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北京时间2017年12月16日晚,一架中国飞机平安着陆在南极洲狼牙机场2500米跑道上,实现了中国商用飞机首次飞抵南极洲。这架商用飞机由海航公司提供,共乘载22名中国乘客。此前从香港出发,经15小时飞行抵达南非开普敦补给,再经过5.5小时的飞行后降落在南极的冰雪跑道上,开创了由中国航空飞机运载乘客平安飞抵南极的新历史。
据悉,该团简单调整后还将乘坐双水獭飞机,将跨越世界上最寒冷、最荒凉和最干旱的白色大陆,经5-6小时飞行,抵达南极点,创造中国人首次自行组织商务科考团抵达南极点的新纪录。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极地旅游热潮,中国逐渐成为全球赴极地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并且将很快超越美国成为最大客源国,南极、北极作为人迹罕至的新兴旅游目的地是人类最少踏足的地方,仍然是一片充满秘密的净土,这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探索欲。
就在上个月,由中国旅游协会和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以 “探索与责任”为主题的《2017中国极地旅游论坛南极峰会》在南极举行。此次南极峰会持续长达12天,重点探讨了极地环境生态保护及可持续旅游发展等重大议题。作为本次峰会的合作伙伴及指定媒体,执惠对这次峰会做了全面深入的报道。
峰会期间,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张润钢接受了执惠的专访。张润钢表示,目前极地脆弱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有人主张禁止南极游,这并非良策:它不仅剥夺了公民的正当权利,而且也难以实现。真正需要的是对总量的控制,特别是对环保意识、习惯方面的宣传和倡导。
张润钢认为,“二者不必对立起来,旅游和环保教育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与自然环境、动物相处,并不是泛泛谈论,而是有具体的条例、操作流程,所有游客都要通过培训、讲座,并遵守这些规则,从而强化环保意识、习惯。”,只要旅行组织者能把这些结合起来,人数增加和环保意识增强可以相辅相成,但游客总量还要控制。
被称为“世界尽头”的南极,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没有原住民居住的大陆。200多年来,各国航海家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寻求对南极神秘大陆的认知。1775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首次穿过南极圈。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首次到达南极点。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冻结了美英澳等十个国家的领土要求,保证了科学考察的国际自由。1969年世界上第一艘南极游船正式竣工,现代意义上的南极旅游业开始拉开,目前每年全球赴南极旅游的数量稳定在3-4万人次。
中国是南极事务的重要参与国,虽时间较晚,但中国的南极事业发展迅猛。1985年10月7日,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目前中国科考站总数已位居世界第六位。2015年中国首架极地科考飞机在南极成功试飞。时隔两年后,中国商用飞机成功降落,正式开启中国人自组旅游南极的新时代。而如何让极地旅游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极地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今年九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极地旅游论坛上,极地旅游的概念得到了延伸,“极”包括“极地、极限及极致”三个维度,“极”概念内涵和外延得到大大扩展,一方面呈现出旅游产业在消费升级的动力驱动下的产业升级,更加深度化、体验化的旅游方式受到更多游客青睐,另一方面更加凸显“极”相关资源的稀缺性和保护的紧急性。
2018中国极地旅游论坛系列活动将在上海举行,继续由执惠承办,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