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红墙”引爆成都背后: 新旅游时代“景点”已被重新定义

本文作者:执惠 2018-07-11
潮拍达人们的“宇宙中心”,今年从北京三里屯搬到了成都太古里。

潮拍达人们的“宇宙中心”,今年从北京三里屯搬到了成都太古里。

即使撞上了世界杯这样的全民热点,2018年夏天到太古里的“网红墙”拍照片仍是成都年轻人朋友圈里最时髦的事。“网红墙”成功地引发了用户的裂变式传播——在成都人乃至全国年轻人的朋友圈、微博上“砸”出不小的声响。

“攻略全世界网红墙”是马蜂窝旅游网的一个线下营销活动,其成功背后是对年轻人品味和需求的精准洞察。在诸多在线旅游平台中,马蜂窝以年轻时尚的品牌调性著称。当然,他们也最不按常理出牌,信奉“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就抓住了市场”的商业哲学,善于制造并营销各种IP。

2017年12月7日,马蜂窝在潮人圣地——北京三里屯,第一次“搬”来12面世界各地的“网红墙”,立刻在寒冬引发了惊人的排队热潮。而今年,这种热潮延续到了成都,每天超过4000人在成都远洋太古里负一层的活动现场排队等候入场体验。与此同时,更多品牌的加入也让这场营销变得更加有趣,在网红墙北京站有小象馆、黄小厨、蜻蜓fm等品牌联合加盟,在成都站则加入了“互动机黄小鹿”帮助体验者现场打印照片。

可以看出,马蜂窝在“网红墙”活动中试图构建出全新的旅游场景,以完成品牌形象具象化。那么,马蜂窝如何做到将自己的品牌理念更生动地传递给目标用户?

“网红墙”原本都是全球各地一些特别的墙或涂鸦,因为受到年轻人欢迎,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而成为新一代旅行者们必须要“打卡”的景点。马蜂窝则把全世界的网都红墙复制到了中国——在每一季选择一个潮流城市展示12面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网红墙——在空间交错之中,将一个全新的旅游场景呈现在世人眼前。

在现实中,这些来自全世界的“网红墙”,实际上并非传统意义上卢浮宫、故宫这样的“旅游景点”,而是由年轻人自己创造,自己发现,再通过Instagram、马蜂窝这样的社交平台分享,共同成就的更为时尚的“新景点”——而这也是马蜂窝CEO陈罡所一直所说的“新旅行”概念。

在马蜂窝看来,年轻旅行者正在旅行中发现更多美好,更多融入目的地的文化与生活,感受当地更为时尚的一面。在这样的新旅行时代,景点也早已经不那么狭隘,它可以是一家小店更可以仅一堵高墙。 

“攻略全世界网红墙”正是传达这一信息。当体验者沉浸在12面网红墙中,阅读和拍照,仅仅是这场营销的开始。体验者在拍照的同时,可以通过马蜂窝APP扫描每一面墙上的二维码,获取更多关于这些墙的旅游攻略和背景信息。这也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用照片“伪造”一次旅行,甚至因此开启一系列真正的“网红墙之旅”。 

当年轻人把这些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获得好友点赞的时候,马蜂窝对与体验者的沉浸式场景营销,就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一面墙,就可能触发一个新的旅行灵感。”马蜂窝未知旅行实验室负责人王雪琳说,马蜂窝一直在洞察年轻一代旅行文化的变化。在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中,图片、视频都是他们记录和分享旅行经历的方式,也是社交媒体中简洁高效的传播介质。对于年轻的旅行者而言,没什么比一组美美的图片或视频更能吸引注意力。

来自旅游、时尚、生活方式等领域的自媒体红人来到线下场景体验,再通过照片和视频分享给线上的网友,激发网友的参与意愿,进而产生更多的内容分享,最终引爆社交网络上的裂变式传播。微博#攻略全世界网红墙#话题在众多热点话题中脱颖而出,收获上万条“真人秀”和千万量级的阅读。

裂变式传播最重要的特点,是不通过利益诱导,而激发人们自发的分享和传播。在这一点上,“攻略全世界网红墙”无疑是个成功的典范。参与者们在分享内容和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乐趣。每组“网红墙”的照片下,人们都在交流“这是在哪里”“活动到什么时候”以及“现场有什么好玩的”分享者也乐于一一解答,为更多人提供帮助。

如果说世界杯期间的央视广告,是马蜂窝面对数亿潜在用户进行的“空中轰炸”,那么“攻略全世界网红墙”则是针对其固有客群更精准的“地面打击”。当人们全身心地沉浸在马蜂窝精心打造的空间场景中,他们传播的不仅仅是精彩的照片和视频,也是关于马蜂窝和旅行的好心情。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