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6月11日下午,执惠联合深之蓝主办的《2018首届海洋休闲运动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以“海上新生活方式”为主题,聚拢了海洋经济产业链的顶尖智囊,从资本到资源再到产品方,旨在为海上体育与生活方式的结合、旅游资源与体育资源的融合,以及传统度假区的转型升级寻求解决之道,助力新科技与传统行业间、企业与企业不同领域间的协作,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执惠创始人兼CEO刘照慧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开场致辞。
刘照慧表示,中国市场长期增长空间存在,这是历史性的机遇。国家 “一带一路”布局给海岛产业带来非常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三四线城市人群,中产阶级占比越来越大,未来潜力还会有更大的释放空间。体验经济的到来、新经济发展在技术推动下会有更值得期待的未来。他认为,海岛产业链结构性机会巨大,海洋文化旅游度假时代来临。
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中国海岛开发面临的挑战,刘照慧认为,在国土资源应用上有非常多的不足,海岛仍有大量的开发机会。中国海岛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配套跟不上,在产业模式、度假内容等方面急需探讨。对此,刘照慧建议,未来中国海岛开发应该从简单海岛的观光游到以文旅大消费产业相融合进行转变,以全新思路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以下为刘照慧演讲全文:
尊敬的魏总(魏建仓),特别容幸这一次执惠和深之蓝一起举办论坛。我们从策划开始,变成最早期的小小的idea,海洋加上休闲运动变成新的休闲方式是契合国家的大势。
我的开场是抛砖引玉,由我来给大家做产业发展机遇的演讲。执惠一直致力于文旅大消费的产业研究、产业媒体、产业服务。今天共同来探讨这个非常新颖的细分领域话题具有深远意义,并且在此倡导新型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被大家忽视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机遇、空间、创造力源泉能够给产业带来非常大的活力和机会。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海岛产业链的结构性机会以及海洋文化旅游度假时代的来临。三年前,执惠提出文旅大消费的概念,当时不是特别自信,因为从旅游1.0时代一直到休闲度假时代,中间经历了很多年。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非常长的阶段。从1949年到1977年,旅游是作为服务功能存在的;1978年邓小平提出旅游事业要突出加快地搞,1979年真正开始了中国旅游业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从改革开放开始才真正奠定了服务业产业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会提结构性机会,世界经济是有结构性发展逻辑、规律的。现在再看改革开放40年积淀的历史基础,使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改变。前些日子在北京做中国人才创新大会的时候有很多嘉宾,很多欧美的嘉宾说中国有一部分是消费变迁不是消费升级,40年压抑的消费能力要达到欧美上百年的积累就需要不断挑战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海洋文化旅游度假时代的来临,和魏总(魏建仓)商量的时候就说要提倡生活方式,旅游已经不是简单的基准假日的组合,而已经变成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今天我重点讲五个方面:市场长期增长空间存在;国家“一带一路”布局,中国“一带一路”中有一条线是海上丝绸之路;二三四线市场增量空间;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机遇,不光有新技术,而是扎扎实实奠定了主体;中国海岛开发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海岛与国际海岛相比,我们的机遇在哪里。
市场长期增长空间存在
中国GDP增速在6.5%左右,在未来5到10年之间保持在5%到7%中间,数据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我们在强调质量而不是简单的增速。到2025年中国GDP增长、出国旅游将有5倍以上的增速。出境游三分之一以上是海岛游,海洋旅游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注意到出国游很多人会选择海岛,海岛已经变成出境游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产品带来的衍生生态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从宏观上看,过去几年全世界旅游增速中,亚太地区增速是维持在1点几。在未来中国和印度构成了两大旅游增量的源头,到2025年中国和印度将拥有全世界一半的中产阶级人群,而现在中国的中产人群5年后可以达到欧洲人民的一半。与国际相比,中国旅游人次已经排名第一,同时也应该注意中国旅游收入增长、结构还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我们的旅游总收入只有美国的一半,但我们的人口将近于美国的2倍。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旅游还有更多的创新空间。我们强调“量”的增长,但“质”的增长和产业潜力上还有重大的空间可挖掘。
据美国旅游局数据,1994年以来,除了科技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时期,中国在旅游业增长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出境游结构性发展机会在这几年慢慢释放出来,与美国长时间的数据相比,我们的机遇更大,现在中国的GDP只是美国的五分之一,但出游次数是2.5次,中国旅游收入在美国的二分之一以上,未来5年中国旅游业将有5倍以上的市场空间。第一个结构性的机会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在人均旅游频次达3.7次,美国现在是7次左右,现在我们只相当于美国7、8年前的水平。所以中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历史性的机遇。
美国出境游消费长期快速增长,1945-1990年,45年间美国出境游消费复合增速12%,而中国最近20年是美国的近2倍左右,这个增速一直不太受GDP周期的影响。过去40年中,中国GDP增长依靠土地财政,以投资拉动。未来20、30年中国GDP增速70%都会来自于服务业,现在服务业里最大的构成者是旅游。旅游大消费和体育、文娱、教育、文化、农业等各个领域间的结合会更大,通过现在GDP增速推动,消费潜力会更大释放。未来20年旅游业将会占到GDP的70%以上。
全球共有超过70个国际知名海岛旅游目的地,超过40%海岛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达20%以上,世界海岛旅游业出口总值610亿美元。
国家 “一带一路”布局
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旅游业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会成为热门的旅游居住地。
目前上线的围绕“一带一路”国家的度假型产品已经高达5万条,并且在全世界“一带一路”路线上,海岛正在做大布局,这是非常大的机会,未来具有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二三四线市场增量空间
三四线人群消费频次、消费诉求是一线城市的3到4倍以上,因为压力比一线城市压力小,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旅游、度假。三四线、四五线城市的消费程度非常值得关注。2017年北京、上海旅行社的人数均出现下降,这让我们知道三四线城市有大量未被满足的消费人群,特别是中国三四五线城市的发展水平并不低,这是新的发展机会,应该更多挖掘他们的结构性机会。中国未来发展中,三四线城市人群中产阶级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从消费结构和支出水平来看,我们的潜力还会有更大的释放空间。
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机遇
未来五年,电子商务将占中国新消费增长的42%,信息技术、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都在引领新生活,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可以带来新的结构性增长机会以及新的体验空间。体验经济的到来,新经济发展在技术推动下会有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过去几年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互联网渗透发展上有很大的对比,中国互联网发展速率基本是美国的2倍以上,从支付人群、移动用户人群、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引爆的热情、消费空间会带来新型数字化经济消费群体,而这个消费机会也非常值得去挖掘。
过去中国和美国在进行非常高频的竞争,尤其在互联网新经济里,从结构性机会出来一直到新技术的起点上都有大的产业公司、新经济企业出现。举一个例子,携程创立的时候中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金,商务消费人群大部分崛起。美国做过一个研究,创业领域里能够成功的几大因素里排名第一的是时机,从1995年、1997年、1999年出现的大公司都是伴随着大的结构性经济,时机、时代、时事会推动新经济的创新。
在新技术方面,有些地方成熟但有的地方不是特别成熟,人工智能可以交互,可以带着智能产品去旅游去体验。旅游业VR应用,几年前我们参观了斯坦福实验室体验VR/AR旅游,现在去产业化的话应该会有更宝贵的应用空间。
现在区块链讨论的很激烈,但中国人均旅游的渗透率目前只有10%左右,在国际上法国已经做到了50%,所以在新技术应用上中国还存在非常大的空间。中国旅游业里的渗透率只有5%-6%,所以和年轻用户必须要通过新产品、新体验、新生活方式结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业空间变成了文旅大消费,未来这些技术会有非常多的趋势值得关注。
中国海岛开发机遇与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就有65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是8万平方公里,约占到了我国陆地面积的8%。但现在国际知名海岛中有几个是中国海岛?前十名的海岛基本没有中国。大家都去巴厘岛、马尔代夫、塞班岛等,所以我们在国土资源应用上有非常多的不足。特别是南海岛屿约有1700多个,占中国海岛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像广东、舟山的海岛有大量开发机会,对中国来讲是一种新型的GDP,整个开发逻辑值得大家探讨。
中国海岛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产业模式有十多种,我们是不是要模仿他们的方式?包括高端度假驱动模式的马尔代夫、圣托里尼,商务娱乐驱动模式的新加坡、济州岛,民俗风情驱动模式的中国台湾、巴厘岛等。
现在有很多不太传统的海岛开发模式,比如迪士尼,都在买海岛打造新的度假产品。未来思考海岛产品时一定是站在4.0的时代,以休闲度假的时代连接80、90、千禧一代的消费者,除了产品以外要有休闲、水上运动、蜜月婚礼、家庭亲子、会展会议、主题景区、海岛民俗、休闲游艇。从硬件、软件、服务模式都有非常多的开发方式。
现在中国海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本设施完善,在度假内容方面急于探讨。另外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配套跟不上,有非常好的户外体验资源,但资源不等于产品,产品也不等于现在服务的方式,更不等同于好的体验。在基础设施配套层面上要想好用户群体再配套,目前的发展资金大量集中在度假酒店、以文旅为表面的房地产开发,所以应该有新的资金进入新型的发展,从而推动新型的创新机会。
我们在深圳做了两年的海岛大会,深圳会长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马尔代夫的珊瑚礁一旦被破坏的话是几十年都恢复不来的,所以海洋的破坏是最多的,因此做开发时,可持续、绿色、环境应该放在核心的理念上。一旦把这些资源破坏,不可能短时间恢复的。而在没有想好更坚定模式时,自然生态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是在破坏下一代资源。
海洋体制是非常复杂的,有一部分是被住建部管,有一部分归海洋局管。在管理层面需要政府管理体系做更多的创新,给市场更多的空间。这几方面是未来中国海岛开发面临的问题,但同时也有更大的机遇。
未来中国海岛开发应该从简单海岛的观光游到以文旅大消费产业融合全新思路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所以需要更加健康的综合业绩。消费大众化,中国旅游人次已经到了50亿人次;文旅融合化,每一个海岛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独特的文化;需求品质化,是未来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大趋势;发布全域化,不应该集中在一个点,应该是更加全面的思维,并且和市场建立紧密的关系;竞争国际化、产业现代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诉求。
今天的开门见山和抛砖引玉就做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新收获,希望海上休闲方式变得越来越渗透生活中,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变的更加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