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
金王朝在北部边境地带兴筑防御用的界壕边堡,统称做金界壕。界壕是以挖掘成一条漫长的壕为主,壕底仅宽约4.5米,以限制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顺利前进;在挖掘堑壕时掘出的土石方,都堆积在场的内侧一方,形成漫长的墙堤。一般都没有经过夯筑,个别地段曾经过夯筑,原来最高的不过5米,一般高度只有3—4米。后人看来好像是一条长城,因此有人把它叫做金长城,近现代出版物上有的错误地称为成吉思汗边墙。
12世纪初期,女真族雄起于我国东北的松花江上游地带,在1125年时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起金王朝,势力逐渐扩张,与宋朝联合推翻了辽王朝。
金王朝乘胜南下以逐鹿中原,经过多次战役取得胜利,终于攻进了宋朝京师开封府,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宋朝被迫迁都临安府,于是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宋、金、西夏三足鼎力的局面。正当金王朝野心勃勃掠占中原的时候,世居在蒙古高原东部的室韦后裔各个部族乘机兴起。先是塔塔儿部势力最强,成为金王朝后方的威胁,金人便在今兴安岭以北的草原上挖掘界壕,防御塔塔儿人南进。
继后蒙古部在首领铁木真率领下崛起,举兵东征西讨,战胜了塔塔儿部,统一了周邻的室韦后裔各部,势力范围扩展到大兴安岭一线。金世宗完颜雍便在大定年间(1161—1189年)于大兴安岭南麓的东北路边境挖掘界壕和兴筑边堡,继而又将界壕向东南方向伸延,在临潢府、西北路和西南路北面部挖掘了界壕。金王朝既要用兵中原,又不时派遣军兵北上抗御蒙古军,但胜少败多。
章宗完颜璟明昌年间(1190—1196年),金军遭到弘吉剌部攻击败退,只好在原有界壕南方另挖一条新界壕,重点防御临潢府北面及东北方与东北路交界地带,并在南北交通要道附近的界壕上加筑副壕和副堤。承安年间,金军遭到蒙古军的攻击,临潢府境内的契丹人起事响应。于是,又一次将界壕南移,但只是中间地段的临潢府西段及西北路地段,继后又将西北路和西南路的界壕修葺完缮,形成最后兴筑的界壕。
金王朝在大兴安岭以南兴筑的界壕,形成两条主线,自东北伸向西南,直至阴山北面的草原地带。劳民伤财而兴筑起来的金代最大的防御工程,并没有挡住蒙古铁骑的攻击。
蒙古铁木真率领的兵马在13世纪初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在1206年登上蒙古大汗的宝座,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曾亲率大军多次越金界壕,曾经进驻金中部(今北京市)北郊,蒙古军攻克河北、山西等地,界壕的军事防御作用也就随之消失,逐渐变成一条断续不全的遗迹。
金界壕遗迹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部分地段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境内,在内蒙古阿荣旗、扎兰屯市南部地段以界壕与黑龙江省分界,像南侧的边堡属于黑龙江省,还有部份地段在河北省围场、丰宁、康保等县境内。金界壕占地长度按直线距离计算,总计约5500公里,其中在我国境内约长4600公里。为了便于叙述,可称为岭北线、北线和南线。
金界壕岭北线,是在熙宗完颜亶天会年间(1135—1137年)于大兴安岭西北草原地带开掘的,东端起点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上库力村,沿着根河南岸向西伸延,至额尔古纳河与根河交汇处,折向西南伸延,至陈巴尔虎旗红山嘴,穿越到额尔古纳河的俄罗斯境内,再西行至满洲里市东北方复伸入我国境内,折向西行,横贯满洲里市北部、新巴尔虎左旗北部,再西伸入蒙古国境内,终止在乌勒吉河的发源地带。岭北线全长约700公里,在我国境内长约256公里。
达茂旗木胡儿尔索卜嘎的金界壕
金界壕北线,也就是大定年间兴筑的,有主线和两条支线。主线的东北端起点在大兴安岭东南麓嫩江西岸,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七家子村附近,西南延伸经阿荣旗旗、扎兰屯市南境时,以界壕墙体为与黑龙江省分界线;再西南行经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和东乌珠穆沁旗等地的北部,再西伸入蒙古国境。
再自阿巴嘎旗吉尔嘎朗图苏木北部复入我国境内,西南延伸经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再西南行至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苏木鲁其根中断,其西南方伸延的部分,已被改造为界壕南线,计北线的主线在我国境内全长约1545公里。
北线的西支线,东端自北赉特旗巴彦乌拉苏木额尔吐北面从主线上分出,向西伸延经科尔沁右翼前旗北部,再向西伸入蒙古国境内,再折向西北行,终止在贝尔湖西南方,在我国境内长约270公里。
它本是北线的西段,后来北线改筑向西南方伸延,于是形成了这段放弃不用的支线。东支线在扎赉特旗阿拉达尔苏木吉日根从主线上分出,西南经科尔沁右旗前旗大石寨等地,再西南伸延至突泉县宝石乡北岗村与南线主线相接,这是后来改筑南线形成的,全长125公里。
金界壕南线,也就是明昌年间兴筑的,东北端起点在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七家村南,与北线的东北端起点相距约3.5公里,西行约15公里至北边墙壕村与北线相接。
自北边墙壕村西南行经阿荣旗、扎兰屯市南境,再西南行经扎赉特旗北部,再西南行经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村,长约500公里地段,基本上沿用原有北线,只局部改造成双壕双墙。
自满族屯村起自西南伸延的南线全部是新挖掘的,它西南行经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再西经林西县凌家营子、板石房子等地,再西行经克什克腾旗北部,再折向西南经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至商都县北部的冯家村折向西行,再经察哈尔右翼后旗北部、苏尼特右旗南境,再折向西北行至四子王旗鲁其根与北线相汇。
而后继续西行,至达茂联合旗额尔登敖包折向西南行,再行至武川县三份子村折向东南行,行至武川县后石背图村至磁窑村,再折向西南行,至土城子村又折向东南行至上庙沟村南的大青山北麓终止,也就是金界壕西南端的终止点。
总计金界壕南线全长1652公里,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其中武川县三份子村至后石背图村间一小段为西北至东南走向,是利用汉外长城遗迹改造的,所以形成之字形走向。金承安年间,在临潢府、西北路境内仓促挖掘一条复线,其中临潢府只用了50天便完成,因此大部份地段利用燕秦长城和北魏长城,我曾称这条复线为南线B段。
它东北端起自内蒙古林西县凌家营子,西南行经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赤峰松山区,再西南经河北省围场县、丰宁县,再西经内蒙古多伦县、正蓝旗南部,再西南经太仆寺旗,再西经河北省康保县,至化德县折向西北行,经二吉淖尔至商都县冯家村与原有的主线相合,这条复线总长约705公里,也就是金代最后挖掘的界壕,其中在围场县自三义永至桃山间约200公里是利用燕秦长城改造,自太仆寺旗骆驼山至商都县二吉淖尔间是利用北魏长城改造的。
界壕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主要是利用壕和墙抗拒骑兵的冲击,每隔200多米在墙身外侧加筑望台,呈半圆形,高出墙身30—50厘米,如在转折处就加筑距离近些,以便两台间互相联系。原来考古界把它叫做马面,但它不是据此台子作战时拼杀用,只是作为了望用,所以改称为望台。
在界壕沿线兴筑的土堡有三种,一种是在沿线,临靠界壕或利用壕墙为一面堡墙的小堡,直径20—40米之间,只能屯住少量官兵,建筑在山口外一侧,属于前方哨所,所以称为戍堡;第二种是在南北交通要隘的界壕上兴建的,两侧是界壕,土堡南北都有门,南北通行时必须穿过堡内,堡子规模略同于戍堡,它是挖制南北交通的关卡,所以称为关隘;
第三种是在界壕以南10—20公里以外兴筑的大堡,一般都是边长500米的方形土堡,四墙上加筑有马面,南面正中开门,堡内有较大的建筑台基,它可以屯住大量官兵,是沿边戍堡、关隘的指挥中心,管领守卫界壕数十公里地段,所以称为边堡。
在承安以前兴筑的界壕边堡,沿线配置的望台、戍堡、关隘和边堡都有较完整配套,尤其是东北路、临潢府边境地带。承安以后在西北路、西南路边境兴建的,就只见有边堡,其他设施基本没有了。
金界壕最初兴筑在较为平缓的草原地带,后来继续兴筑的也多选择在山麓的缓坡和平地上,如需通山梁时也都通过较低的山坳。它不同于秦汉和明长城兴筑在横亘的大山脊岭之上,雄据山险扼守,因此界壕挖成后不久很容易被风沙掩埋,蒙古铁骑在突击时只需少量柴草和沙土就可埋平一段界壕,成为向南进攻的通道,所以金界壕不能起到阻挡骑兵的作用,竭尽国家财力人力的防御工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成吉思汗在战胜乃蛮部后,世居在乃蛮部南面的汪古部,本是为金王朝守卫西南路界壕的。成吉思汗与汪古部长阿剌兀思剔吉勿里结为姻亲关系后,蒙古汗国的大军顺利通过界壕,从汪古部管领的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渡过黄河,直捣关中、河南地带,与自西北路境南下的蒙古军会合,终于覆灭了金王朝。金界壕边堡从此成为遗迹,供后人凭吊。