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翻开《三国演义》,我们总能被开篇词《临江仙》吸引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该词气势雄伟,但又空灵淡漠,境界高妙。
很多人自幼便会背诵这首词,一直以为它是罗贯中所作。事实上,这首词并非罗贯中的作品,而是另外一位高人,咏叹中国历史系列的其中一首。罗贯中之所以选用该词,是因为这一首写三国的词是其中最好的一篇。那么作者到底是谁呢?
升庵祠是什么地方
介绍作者之前我们先聊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便是位于昆明西山山麓和滇池之滨的升庵祠。升庵祠为砖木结构,由门楼、大殿、配殿构成四合院。大殿为单檐歇山共五间,长19.8米,宽10米,占地200平方米。
梁架为六架式斗式结构,檐下为斗拱,六抹隔扇门,腰串板上雕有如意花草和暗八仙图案,彩画一新,富丽堂皇。天井有一对香椽树,春夏之季,香气飘溢。祠内尚存《规复太史祠原置波罗村田亩租石碑记》和《海庄碑》各1块。升庵祠于1988年1月公布为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升庵祠,全称为杨升庵祠,是大明三大才子之一杨慎在云南的寓所。杨慎字升庵,祠故名。《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便是他被贬云南时所作。经罗贯中选为开篇词后,该词红遍中国。由于书上没有写杨慎的名字,所以很多人以为该词为罗贯中所作。既然该词是杨慎所作,那么他又是何许人也?
一位官二代的沉浮与枯荣
杨慎,四川新都人,出身书香门第,属于比较上进的官二代。他父亲杨廷和曾担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一度任内阁首辅。他自幼聪慧,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写出了很多文采不俗的句子。他于大明正德六年以殿试第一,考取状元,从此踏上明朝的政治舞台。
他为人刚直,屡次得罪朝中权贵。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杨慎站在了皇帝的反对面。所谓“大礼议”指的是,武宗无后,堂弟继位为世宗。按礼,世宗应尊武宗为“父皇”,但世宗偏不顾礼仪,追封自己的生父为“恭穆皇帝”。这种行为造成了皇权与内阁的巨大矛盾。杨慎参与哭谏,遭廷杖,最终流放到云南永昌卫。
他父亲杨廷和执政时,曾经提议裁撤锦衣卫等机构,得罪了很多人。杨慎流放期间,很多人一路设计暗算。他百般小心,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来到了流放地滇南。到达滇南后,他便大病一场。
落难夫妻情更深
流放期间,杨慎寄情于山水,好读书,为白族修史,写了两千多首诗词。他对云南文学的贡献的独一无二的。后人将他尊为云南文学的奠基人。流放滇南的三十多年,杨慎从一位得志的狂妄青年,变成了一位沉稳看破的人。
让人最为感动和欣慰的是,杨慎一生坎坷却收获了别人无法想象的爱情。杨慎的妻子叫黄娥,四川遂宁人,善于诗词,读书很多,为人和善,通情达理。杨慎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黄娥一直鼓励着他,爱着他,不离不弃。
从北京到云南一路坎坷,杨慎戴枷前行,黄娥一直守在他身边。见妻子骨瘦如柴,杨慎力劝,她才回新都老家。念及丈夫,黄娥曾下下《七律·寄外》:“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多年后她又下下了《罗江怨》,其中“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已成千古名句。
历史的铭记
杨慎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卒于戍所,享年七十二岁。他一生著作等身,传世四百多种,包含了经史子集各部。弥留之际,他留给后人的最后一句话是“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
如今的升庵祠已成了杨慎的纪念馆。可惜越来越少的人知道杨慎是谁,那段颠沛的历史也渐渐从世人的脑际消失。他留下了伟大的财富,却从未署上自己的名字。
当浩荡的历史将这些古往今来的状元郎带走时,谁承望片言只语能流传后世。杨慎是幸运的,因为后人还在诵念他的词。担当了生前事,何必在乎身后名。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