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在台北东吴大学的西南角有一处极为别致的小楼,朱漆大门上写着“素书楼”三个字。穿过大门,沿着斜坡向上边可来到二层小洋楼旁。这座“素书楼”便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晚年在台湾教书时的居所。
钱穆被誉为“一代儒宗”,在其学生余英时、严耕望的吹捧下,他的名气一度高过陈寅恪等很多大师。龙应台在《大江大河一九四九》中对钱穆南下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那段历史,进行了极为煽情的描写,让钱穆大师形象跃然纸上。
钱穆于1949年南下香港,创立新亚书院,以教书为业。蒋介石得知后,屡次派人前往香港,邀请钱穆赴台,但一开始钱穆并未下决心定居台湾。随后的几年,钱穆在台湾有过短暂的度假和演讲活动,受到蒋氏父子的热情接待。
多次“蒙主恩招”,盛情难却,钱穆最终于1967年来台湾定居。在萧政之的建议下,他选了台湾东吴大学左近的一块地皮,决定盖房子。钱夫人胡美琪女士亲自设计了房屋并绘制了图样。
蒋经国知道后表示,建房子的这笔钱不能让钱穆先生付,应该由“国家”来付。蒋经国将这事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更是坚持要政府拨款为钱穆建房。
蒋经国拿过图样,吩咐阳明山管理局办理修建工作。次年,钱穆夫妇搬入了新居。为纪念母亲,钱穆将新居命名为素书楼,并在这里居住了20年。素书楼是蒋氏所赐,钱穆一直感恩戴德。此后发表了大量歌功颂德的文章。
在《蒋总统七十寿诞》中,钱穆说蒋介石“实开中国历史元首传人旷古未有之一格”。在《总统蒋公八秩华诞寿文》中,钱穆更是极尽对蒋公的夸赞能事,说蒋介石“诚吾国历史人物中最具贞德之一人……而吾国家民族此一时代贞下起元之大任,所以必由公胜之也。”
在《蒋总统与中国文化》中,钱穆将蒋介石奉为“可当我民族文化传统之代表”。在《屡蒙总统召见之回忆》中,钱穆写下了蒋介石去世时自己的感受,“内心震悼,不知所措,日常阅览写作,无可持续,惟坐电视机前,看各方悼祭情况,稍遣哀思。”
类似的文章还有十几篇,如《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蒋总统的哲学思想第一讲》《故总统蒋公逝世三周年追思》等。这些文章收录在台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十册,由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于2000年出版。由于涉及到政治问题,以及对中共领导人的评价,该书的大陆版删除了这些文章,所以很多大陆普通读者并没有读过这些文字。
钱穆在素书楼住了20年后,时任立委的陈水扁及市议员周伯伦指责钱穆侵占公产。病重的钱穆忍痛搬出素书楼,抑郁难平,三月后愤然辞世。钱穆去世20年后,“总统”马英九对这起“文化暴力”进行了批判并向钱穆遗孀胡美琪致歉。
国学大师已经远去,素书楼依然在那里。楼宇里摆满了先生一生的著述,可谓等身。虽然钱穆身上有很多问题,但他所推崇的对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却让人感怀。他南下办新亚学院的故事更让人感动。
站在素书楼的钱穆铜像前,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感受那逝去的人和事,总能让人心生无数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