亿,多的都是几十、上百个亿,新景区的资金一部分靠外行业进入,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银行贷款取得,维持一个新景区,不单单是运营费用,宣传费用,还有土地租金、以及银行贷款等等成本;建设成本越高,银行贷款就越多,银行贷款越多,企业的负担就越重,而这负担,靠景区门票收入,从市场上收益,根本无法维持。所以,新景区的生存成本更高,生存压力更大!

而老景区早已解决了这些问题,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并养活自己是老景区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相比起新景区所负担的东西,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详细论起来,会让新景区耻笑的,然而,这也成为了老景区赖以生存下去的又一个有力的砝码。

2、活动策划成本过大,业态布局成本过高将成为新景区的噩梦。

老景区之所以运营艰难,表面看起来是因为景区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质核心是其他行业跨界进入旅游业的,大多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无论是做活动策划,还是搞建设规划,都舍得花钱,而这种短期不求回报,不算细账,大投入大产出的资金投入模式,以及市场竞争不论套路的做法,也是传统老景区干暂时不过新景区的最大原因。

但是,随着其他行业的钱变的也不是那么好挣,流向旅游业的钱都会慢慢紧缩,赔钱的生意,相信精明的商人是不会干的,所以,那些打算旅游投机的人会慢慢放弃这个看起来美好的梦,开始理智的对待景区,新景区一旦失去资金支撑,开始理智的面对旅游,那么,缺少核心资源优势,活动策划的无中生有,以及依附景区生存的业态维持,将会是新景区从业者最为头疼的问题。

而传统老景区大多是靠景区吃景区,景区每年的收入屈指可数,没有其他行业的资金流入,所以早就适应了精打细算的过日子,虽然短期的活动策划和资金实力上无法和新景区竞争,但如果新景区失去了资金支撑,在经验和套路面前,孰优孰劣,暂且难以判定,但是对于新景区无中生有的运营难度来说,老景区占尽资源优势和行业经验,这时候势必会占点便宜了!

undefined

虽然从长远看起来,老景区貌似是有一定优势,但是,并不是说老景区一定就会笑到最后,目前大家都是在一个锅里搅饭,互相竞争,谁能最后活下去,还真不一定,太多复制的竞争因素,不是可以迅速得出结论,老景区也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如下两个问题:

1、人员老化、思想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问题。

由于景区管理中的很多岗位,没有对应的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教材,也没有对应的人才输入渠道,所以,从事景区营销和管理的人员大多是外行业转型过来的,并且是在工作中传、帮、带积累出来的知识和经验,旅游景区又是个偏门行业,所以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特别是老景区,往往管理体制比较死,待遇水平比较低,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所以老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新人招不到、留不住,人才断裂以及人员素质整体过低,将会是老景区面临的一大问题;

undefined

2、资金严重缺乏情况下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

老景区大多依靠门票或者简单的二次营收来维持日常的运营,在现阶段,能做到营收平衡已经不容易;

但是,随着市场消费环境的改变,老景区面临着产品升级的问题,而产品升级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例如这两年非常火的玻璃栈道,项目小的投入上百万,项目大的需要近千万的投入,项目的投入对于很多老景区来说,基本上占了景区当年一多半甚至全年的收入,不上项目等死,上项目又会被资金拖死,将会是老景区另外一个头疼的问题。

老景区如果不能很好很有效的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仍然难以摆脱被市场淘汰,沦为尴尬的境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现实虽然是残酷而难忍受的,景区之间的斗争虽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老景区也罢,新景区也罢,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活下去,谁才是笑在最后的;

只有撑下去,未来更美好,相信旅游业的未来一定是最美最灿烂的,我也更希望有更多的新景区可以和老景区一起,共同撑起旅游景区的天空,不仅仅是游客的幸事,也是中国旅游的幸事。

作者简介:

孙震,河南郑州人,景区营销实战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景区营销实战派”公众号创始人,中国旅游景区营销智库、华中节庆营销智汇专家智囊团成员,潮鸟商学院专家顾问团专家成员;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